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码中文字幕乱码一区,色偷偷av男人的天堂,一本到12不卡视频在线dvd,国产亚洲无线码一区二区

智能問答| 無障礙 | 移動版 | 繁體版

山歌好比春江水 —— 說一說陽江山歌的故事
來源:陽江新聞網 作者:劉再揚 時間:2020-02-28 09:08 【字體: 】 瀏覽量:-
轉載分享:

  “身體健康最值錢,人人責任在身邊。娛樂聚餐要豁免,用心守護好家園。”

  “勤洗手來室通風,用心守護好家園。出門記得戴口罩,預防病毒互相傳。”

  連日來,在“廣東省山歌之鄉”陽西縣,一個個山歌手通過微信,以《眾志成城戰“疫”情》為題,爭相對唱陽江山歌。一首首婉轉嘹亮的山歌,為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起到了鼓舞人心的作用。

  陽江山歌源遠流長,底蘊深厚,是老祖宗留給我們的獨特文化,保護傳承和弘揚好傳統文化,對于增強文化自信,建設陽江海絲文化名城,有著深遠的歷史意義和現實意義。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陽西縣和陽江高新區由于有帶頭人,群眾性的山歌氣氛活躍,走在了全市的前頭,這對于陽江山歌的傳承發展,起到了推動作用。

   

  ◎平岡放叔,

  一個“發燒級”山歌藝人

  去年年底,在高新區平岡鎮文化中心,一場陽江山歌演唱會,被觀眾圍了個“里三層外三層”。一名多次上臺變換多種角色的男演員表演特別出色,無論是對唱,還是現場駁歌仔,常常引得觀眾一浪又一浪的喝彩聲和笑聲。待這位男主角脫裝下場,想不到他竟是一個70歲的老漢,名字叫做林解放。

  在平岡,人們很喜歡聽他唱陽江山歌。“聽放叔唱山歌是一種別樣的享受,因為他唱的都是發生在我們身邊的事,歌頌真善美。”臺下觀眾這樣說。

  放叔是陽江山歌的超級發燒友。他樂呵呵地說,其所唱的山歌,所表演的小品,大部分都是自己創作的。林解放出生于平岡鎮石柱村一戶貧苦家庭,只讀過小學一年級便回家耕田了。“那時我連住的地方都沒有,好心的林允伯伯是村里的糧倉管理員,便邀我晚上和他一起睡在糧倉。”林解放回憶,那時候,無論在田間地頭,還是村頭巷尾,都能聽到人們在唱陽江山歌。想不到,林允伯伯也是山歌高手,會唱《自由女》《珍珍姐》等著名陽江山歌。林解放便跟著林允學唱陽江山歌,覺得蠻有意思。

  后來,林解放在平岡圩、海陵島、上洋和陽江城中山公園等地,每次看到人們在唱山歌,他就湊過去和人家對歌。由于是新手,缺乏經驗,常常敗給對手。“那時中山公園每天都有人集在一起唱陽江山歌,因此我經常從平岡步行二三個小時過來跟人學。”林解放說,其時埠場沒有橋,需要過橫水渡,有次,不知何故,渡船沒人開,自己心一急,竟然游過河去。

  那段時間,中山公園濃郁的山歌文化氛圍,公園墻上的民歌榜,以及街頭售賣的各種陽江山歌油印小冊子等等,無不深深地吸引了林解放,讓他一發不可收拾。

  1963年的一天,林解放到平崗農場干活,看到一位漂亮的青年女子正在水溝邊看一群鴨,年少的他隨口而唱:“見嬌美貌話柔柔,做乜成都看鴨頭?有心看鴨無心喂,個個成都水訂鉤(陽江話,意為鴨瘦)。”誰知,青年女子隨即反擊他:“白日天光想塑油(陽江話,占便宜之意),規都全世未陳修。無信買個試一試,吃都保證有回頭。”青年女子的反擊更增添了他的創作欲望,兩人就此駁起了歌仔,隨后創作了一首《看鴨妹》。

  從那以后,林解放跑了陽江很多地方,他謙虛好學,不恥下問,為了挖掘、掌握、傳承陽江山歌的說唱方式方法,為得到更多散落民間的說唱唱本,多次到各地尋找、拜訪民間說唱老藝人,拜前輩為師。經過多年磨煉和生活積累,他學會了陽江山歌的花箋調、堂枚調、駛牛調、吟詩調等十余種歌調,以及不同歌調不同的旋律和表現手法,創作了1000多首山歌。多年來,林解放憑自己的聰明才智和對陽江山歌的愛好,積極參加了一系列用陽江山歌宣傳禁賭禁毒、時代發展、和諧社會、勤勞致富等文藝活動,深受上級領導和群眾的好評。節假日期間,他還領著一班山歌手到平岡數十多條村去演出。

  如今,每逢周二到周四晚上,林解放在高新區教人學唱陽江山歌。周一和周五晚上,林解放會駕著摩托車到市區北山公園教一班愛好者學唱陽江山歌。那天晚上8時,教唱活動開始,記者在北山公園看到,20多名穿著統一紅色裙裝的中青年婦女跟著學唱他創作的《今日老人》:“手機用來播新聞,窮人今日斷窮根。黨的政策真系好,果時越老越歡欣。吃水不忘挖井人,山歌越唱越歡欣。而今關照我農民,代代兒孫報黨恩……”

  曾少蘭女士和林建紅女士接受了記者的采訪,她們說自從跟放叔學唱山歌以后,覺得陽江山歌既有哲理性,也很生活化,還能傳承陽江傳統文化,結識各行各業的姐妹,確實增加了不少樂趣。

  為了更好地推廣陽江山歌,去年底,高新區山歌曲藝協會成立了。在揭牌儀式上,被大家推選為會長的林解放,高興得像個小孩,一會兒使勁敲鼓,一會兒用力舞獅,接著又兩名六歲兒童一起用“駛牛調”和“花箋調”唱起了“月亮光光照竹坡,雞乸耙田蛤唱歌……”等陽江兒歌;林解放與一名女歌手對唱的陽江山歌小品《恩愛夫妻》,講述了恩愛夫妻一起創造幸福新生活的故事,那風趣而富有教育意義的唱詞一次次將臺下觀眾逗樂,彰顯了陽江山歌的魅力。

   

  ◎全力培育接班人的譚閏瑜和謝計平

  年已六旬的譚閏瑜和謝計平,分別是陽西縣山歌協會正副會長。他們與林解放一樣,都有一段刻骨銘心的學唱山歌和創作山歌的故事;他們也有一個共同心愿,就是要盡全力讓陽江山歌世代相傳。

  應該說,正是在以譚閏瑜和謝計平為首的陽西縣山歌協會班子的推動下,陽西縣在推廣普及陽江山歌方面,做了很多扎實的工作,保持著陽西群眾性山歌濃烈的基礎和良好的氛圍。

  原陽東縣文聯主席李代文長期從事陽江山歌的收集和研究工作,他回憶說,自己在1998年中秋前夕,到陽西觀摩該縣第九屆“慶國慶,賀中秋山歌擂臺賽”時,就見證了陽西的山歌氛圍——現場竟然有8000余群眾在圍看山歌擂臺。

  那一次,著名山歌手譚閏瑜擔任擂臺主,攻擂者要攻破第一關再攻第二關,破第二關,才能與擂臺主對歌。擂臺主持是位老文化站長,他以山歌調做主持:“各位觀眾,細看真,今屆攻擂30人,還請大家守紀律,賽歌娛我又娛君……”只見他引腔一首山歌,攻守雙方圍繞該主題展開對唱。第一位攻擂的是青年譚軒,他輕松攻破了第一關。坐鎮第二關是山歌手謝計平又以《洪水無情人有情》出歌“中華民族多豪英,洪水無情人有情,全國軍民征惡浪,嚴防死守漢陽城。”譚軒應唱:“最大功勞子弟兵,嚴防死守漢陽城,長江飛出沖鋒艇,救都群眾保安寧。”……兩人你來我往,未分勝負。唱歌的精神抖擻,聽歌的如醉如癡。謝計平會寫能唱,多次參加擂臺賽,經驗豐富;譚軒首次參加擂臺賽,臨場經驗少,雖然未能直逼擂臺主,但博得了觀眾雷鳴般的掌聲。擂臺賽氣氛熱烈,高潮迭起,所唱山歌內容十分豐富,有造林綠化、法律法規、科技興農、交通安全……包羅了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讓群眾在娛樂中受到啟發,得到教育。

  譚閏瑜說,時至今日,陽西的山歌擂臺賽依然十分活躍,每場觀眾基本超過萬人。同時,縣山歌協會積極開展進鄉鎮、進企業、進社區等演出,這么多年一直堅持著,最近每年表演都超過100場。

  如今,每當有人或單位請譚閏瑜去唱山歌,他總是有求必應。他提供的多個演唱視頻顯示,他的山歌活動日程排得很滿,民間婚嫁,他大唱“打堂枚”;單位團體搞喜慶活動,他的“駛牛調”“花箋調”相繼出場,贏得滿堂喝彩。遇見想學山歌的人,譚閏瑜更是傾囊相授,帶出了韋大妹、葉海旋、戴杏柳、譚軒等一批弟子。他還深入研究山歌的入題、落韻、對比、雙關等創作技巧,寫出《山歌創作大綱》《山歌韻律》等文章。他和謝計平等一起在陽西縣文化館開設了山歌培訓班,免費教群眾唱山歌,不斷培養壯大山歌隊伍。

  譚閏瑜認為,要讓山歌文化生生不息,首先是培養傳承人。其中開展“山歌進校園”活動,從少年兒童抓起,培養山歌傳承的儲備力量是重要的一著。去年年底,譚閏瑜與陽西縣文化館工作人員一起來到織篢鎮中心小學長歧教學點,為那里的50多名小學生上課教唱陽江山歌。記者在現場看到,在譚閏瑜的調教下,這些小學生齊聲用鄉音唱起了“月亮里頭一粒珠,送妹過河去讀書,讀了三年無個字,讀了四年無本書,虧都白米喂貓兒。”等陽江傳統山歌。這些山歌朗朗上口,富含哲理,且很有趣,易學易記。“更重要的是,在學習傳統山歌的同時,用山歌警示小學生要愛惜光陰,學好文化課。”長歧教學點的負責人說。據悉,去年,譚閏瑜已在陽西12家學校教唱陽江山歌,受到師生好評。

   

  ◎傳承陽江山歌,需要多方合力

  早些年,著名民俗學者、陽江老文化人馮崢和吳邦忠花大力氣收集整理陽江山歌,出版了《陽江山歌選》《陽江民譚》等書籍。但近年來,受外來文化沖擊,隨著一些喜愛山歌的老一輩人離世,農歷初一、十五日形成的市區北山公園民間山歌日,參加人數逐年減少,江城和陽東一些鄉鎮唱山歌的人也明顯少了。在一些地方,陽江山歌逐漸走向瀕危的邊緣,急需采取有效措施進行搶救和保護。

  市政協委員、廣東兩陽中學高級老師林良富對此感觸很深。6年前的一天,他在市區華僑新村觀看晚會時,看到著名藝人曾憲忠將時事政策鄰里關系等用“陽江白欖”表演出來,很受群眾歡迎,便萌生了拜師學藝念頭。后來,林良富跟曾憲忠跑了三四場,經老藝人指導,漸漸領悟了其中要領,自己也不斷創新,創作了《阿福今昔》《創文齊參與》《共創衛生城市》等20首富有思想性的“陽江白欖”,通過在街道、學校演出,也開始獲得觀眾的掌聲與贊賞。漸漸地,他又創作了一些反映生活變化的作品,隨市委宣傳部和市文聯組織的文藝團隊下鄉巡演,用群眾喜聞樂見的方式,宣傳黨的方針政策,引起了轟動。

  “陽江白欖老藝人曾憲忠去年4月去世,需要有后起之秀。”李代文說。

  “在廣西賀州旅游時,看到當地那些漂亮的導游女孩子,幾乎每人都會唱悅耳的賀州山歌,這對于宣傳當地旅游和傳承當地文化,都起著很好的作用。而陽江在這方面是塊空白,的確需要改變。”林良富說,賀州市將會唱賀州山歌作為導游的一項技能,由政府出資培訓的做法,值得我們學習借鑒。

  事實上,為了傳承陽江山歌,陽東福興園董事長林元福在福興園為陽江山歌學會提供了辦公用房和創作基地,并多次出資支持陽江山歌比賽。“陽江好人”劉再全也默默地為陽江山歌賽事提供過資金支持。去年年底,在有60名學員參加的陽西山歌培訓班上,陽西縣源河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董事長袁乾坤表示出資支持普及陽江山歌,希望以老帶新,讓新一代歌手立品、立德、立志,不唱低俗、粗俗山歌,進一步把陽江山歌引向更高雅、更正能量、更具文化內涵的方向。袁乾坤承諾,凡是陽西籍或在陽西工作、學習、生活,且年齡在40歲以下山歌愛好者,順利通過《勸世文》第一階段傳唱者,獎勵3000元;順利通過第二階段(整首歌)傳唱者,獎勵45000元。

  林解放表示,我要借高新區山歌曲藝協會成立之機,從幼兒園教起,培養山歌新秀,扶持山歌事業的發展,將陽江山歌發揚光大。

  “目前首要的任務,是發現對山歌文化有了解、感興趣,并愿意投身其中,可以堅持學習的年輕人,加以培養,才能繼承和發揚我們的山歌文化。”謝計平說,只要掌握了山歌韻律和其中要領,即使不識字的人也會唱陽江山歌,這就是其魅力之所在。

  “希望文化部門開設免費培訓班,讓我們有地方進行學習。”采訪中,江城區和陽東區一些想學山歌的青年向記者表達了這個愿望。

  林良富認為,高水平的山歌對唱、比賽將會吸引更多的群眾參與進來。他建議,結合時代、生活、群眾的需求,將小品、舞臺表演等元素融入進去,同時組織一批有音樂素養的詞曲作者進行山歌深層次的加工改進、創新,從而創作出讓現代人更喜歡的作品,才會讓陽江山歌從平民歌臺走上大眾舞臺。


相關文件:


文檔附件:

關于我們 | 網站幫助 | 網站地圖 | 隱私申明 |

主辦單位:陽江市人民政府辦公室

管理維護:陽江市政務服務和數據管理局

網站標識碼:4417000019 備案序號:粵ICP備16010311號-3

網站報障:0662-3367662   粵公網安備 44170202000121號

<del id="hnwhh"></del>

  1. <th id="hnwhh"></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