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五四年四月十二日早晨約四時左右,本縣織區大泉鄉店前村的天空中突然出現了一道耀眼的白光,劃破了整個夜空。接著一聲巨響,一顆大流星從空中急劇墜入田中。在附近犁田的農民和熟睡的群眾聞聲大驚。待至天亮時,才發現是一顆隕石,陷入土中達一米多深。經挖掘出來后,送交中共陽江縣委會保管。
這塊隕石雖然在地球上空猛烈燃燒,但下墜到地面時,由于沒有碰撞其他硬物,因而外表相當完整,沒有破裂,整塊隕石略呈方體形。一九五四年下半年,由中共陽江縣委會移送給華南師范學院(現華南師范大學),保存在該學院地理系地質室,定名為“陽江隕石”。六十年代,又為中國博物館得知,結果將該隕石“一分為二”,一截送給了該館,余下一截至今仍保存在華師院地理系地質室中。經測定,保存在華師這部分,長二十五公分,寬十五公分,高二十一公分,重二十公斤,比重三點六四夕硬度五點五至六。
該隕石表面包著一層不到一公厘的熔化外皮,顏色黑褐,上面有粒狀凸起和凹洼,切開內部,可以看到褐灰色的微粒組織,中間有棕黃色的斑點,微粒大小約為零點一到零點五公厘。隕石的磨光面有半金屬光澤,表面有一些由于燃燒氣體逃逸而形成的小氣孔。它的化學成分,經初步分析,含量最多的是鐵和硫,其次是硅,還含有少量的鎳。
隕石是宇宙空間掉到地球上的流星,是構成太陽系這個天體系統的天體,稱為流星體。流星體數量眾多,體積大小不一,但卻和太陽系的九大行星一樣,圍繞太陽運動。當流星體經過地球附近時,由于地球的引力,使它改變軌道向地球接近,并以每秒達幾十公里的高速度進入大氣層,在同大氣中的空氣分子和原子碰撞時即行燃燒,燃燒時產生耀眼的光跡,劃過長空,稱為流星現象,本縣老百姓慣稱“天星拉屎”。一般在地球上空多燃燒汽化,有的由于體積大。沒有燃燒汽化完的,便降落到地球表面。這些隕石絕大部分降到海洋或渺無人煙的荒漠里,人們難以尋覓。直至現在為止,全世界有記錄的隕石只不過三千多個。“陽江隕石”是解放后第一個墜落本省的有記載的“天外來客”。
《陽江文史資料》第四期(1984月12月出版)
附:廣東的隕石
黃時雨 梅 兄
從天上落到地球上來的隕石,雖然平均每年至少有四萬多個,但是,直到目前,世界各地有記錄的已經發現的隕石,卻不過三千多個。因為,它們絕大多數都“石沉大海”,或者落在荒漠之地,無從尋覓。
我國早在兩千六百多年前,便有隕星的記載,迄今不下五十多次。廣東也早有記載,如《廣東通志》說:“明正德八年(即一五一三年)夏五月,德慶縣日中雨石……落石城之內外,大如拳,小如卵,其色赤面黑,人皆拾之。”又如《陽江縣志》載:“宋,祥興元年(即一二七八年)己卯夏六月,大星隕海,小星千余隨之。”可惜古人不重視收集標本,所以保存下來的極少。
近百年來,我國各地發現的隕石不過十余處,而作為標本保存起來的,廣東可說是“得天獨厚”,占了兩個。
我們通常所稱隕石,實際上應該叫作隕星才比較科學。因為隕石只是隕星的一種,即石質的隕星,另外還有鐵質隕星,前者名隕石,后者名隕鐵。據一般人估計,隕星之中,隕石要比隕鐵多五十倍。而且,隕鐵重量大,降落時往往深陷地下,不易尋獲,所以隕鐵比隕石更其稀貴。
廣東梅縣隕鐵,在一九一五年以前隕落在梅縣丙村石崀上五谷坑的山谷里,解放后才被國家收藏,但已被鑿去三分之一左右,現存的一塊,計重三百七十四公斤,估計原重不下六百公斤。這塊隕鐵高約八十厘米,最寬處六十厘米,厚三十厘米。經化學分析,含鐵量達百分之八十八。表面有經高溫熔化的痕跡。硬度比一般鐵礦都要大;比重達六點五七,為一般地面鐵礦所無。它具有強磁性,但能溶予硝酸,又和一般磁鐵礦不相同。同時,鐵礦一般呈層狀產生,很少有這么巨塊的。種種事實,都向人們訴說著這位“天外來客”的身世。
廣東陽江隕石,在一九五四年四月十二日晨四時許,隕落陽江大泉店前村附近,當時,正在田間的農民目睹其從天急降,白光耀目,頃刻墜入田中一米多深,并發出巨響。整塊略呈立方形,長三十五厘米,寬十五厘米,高二十五厘米,重二十余公斤,化學成分以矽質為主,表面也有經空氣強烈摩擦和燃燒的凹坑,磨光面還可見燃燒時氣體逃逸所留下的氣孔。
這兩塊隕星標本,現都保存在華南師范學院地理系。
1980年《隨筆》3集
關于我們
|
網站幫助
|
網站地圖
|
隱私申明
|
主辦單位:陽江市人民政府辦公室 管理維護:陽江市政務服務和數據管理局 網站標識碼:4417000019 備案序號:粵ICP備16010311號-3 網站報障:0662-3367662
粵公網安備 4417020200012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