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府〔2011〕8號)
各縣(市、區)人民政府,市府直屬各單位:
現將《2011年市政府工作要點》印發給你們,請認真貫徹落實。
二O一一年二月二十三日
2011年市政府工作要點
為完成市五屆人大六次會議確定的各項任務,確保實現“十二五”發展的良好開局,市政府要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按照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和省委十屆八次全會及市委五屆十次全會的部署,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以增強經濟綜合實力為首要任務,以加快推進工業化和城鎮化為主攻方向,以保障和改善民生為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奮力在加快發展中轉變方式、實現幸福追趕,努力把陽江打造成為“雙轉移”示范基地、沿海臨港工業基地、中國刀剪產業基地、國際休閑旅游度假勝地、環珠三角現代農業基地和宜居創業濱海新城,建設成為三次產業協調發展的新型工業化城市。
一、著力推進三次產業協調發展
(一)大力發展新興工業
1、推進陽江核電1-4號機組、華廈陽西電廠3-4號機組和一批風電項目建設,爭取陽江抽水蓄能電站盡快開工。(市發展和改革局、國土資源局、環境保護局,各縣(市、區)政府負責)
2、加快年產5萬噸純鎳合金及其配套項目建設,力爭一期工程年內投產。抓好華潤、海螺等新型水泥項目,培育發展LED新光源、太陽能光伏、節能玻璃、生物制藥等產業。(市發展和改革局、科技工業和信息化局、國土資源局、環境保護局,陽春市政府、陽東縣政府、高新區管委會負責)
3、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推動五金刀剪、紡織服裝、食品加工、機電建材、木材家具等傳統優勢產業擴規模、樹品牌、上檔次。(市科技工業和信息化局負責)
4、辦好工業園區,完善基礎設施,強化管理服務,吸引和承接更多的企業入園,提升產業集中度,推動工業經濟擴量提質。(市科技工業和信息化局、財政局,江城區政府、陽春市政府、陽東縣政府、陽西縣政府、高新區管委會負責)
5、加強科技創新服務,推進科技企業孵育中心、中小企業創業基地、公共服務平臺和研發機構建設,深化產學研合作,不斷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市科技工業和信息化局負責)
(二)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
6、科學開發旅游資源,推進一批旅游重點項目,完善旅游基礎配套,優化旅游環境,加強旅游宣傳促銷,發揮“南海Ⅰ號”效應,提升旅游知名度,打響“浪漫銀灘、宋船古韻、溫泉之都、水墨陽江、休閑綠城”五大品牌。(市旅游和外事僑務局負責)
7、抓好城南商貿城、城北汽車城、中國(陽江)國際五金刀剪商貿城、中南農產品交易中心等項目建設,大力發展一批大型商業中心、連鎖超市和批發市場。(市商務局負責)
8、合理引導房地產開發建設,促進房地產市場健康穩定發展。(市住房和城鄉規劃建設局負責)
9、積極發展現代金融業,提升傳統飲食服務業,加快發展總部經濟、商業會展、電子商務、信息咨詢等新型業態。(市金融工作局、商務局、科技工業和信息化局、投資服務中心負責)
(三)大力發展現代農業
10、進一步調整優化農業產業結構,發展水產、南藥、花卉、蠶桑等特色農業,培育觀光休閑農業和科技農業等。抓好標準化農田和現代農業園區建設,加快建設5萬畝現代農業示范基地和20萬畝優質農產品生產基地。發展深水網箱養殖基地,擴大優質魚的養殖規模。優化漁業作業布局,拓展遠洋漁業。(市農業和林業局、海洋與漁業局負責)
11、推廣良種良法,力爭全市農業機械總動力達83萬千瓦、水稻耕種收機械化水平達60%。(市農業和林業局負責)
12、加強農(海)產品深加工和流通體系建設,實施農產品品牌戰略,培育和做強農業龍頭企業。(市農業和林業局、海洋與漁業局、商務局負責)
13、完善農業技術服務體系。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水平。推進農業政策性保險。(市農業和林業局、金融工作局負責)
14、加強漁港升級建設,打造區域漁港群,繁榮漁港經濟。(市海洋與漁業局負責)
15、加快推進海堤達標加固工程,積極開展小流域綜合治理及農村小型水利設施整治,完成城鄉水利防災減災工程和病險水庫除險加固任務。(市水務局、發展和改革局、財政局,各縣(市、區)政府負責)
二、著力優化發展環境
(四)優化區域環境
16、加快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城市總體規劃、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三規合一”步伐。科學劃分主體功能區,明確開發方向,規范開發秩序,促進區域優勢互補、良性互動。(市發展和改革局、國土資源局、住房和城鄉規劃建設局,各縣(市、區)政府負責)
17、優化整合土地資源,加強土地儲備和項目建設用地管理,鼓勵企業建造多層廠房、標準廠房,努力提高土地節約集約利用水平。加快實施“三舊”改造,把廢棄地和閑置半閑置廠區、土地充分利用起來,全力向優質項目轉移配置。(市國土資源局、三舊改造辦公室,各縣(市、區)政府負責)
(五)優化基礎環境
18、加快陽云高速公路羅陽段、南海I號大道、G325北慣至白沙段改造、中洲大道、陽云高速至S277線連接線、西部沿海高速三山出口至陽江核電基地公路、陽西縣城過境公路和陽江港5-10萬噸級碼頭泊位等項目建設。(市交通運輸局、住房和城鄉規劃建設局、城市綜合管理局、環境保護局,各縣(市、區)政府負責)
19、完善市政基礎設施,抓好城南新區開發,完善提升“一河兩岸”改造工程,推進一批市政道路和公共交通體系建設,增強城市綜合服務功能。(市住房和城鄉規劃建設局、城市綜合管理局、水務局、交通運輸局,江城區政府負責)
20、完善公共信息服務體系,加大信息資源整合利用力度,積極推進無線城市建設和“三網融合”、“物聯網”發展。(市科技工業和信息化局、電子政務辦負責)
21、完善城鄉配電網,提升供電保障能力。(陽江供電局負責)
(六)優化營商環境
22、在落實好已出臺政策的同時,制訂更多創造性強的優惠政策,開展清費減負,形成投資成本洼地。(市政府工作部門,各縣(市、區)政府負責)
23、深化工業企業集中服務月活動,想方設法幫助企業解決各種困難和問題。(市科技工業和信息化局負責)
24、加快建立企業等市場主體的守信激勵和失信懲戒機制,努力建立誠信守約的信用環境。(市政府工作部門,各縣(市、區)政府負責)
(七)優化社會環境
25、整合完善人才培養、引進、使用、激勵和保障等政策體系,營造良好的人才創新創業環境,打造人才“宜聚”城市。(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負責)
26、加強法制宣傳教育,加強法律援助,加快建設公益性法律服務體系。(市司法局負責)
27、增強火災防控意識,提高消防綜合應急救援能力。(市公安消防局負責)
28、推進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建設,嚴厲打擊各類違法犯罪行為,提高人民群眾安全感。(市公安局負責)
29、狠抓安全生產責任制,加大源頭治理力度,努力遏制各類安全事故的發生。(市安全生產監督管理局負責)
30、健全信訪維穩工作責任制,加強縣、鎮、村三級綜治信訪維穩中心建設,及時化解社會矛盾,預防和妥善處置群體性事件,維護社會穩定。(市信訪局負責)
31、推動“雙擁”共建工作,爭創“全國雙擁模范城”三連冠。(市民政局負責)
三、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八)擴大社會就業
32、落實就業再就業優惠政策,培育新的就業增長點,促進城鎮新增勞動力、高校畢業生、就業困難群眾和下崗失業人員、復員退伍軍人等各類勞動者實現就業。(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負責)
(九)健全社會保障體系
33、建立低收入階層補貼的長效保障機制,逐步提高城鄉低保和五保供養標準,落實最低生活保障、教育、醫療、司法等救助制度。做好困難群眾生活救助工作。(市民政局、教育局、衛生局、司法局負責)
(十)繁榮發展各項社會事業
34、加快發展學前教育,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農村學校加強“防流控輟”工作,市區中小學著力緩解班額過大等問題。(市教育局,各縣(市、區)政府負責)
35、進一步提升高中階段教育,實現從規模擴張向內涵發展轉變。(市教育局,各縣(市、區)政府負責)
36、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繼續抓好特殊教育、成人教育和民辦教育。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提高教育水平和教學質量。(市教育局、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各縣(市、區)政府負責)
37、大力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深挖 “南海Ⅰ號”文化內涵,推進廣東海洋歷史博物館建設,實施文藝創演精品工程,努力完成第二輪修志任務,加大刀剪、風箏、漆器等傳統文化產業的改造提升力度,培育發展文化創意、文化會展等現代文化產業,加快推進文化名城建設。(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市志辦、廣東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負責)
38、開展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增強城鄉居民文明意識。(市精神文明辦負責)
39、籌建市全民健身綜合廣場。(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負責)
40、統籌整合醫療衛生資源,強化公共衛生服務,加強重大傳染病防控、醫療救治和衛生監督體系建設,提高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能力。(市衛生局,各縣(市、區)政府負責)
41、積極建設全國人口計生綜合改革示范市和婚育新風進萬家活動示范市,完善人口目標管理責任制,推進人口計生工作。(市人口和計劃生育局負責)
42、認真做好村(居)委會換屆工作。(市民政局,各縣(市、區)政府負責)
43、加快敬老院改擴建步伐,發展老齡事業。(市民政局負責)
44、做好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后續工作。(市統計局負責)
(十一)改善群眾生產生活條件
45、抓好“米袋子”、“菜籃子”工程,加強糧、油、肉等重要商品價格監測,保障糧食生產穩定發展和農產品有效供給。(市發展和改革局,各縣(市、區)政府負責)
46、完成覆蓋15萬人的農村飲水工程。(市水務局、衛生局,各縣(市、區)政府負責)
47、強化食品藥品安全監管,保障食品藥品安全。(市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衛生局負責)
48、切實抓好扶貧開發“規劃到戶,責任到人”工作,實現貧困村集體經濟穩定增收,八成以上貧困戶脫貧致富。(市政府工作部門,各縣(市、區)政府負責)
四、著力打造宜居樂居濱海新城
(十二)科學統籌規劃
49、高標準搞好城市規劃和建筑單體設計,加強城市形象設計和精品塑造,提升城區重點地段、主要道路、風景名勝區的品位。(市住房和城鄉規劃建設局、城市綜合管理局負責)
50、啟動編制陽江市中心城區近期建設規劃(2011-2015年),加快修編城鎮總體規劃和城鎮控制性詳細規劃。繼續完善三江島、城南新區、海陵島等重要片區和廣州(陽江)等產業園區的規劃。(市住房和城鄉規劃建設局,各縣(市、區)政府負責)
(十三)加強城鄉建設
51、新建城南新區南浦大道、新江南路等一批市政道路,組織改造西平路、東門路和北湖公園等一批市政工程,盡快完成東門南路、富康路、創業北路等一批市政道路和市101工程、人民廣場地下室等人防工程建設。(市城市綜合管理局、人防辦,江城區政府負責)
52、鞏固提高省級園林城市成果,完善金山植物公園、鴛鴦湖景區和文化廣場,推進綠道示范段工程,加強城市亮化工程建設,進一步美化城市環境。(市城市綜合管理局,江城區政府、陽東縣政府負責)
53、加快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加強村莊規劃與整治,抓好4個宜居示范鎮和10個宜居示范村試點工作,不斷改善村鎮人居環境。(市住房和城鄉規劃建設局、農業和林業局,各縣(市、區)政府負責)
(十四)實施精細管理
54、創新城市管理模式,完善長效管理機制,努力改善城市環境。加大城市管理綜合執法力度,嚴格整治市區“臟、亂、差”現象,規范戶外廣告統一設置。(市城市綜合管理局,江城區政府負責)
55、創新環衛作業機制,加大環衛裝備建設,嚴格規范管理,提高城區衛生保潔水平。(市城市綜合管理局負責)
56、改善城市道路交通環境,維護良好交通秩序,確保道路交通有序、安全、暢通。加快城市管理數字化建設。(市城市綜合管理局、公安局負責)
(十五)保護生態環境
57、加快推進結構節能減排、工程節能減排和管理節能減排。鼓勵企業加強內部管理,降低能源消耗,推進清潔生產。(市發展和改革局、科技工業和信息化局、環境保護局,各縣(市、區)政府負責)
58、加強漠陽江環境保護和綜合整治,確保漠陽江水質安全。開展馬南河環境綜合整治和市區雨污分流管網改造工程。(市環境保護局、水務局、城市綜合管理局負責)
59、加快推進省環境輻射監測中心粵西分部工程和城市污水處理廠建設,力促高新區第一污水處理廠投入使用,城南污水處理廠、江城銀嶺污水處理廠開工建設。(市環境保護局、水務局,江城區政府、高新區管委會負責)
60、開展市區垃圾填埋場新址選址工作,抓好陽東、陽春、陽西垃圾填埋場建設。加強海洋環境監測。(市城市綜合管理局、環境保護局、海洋與漁業局,陽春市政府、陽東縣政府、陽西縣政府負責)
五、著力推進改革開放
(十六)扎實推進各項改革
61、完成縣級行政機構改革。開展縣(市、區)事業單位分類改革,完成全市事業單位崗位設置和人員聘用工作。加強市直機關事業單位合同制職員管理。(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各縣(市、區)政府負責)
62、完善公共財政體系,突出財源建設,狠抓稅收征管,拓寬非稅收入渠道,規范財政支出程序。規范縣(市、區)公務員津貼補貼,實施義務教育學校教師工資福利待遇“兩相當”和推進公共衛生與基層醫療衛生事業單位績效工資工作。(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財政局、教育局、審計局、國家稅務局、地方稅務局,各縣(市、區)政府負責)
63、深化價格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建立健全價格政策跟蹤調查、評估、聽證、公示等制度。(市發展和改革局負責)
64、全面推進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市發展和改革局、衛生局、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財政局、民政局、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人口與計劃生育局、編辦,各縣(市、區)政府負責)
65、進一步深化國企改革發展。(市國資委負責)
66、積極穩妥推進農村信用社改制為農村商業銀行,組建村鎮銀行、融資擔保公司等一批新型金融機構。(市金融工作局負責)
(十七)大力發展開放型經濟
67、積極主動融入珠三角,加強粵西區域合作。(市政府工作部門,各縣(市、區)政府負責)
68、以高新區和產業轉移園區為載體,扎實推進“雙轉移”步伐。(市科技工業和信息化局、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江城區政府、陽春市政府、陽東縣政府、陽西縣政府、高新區管委會負責)
69、不斷創新方式,積極開展上門招商、駐點招商、資源招商、產業招商、代理招商等,深入開展“全民再創業,陽江新跨越”活動,鼓勵在外陽江籍企業家回鄉投資創業。(市商務局、工商聯,各縣(市、區)政府負責)
70、積極參加省與國家國資委聯合面向大型央企的招商活動,力爭引進3個以上投資額度大、科技含量高、產業關聯度強的大項目。(市發展和改革局負責)
71、組織好我市與省國資委聯合面向有關國企的招商活動,力爭引進2個以上投資額度大、科技含量高、產業關聯度強的大項目。(市國資委負責)
72、積極參加省與國家商務部聯合面向世界500強的招商活動,力爭引進2個以上投資額度大、科技含量高、產業關聯度強的大項目。(市商務局負責)
73、積極參加省與全國工商聯面向國內龍頭民企的招商活動,力爭引進3個以上投資額度大、科技含量高、產業關聯度強的大項目。(市科技工業和信息化局負責)
74、組織好我市與省工商聯面向有關國內著名民企的招商活動,力爭引進4個以上投資額度大、科技含量高、產業關聯度強的大項目。(市工商聯、科技工業和信息化局負責)
75、組織好我市與省臺辦聯合面向臺商的招商活動,力爭引進2個以上投資額度大、科技含量高、產業關聯度強的大項目。(市商務局負責)
76、加快五金刀剪、水產品出口基地建設,創建出口自主品牌,優化出口結構,擴大五金制品、水產品、家具、紡織服裝等傳統產品出口,積極開拓東盟、南美、非洲等新興市場,策劃和組織參加境內外各類展會及貿易投資推介活動,力促對外貿易穩定增長。(市商務局負責)
六、著力提高政府施政水平
(十八)解放思想強創新
77、深入開展學習型機關創建活動,加強理論武裝、知識更新和能力培養,提升謀劃發展、推進發展的能力。(市政府工作部門,各縣(市、區)政府負責)
(十九)依法行政促規范
78、嚴格依法行使權力、履行職能,強化執法監督、行政問責,規范行政行為。完善重大決策規則和程序,推進決策的科學化、民主化。(市政府工作部門,各縣(市、區)政府負責)
79、主動接受人大及其常委會的法律監督、工作監督和政協民主監督,認真辦理人大代表議案建議、政協提案,主動落實人大常委會的審議意見,廣泛聽取各民主黨派、工商聯和無黨派人士的意見,充分發揮工青婦等人民團體的作用,自覺接受新聞輿論和社會公眾監督。(市政府工作部門,各縣(市、區)政府負責)
(二十)優化服務提效能
80、增強服務意識和責任意識,進一步轉變工作作風。強化執行落實,把各項工作落到實處。(市政府工作部門,各縣(市、區)政府負責)
81、加強機關效能建設,擴大政府信息公開,加快電子政務建設,規范行政服務中心運作。(市政府工作部門,各縣(市、區)政府負責)
(二十一)干凈干事樹形象
82、全面落實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加大從源頭上預防和懲治腐敗的力度。加強審計監督,完善重大項目、重點部門和大額資金使用等方面保廉制度,治理工程建設領域的突出問題。強化公共資源市場化配置,嚴格招投標標前審查和標后管理。堅決糾正損害群眾利益的不正之風,嚴肅查處違紀違法案件。發揚艱苦奮斗的優良傳統,珍惜民資民力,切實把有限的資金用在促進發展和改善民生上來。(市政府工作部門,各縣(市、區)政府負責)
七、著力辦好十件民生實事
83、向全市城鄉困難群眾發放臨時性價格補貼。動用價格調節基金向全市10.7萬城鄉低保對象、農村五保對象、享受國家撫恤補助的優撫對象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入黨的老黨員,按每人100元的標準,在“五一”、中秋節前分兩次發放臨時價格補貼,每人每次補貼50元。(市財政局、發展和改革局、民政局負責)
84、加大扶貧開發力度。實現1425戶貧困戶、5123人穩定脫貧,改造1800戶貧困村貧困戶泥磚危房。(市農業和林業局、財政局、住房和城鄉規劃建設局,各縣(市、區)政府負責)
85、大力促進就業。全年城鎮新增就業4萬人,失業人員再就業2.5萬人。組織培訓農村勞動力3萬人,新增轉移5萬人。(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發展和改革局、財政局、農業和林業局、殘聯,各縣(市、區)政府負責)
86、推進基本公共教育服務均等化。改造建設10所規范化中心幼兒園,全市學前教育毛入園率達到80%。啟動建設兩陽中學新校區、市技工學校三期工程。(市教育局、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財政局、發展和改革局、住房和城鄉規劃建設局、國土資源局,各縣(市、區)政府負責)
87、完善城鄉基層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建成市中醫醫院新院和市公共衛生醫院,完成5間鎮衛生院標準化建設,完善8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建設。在政府舉辦的鎮衛生院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全面推行國家基本藥物制度,群眾均能享受國家基本藥物零差率銷售優惠。(市衛生局、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發展和改革局、財政局,各縣(市、區)政府負責)
88、加強城鄉文化體育設施建設。建成220條行政村“農家書屋”、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館和市體育運動學校。(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財政局、農業和林業局、住房和城鄉規劃建設局,各縣(市、區)政府負責)
89、扎實做好社會保障工作。繼續完善全市城鄉居民醫療保險一體化工作,逐步實現城鄉居民醫療保險基金市級統籌。城鎮基本醫療保險參保率達95%以上,新農合參保率達100%。推動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試點縣(市、區)26萬人參保,參保率達70%。(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財政局、民政局、衛生局,各縣(市、區)政府負責)
90、完成一批市政工程和健全住房保障體系。抓好鴛鴦湖景區改造工程。完成開陽高速公路陽江立交及連接線等道路建設和二環路等道路改造。完成崗列那格五金電鍍城搬遷。開展馬南河環境綜合整治和市區雨污分流管網改造工程。推進保障性住房建設,動工興建廉租房400套、漁民上岸安居房391套、經濟適用房300套。(市住房和城鄉規劃建設局、城市綜合管理局、國土資源局、環境保護局、交通運輸局、財政局、海洋與漁業局,各縣(市、區)政府負責)
91、加強城鄉防災減災工程建設。完成陽江市城市防洪工程(首期)建設和漠地洞水庫、仙家洞水庫、陽西縣陂底水庫等3宗中型病險水庫除險加固工程。(市水務局、城市綜合管理局,相關縣(市、區)政府負責)
92、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建成300公里農村公路,完善農村公路路網。開展灌區整治,改造沙灣水庫西干渠4.2公里,建設完善斗毛渠200公里。建設現代農業園區3個,面積3000畝。抓好4個宜居城鎮和10個宜居村莊示范試點,建成32個鎮垃圾中轉站和3051個村生活垃圾收集池。(市交通運輸局、水務局、住房和城鄉規劃建設局、農業和林業局、財政局,各縣(市、區)政府負責)
關于我們
|
網站幫助
|
網站地圖
|
隱私申明
|
主辦單位:陽江市人民政府辦公室 管理維護:陽江市政務服務和數據管理局 網站標識碼:4417000019 備案序號:粵ICP備16010311號-3 網站報障:0662-3367662
粵公網安備 4417020200012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