艾蒿又名艾草,陽江人習慣叫作“五月艾”,是一種既可入藥又可食用的植物。據《本草綱目》記載,以艾葉入藥,性溫、味苦、無毒、純陽之性、通十二經、具回陽、理氣血、逐濕寒、止血安胎等功效,亦常用于針灸。故又被稱為“醫草”。在民間,艾蒿向來因具有驅邪僻穢、調經止血﹑散寒祛風、暖胃除濕、強身健體等功效而備受推崇,除了藥用,還在日常中被列入“艾葉茶”“艾葉湯”“艾葉粥”等食譜,成為人們喜愛的食材。
而在陽西一帶,還流傳著“清明艾蒿寶中寶”的說法,說是清明期間的艾蒿是吸取春季的氣候精華而成長的“春草”,散發著春天的氣息,特別芳香,這時采摘的艾蒿最合時令季節、最具養生功效。于是,不少人家便會在清明節當天將艾蒿采摘回來,和進糯米粉里,做成美味的艾蒿糍。
這個清明節,筆者也動手做了一回艾蒿糍,特將制作方法分享如下:
材料:艾蒿葉,糯米粉,花生米,白糖,椰絲,白板肥豬肉,墊葉(蕉葉或樹菠蘿葉)。
制作過程:
第一步,備料。首先,將白板肥豬肉切成長方形的小塊,撒上白糖將肥肉腌至變硬(這樣腌制的肥豬肉蒸熟后透明甜脆,肥而不膩。最好是提前一天買回來腌上一夜時間)。接著,將花生米炒酥,晾涼后搓掉花生衣,將花生仁碾研成碎粒與白糖混和均勻備用。
第二步,和粉。這是最關鍵的一步。首先,將艾蒿摘掉老梗,取鮮嫩的艾葉洗凈,焯水后過冷河,擠干水分,用筲箕將艾葉搓爛后再次擠干水分(也可以用料理機將艾葉打爛)。接著,根據糯米粉的量按1:0.6的比例將白糖和搓好的艾絨拌勻,再用小火邊煮邊攪拌,直至白糖完全溶化。然后,取出三分之一的糯米粉,加入開水揉成柔軟的粉團,再分捏成大小均勻的粉餅;鍋里放粉餅雙倍量的水煮開,放入粉餅,大火煮至粉餅熟透全部浮上水面后撈起。最后,將煮熟的粉團和艾漿倒在剩余的糯米粉上面,用力揉搓均勻,直至表面光滑不沾手為止。
第三步,成品。將糯米粉團分成大小均勻的小塊,放掌心搓圓后壓扁,捏成中間厚外邊薄的餅皮,然后包上事先準備好的花生白糖、椰絲、肥豬肉等餡料,收口后放入餅模中壓印出花紋。最后,墊上事先洗干凈的蕉葉或樹菠蘿葉,水開后上鍋蒸20分鐘即可。
艾蒿具有濃烈的芳香氣味,這樣做出來的艾糍表皮甘香清甜,軟糯中夾著花生米的酥脆,還有那甜脆不膩的肥豬肉,真是齒頰留香,回味無窮!
關于我們
|
網站幫助
|
網站地圖
|
隱私申明
|
主辦單位:陽江市人民政府辦公室 管理維護:陽江市政務服務和數據管理局 網站標識碼:4417000019 備案序號:粵ICP備16010311號-3 網站報障:0662-3367662
粵公網安備 4417020200012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