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码中文字幕乱码一区,色偷偷av男人的天堂,一本到12不卡视频在线dvd,国产亚洲无线码一区二区

智能問答| 無障礙 | 移動版 | 繁體版

2010年陽東縣政府工作要點
來源:本站 時間:2010-05-09 16:32 【字體: 】 瀏覽量:-
轉載分享:
2010年陽東縣政府工作要點

  

  為完成縣六屆人大五次會議確定的各項工作任務,縣政府要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全面落實中央和省、市的決策部署,圍繞實現陽東“三年大變化,十年大跨越”的目標要求,主動融入珠三角,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大力實施“工業強縣、農業穩縣、商旅旺縣、科教興縣、環境立縣”發展戰略,努力推動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全面完成“十一五”規劃各項目標任務,加快建設“經濟強縣、和諧陽東、宜居新城”。重點抓好以下十個方面工作:

  一、大力推進招商引資,加快經濟發展步伐

  (一)強化經濟社會發展規劃

  1、認真做好全縣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二五”規劃、主體功能區規劃的編制工作。(縣發展和改革局負責)

  2、做好各行業重大項目的規劃儲備和前期工作,積極向上申報,力爭納入國家和省市的投資計劃,爭取上級資金支持。(縣各有關部門,各鎮政府負責)

  (二)拓展投融資渠道

  3、進一步加強政府融資工作,擴大銀行授信貸款,解決全縣重大項目建設資金不足問題。(縣財政局、縣金鋒資產經營有限公司負責)

  (三)創新招商模式

  4大力推進園區招商、產業招商和資源招商,重點抓好廣東陽東經濟開發區、濱海環保產業園和大東湖旅游度假區、東平旅游度假區等大園區、大項目的招商工作。(縣經貿局、縣招商辦、廣東陽東經濟開發區管理局、縣旅游管理中心、縣水利局、東平旅游景區籌建辦公室,大溝鎮政府負責)

  (四)健全招商激勵機制

  5、進一步完善陽東的投資優惠政策,增強招商吸引力縣經貿局、縣招商辦、縣行政服務中心負責)

  二、大力推進雙轉移,加快新型工業化進程

  (五)抓好園區的整合優化

  6、轉變發展理念,創新建設模式,強化園區管理。按照打造現代工業園區的目標,進一步完善園區功能布局和產業發展規劃。(縣經貿局廣東陽東經濟開發區管理局、縣建設局負責)

  7、加大融資力度,增加資金投入,加快園區基礎設施建設和土地開發儲備,大力清理盤活工業閑置土地,推動園區持續快速發展。(廣東陽東經濟開發區管理局、縣國土資源局、縣建設局、縣交通局、縣金融工作辦公室、縣金鋒資產經營有限公司,北慣鎮政府負責)

  8、加快恒兆高新產業園開發步伐,抓好濱海環保產業園的規劃建設,構筑工業發展新平臺。(縣經貿局、縣環保局,新洲鎮、大溝鎮政府負責)

  (六)積極承接產業轉移

  9、加強與發達地區產業對接,結合我省產業振興的方向,大力吸納承接日用電器、電子信息、建筑材料等勞動密集型和資金技術密集型企業轉移,加快形成新的產業集群。(縣經貿局、廣東陽東經濟開發區管理局、縣招商辦,各鎮政府負責)

  10、借助陽江(東平)核電項目建設的契機,積極配合市規劃建設核電裝備工業園。(縣發展和改革局,東平鎮政府負責)

  11、發揮陽東交通便捷、土地充裕、地處沿海等優勢,力爭在環保技術、海洋化工和風能、浪能等新興產業方面引進一批大項目落戶。(縣各有關部門,各鎮政府負責)

  (七)加強勞動力培訓轉移

  12、積極服務工業開發建設,有針對性地開展職業培訓,全面提升勞動者的技能水平。(縣勞動和社會保障局負責)

  13、落實人才引進政策,鼓勵企業引進高素質的管理人才、專業技術人才。(縣經貿局、縣人事局、縣勞動和社會保障局負責)

  14、抓好專業技能培訓,積極促進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就業。(縣勞動和社會保障局負責)

  (八)加快傳統產業優化升級

  15、深入推進“廣東省五金刀剪產業集群升級示范區”、“廣東省五金刀具專業鎮”建設,鼓勵企業參與五金刀剪產品國家、行業、地方標準制定,提升產業競爭力。(縣經貿局、縣質監局,東城鎮政府負責)

  16、扶持骨干企業發展壯大,組織更多的企業爭創 “中國名牌”、“馳名商標”等品牌,力爭五金刀剪產品列入《中國名牌產品評價目錄》。積極調整優化五金刀剪產品結構,大力發展醫療器械、金屬切削工具等高精尖產品。(縣經貿局、縣質監局、縣工商局、縣科技局負責)

  17、加強企業服務,推動銀企合作,用好中小企業扶持基金,抓好舊廠房改造工作,幫助解決影響企業發展的各種問題,促進企業增資擴產。(縣經貿局、縣國土資源局、縣行政服務中心負責)

  三、大力調整農業結構,加快現代農業發展

  (九)做優特色種植業

  18、繼續抓好國家農業綜合開發區建設。辦好各鎮水稻高產示范片,推廣良種良法,加快提高農業機械化水平,穩定糧食生產。(縣農業局、縣農機管理中心負責)

  19、加強糧食儲備,確保糧食安全。(縣糧食局負責)

  20、優化水果種植結構,大力推進荔枝、菠蘿蜜等水果標準化生產。擴大益智、涼粉草等南藥生產規模,加快蔬菜、馬鈴薯等無公害農產品基地建設,培育發展花卉園林產業。(縣農業局負責)

  21、加強生態林建設,大力發展商品林種植,加快完善生物防火林帶建設。(縣林業局負責)

  22、抓好現代農業園區建設,推動農業集約化發展。(縣農業局負責)

  (十)做強海洋漁業

  23、嚴格實施全縣海洋功能區劃,合理開發利用海洋資源。調整優化海洋捕撈業布局抓好漁船標準化生產,大力發展外海遠洋漁業。做大水產養殖業,建設一批無公害水產品生產基地。加強水生物資源養護,啟動頭蘆排人工魚礁項目。(縣海洋與漁業局,東平鎮、大溝鎮、雅韶鎮政府負責)

  24、加快東平國家級中心漁港建設,發展壯大漁港經濟。實施愛民固邊戰略,創建平安和諧海區。(縣海洋與漁業局、縣公安邊防大隊,東平鎮政府負責)

  (十一)穩步發展畜牧業

  25推進溫氏養殖、羽威食品等農業項目建設,推廣“公司+基地+農戶”經營模式,帶動農戶發展畜牧養殖業。實施黃鬃鵝產業化技術推廣項目,推動黃鬃鵝、山地雞等特色家禽規模化養殖。進一步加強動物防疫工作。積極引進大型畜禽產品加工流通企業,延長產業鏈條。(縣畜牧獸醫局負責)

  (十二)搞活農產品流通

  26、完善東平水產品批發交易市場建設,加快上馬建設一批水果、蔬菜等農產品交易市場。(縣農業局、縣市場物業管理站,東平鎮政府負責)

  27、健全農業技術推廣服務體系,加強流通服務,提高農業生產效益。(縣農業局負責)

  四、大力推進旅游開發,加快第三產業發展

  (十三)突出發展旅游業

  28、盡快出臺陽東縣旅游業發展總體規劃,加強旅游項目的規劃建設和調控管理,促進旅游與相關行業的融合發展。加強環東湖生態環境建設和保護,力爭引進有實力的投資商高標準開發建設大東湖旅游度假區。加快完善現有旅游設施,推動旅游加快發展。(縣旅游管理中心、縣水利局、縣環保局負責)

  29、加快推進山水綠洲度假村和新洲沸泉度假村建設,打造旅游經濟新亮點。(縣旅游管理中心,合山鎮、新洲鎮政府負責)

  30、加快貫通陽東旅游大道,融合全縣“三水一線”旅游資源。(縣交通局、縣旅游管理中心,那龍鎮、新洲鎮政府負責)

  31、精心組織專項旅游促銷活動,加強區域旅游合作,抓好旅游環境綜合整治,加強旅游行業管理,優化旅游業發展環境。(縣旅游管理中心、縣財政局、縣工商局負責)

  (十四)加快發展房地產業

  32、推動商品住房項目加快建設,建設一批功能完善、設施配套的商住小區。落實廉租住房和經濟適用住房政策,加快廉租解困住房建設。加強房地產市場的管理服務,促進房地產業健康發展。(縣建設局、縣房產管理中心,各鎮政府負責)

  (十五)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

  33、進一步強化縣城商貿流通中心地位,加快商貿流通網點建設,打造一批美食、購物、娛樂等各具特色的商業街區。(縣建設局、縣經貿局、縣旅游管理中心負責)

  34、抓好五金刀剪商業物流城、“雙轉移”配套服務中心等項目建設,扶持以服務工業原材料、工業產品購銷為主的現代物流企業發展,加快構建現代物流體系。(縣建設局、縣經貿局,東城鎮、北慣鎮政府負責)

  35、完善促進服務業發展的政策措施,規劃發展汽車商貿業,積極培育發展金融保險業和商務會展業,鼓勵和引導信息、會計、咨詢、法律等現代服務行業發展。(縣經貿局、縣國土資源局、縣建設局負責)

  36、充分利用信息技術,加快建設行業和區域公共技術服務平臺,促進農業、五金刀剪產業、旅游業等行業加快發展。(縣經貿局、縣科技局、縣農業局、縣旅游管理中心負責)

  五、大力推進縣城開發,加快宜居創業新城建設

  (十六)抓好縣城亮點工程建設

  37、抓好濱海新城(首期)開發,加快建設江臺公路東城段,動工建設供水、供電等配套工程,加快啟動綜合開發項目。(縣發展和改革局、縣國土資源局、縣建設局、縣水利局、縣交通局、縣公路局、縣市政中心、陽東供電局負責)

  38、推進廣博園建設,加快完成五星級酒店、會所、商業街等配套設施。(縣建設局負責)

  39、建設龍山公園,為群眾提供新的休閑娛樂場所。(縣建設局、縣市政中心負責)

  40、推進廣雅南苑、東泰花園、御墅龍山等項目建設,優化縣城宜居環境。(縣建設局負責)

  41、繼續抓好東風四路改造工作,完成全線改造工程,抓好沿街建筑改造建設。加快新華路北段建設,盡快接通裕東一路。抓好湖濱西路的柏油路面改造工程,推進道路延伸建設,向南連接新江臺公路。加快龍塘路延伸工程建設,向南連接濱河大道。(縣市政中心、縣建設局、縣公路局,東城鎮政府負責)

  42、抓好濱河大道建設,打造那龍河特色風景路。(縣水利局、縣建設局、縣市政中心負責)

  43、動工建設迎賓大道,連接沿海高速公路。(縣交通局、縣建設局、縣市政中心,東城鎮、雅韶鎮政府負責)

  (十七)完善縣城公共配套設施

  44、推進縣文化館、圖書館、體育館建設,加快建設文化教育城。(縣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縣體育局、縣教育局負責)

  45、加快縣城商住小區電網改造,抓好縣城自來水改造工作和應急管網建設,推進管道天然氣建設工作,加快有線電視傳輸網絡建設。(陽東供電局、縣市政中心、縣建設局、縣廣播電視臺、縣韶輝房地產有限公司負責)

  46、抓好縣城亮化、美化、綠化建設,整治建設街道、巷道,完善路燈、人行道、公共消防、公交站點和環衛等配套設施。(縣市政中心、縣公安消防大隊、縣交通局負責)

  (十八)提高縣城綜合管理水平

  47、理順縣城管理體制,組建綜合管理機構,加強綜合管理執法工作。(縣發展和改革局、縣人事局、縣建設局、縣市政中心負責)

  48、強化市容環境綜合整治,大力治理亂擺亂賣、亂挖亂建、亂停亂放現象。加強衛生保潔和綠化養護工作,探索推行社會化管理。(縣市政中心、縣衛生局,東城鎮政府負責)

  六、大力改善發展環境,加快城鄉協調發展

  (十九)加快基礎設施建設,改善城鄉發展條件

  49、抓好電力設施建設,加快推進濱海新城110千伏輸變電站建設工作,規劃建設新洲110千伏輸變電站。(陽東供電局、縣發展和改革局、縣國土資源局、縣建設局,東城鎮、新洲鎮政府負責)

  50、積極配合市加快陽云高速公路陽東段建設,配合市爭取西部沿海高速鐵路陽江段加快開工建設;抓好江臺公路雅韶、大溝段改道工程建設,推進合山東河至大溝公路、大八至珠環公路、三北公路改造工程和那龍至田畔公路建設,加快農村公路和客運站、候車亭建設。(縣交通局、縣公路局,各有關鎮政府負責)

  51、抓好城市防洪工程建設,加快臺平三丫聯圍、夏水水庫、馬崗水庫加固工程建設,提升防災抗災能力。加快鎮村飲水安全工程建設。(縣水利局,各有關鎮政府負責)

  52、加強信息化建設,推動信息技術在城鄉的普及與應用。(縣發展和改革局、縣農業局、縣科技局,各鎮政府負責)

  (二十)重視生態建設,促進社會可持續發展

  53、加強重點污染源污染治理,保護好那龍河、東湖水庫等水資源,加快縣城污水處理廠二期工程、有源工業固體廢物處中心和縣城垃圾填埋場建設,完善縣城集污排污管網,籌建合山和東平污水處理廠。(縣環保局、經貿局、水利局、市政中心,東城鎮、合山鎮、北慣鎮、東平鎮政府負責)

  (二十一)統籌建制鎮建設,促進區域協調發展

  54、按照建設宜居城鄉的目標要求,加強各鎮總體規劃和全縣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修編工作。(縣建設局、國土資源局,各鎮政府負責)

  55統籌推進建制鎮發展,解決好農民進城務工涉及住房、子女入學、社會保障等問題,推動產業和人口積聚,加快全縣城鎮化進程。(縣各有關部門,各鎮政府負責)

  56抓好扶貧開發,實施好農村安居工程,穩妥推進舊村莊改造,加快新農村建設步伐。(縣農業局、縣國土資源局、建設局、民政局,各鎮政府負責)

  七、加強改革創新,提升經濟發展競爭力

  (二十二)大力推進企業自主創新

  57貫徹落實《陽江市推進自主創新行動綱要》,積極實施《陽東縣專利獎勵辦法》,調動企業和科技人員自主創新的積極性。扶持有條件的企業組建國家和省級工程技術研發中心,幫助企業爭取國家和省、市科技項目,加強科技研發,促進科技成果的轉化和應用。加強知識產權能力建設,引導企業積極申請商標和專利授權。(縣科技局、經貿局負責)

  (二十三)深化農村改革發展

  58、加快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市場建設,促進農業產業化經營。(縣農業局,各鎮政府負責)

  59、建立健全節約集約用地新機制,積極推進利用園地山坡地補充耕地工作,保持耕地占補平衡。(縣國土資源局,各鎮政府負責)

  60、抓好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推動林業經濟加快發展。(縣林業局,各鎮政府負責)

  61、培育發展農民協會、農民合作社等中介組織,進一步加強農業生產經營服務。(縣農業局、財政局、民政局負責)

  (二十四)抓好體制機制創新

  62、大力推進國有企業改革創新,激發國有企業活力。(縣財政局、國企辦負責)

  63、穩妥推進政府機構改革,深入開展行政審批制度改革,不斷提升政府服務經濟發展的水平。(縣發展和改革局、人事局、行政服務中心負責)

  64、創新投融資機制,建立健全中小企業融資擔保體系。(縣經貿局、財政局、縣金鋒資產經營有限公司負責)

  65、積極推進農村信用社改制為農村商業銀行或合作銀行。(縣農信聯社、財政局負責)

  八、加強收支管理,提高財政保障能力

  66、落實財稅增收激勵機制,積極培育財源稅源,拓寬財政增收渠道,做大財政收入“堆頭”。加強對重點稅源和稅收重要領域的監控,理順跨區稅收關系。(縣財政局、縣國稅局、縣地稅局負責)

  67、深化財政改革,創新財政預算體制,規范財政支出管理,推行國庫集中支付、政府采購、“收支兩條線”、財政績效評價改革等工作。進一步優化非稅收支管理,加快推進全縣行政事業單位工作人員統一津貼補貼工作。(縣財政局、縣人事局負責)

  九、加強社會各項事業建設,提高民生保障水平

  (二十五)大力發展教育事業

  68、加快普及高中教育,狠抓高考質量,力爭高中教育工作取得新突破。加快陽東二中建設。推進城鄉義務教育均衡發展試點工作,整合優化中小學校布局,加強防流控輟工作,鞏固提高普九教育成果。(縣教育局,各鎮政府負責)

  69、優化發展職業技術教育,規范發展民辦教育。(縣勞動和社會保障局、縣教育局負責)

  70抓好教師隊伍建設,提高全縣教育教學水平。(縣教育局、縣人事局負責)

  (二十六)努力擴大社會就業

  71、建好縣勞動力市場培訓綜合大樓,完善鎮勞動力培訓機構,扎實開展勞動技能培訓。積極增加就業崗位,著力解決就業困難群體就業,加強農村勞動力培訓轉移就業。(縣勞動和社會保障局,各鎮政府負責)

  (二十七)穩步提升社會保障水平

  72、全面推進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試點工作。(縣勞動和社會保障局、市社保局陽東縣分局、縣財政局、縣郵政局,各鎮政府負責)

  73、加大社保擴面征繳力度,強化社保基金管理,確保基金安全、合理使用。(市社保局陽東縣分局、縣勞動和社會保障局、縣地稅局負責)

  74、建立健全社會救助體系,完善城鄉低保、農村五保供養、災民救助等制度,積極發展慈善事業,加快發展殘疾人事業,爭創全國殘疾人社區康復示范縣。(縣民政局、縣殘聯會、縣紅十字會負責)

  (二十八)不斷提高醫療衛生水平

  75抓好縣人民醫院住院綜合樓建設,分期分批改造薄弱衛生院。加強醫療衛生管理,規范醫療服務行為,預防重大傳染病發生。(縣衛生局負責)

  76、強化食品、藥品監管,保障人民群眾的飲食和用藥安全。(縣食品藥品監管局、縣衛生局負責)

  (二十九)加強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設

  77、加強基層民主建設,推進政務、村務、廠務公開。(縣府辦公室、縣監察局、民政局、經貿局負責)

  78、深入開展“五五”普法教育,增強全社會的法治觀念和法律素質。(縣司法局、縣普法辦負責)

  79、加強公民思想道德建設,倡導科學文明健康生活方式,扎實推進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提高公民整體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縣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廣播電視臺,各鎮政府負責)

  (三十)加快發展社會各項事業

  80、大力培育發展特色文化產業,加快鄉鎮綜合文化站和“農家書屋”建設,加強文藝創作工作。(縣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文聯,各鎮政府負責)

  81、深入開展全民健身活動,加快競技體育發展。(縣體育局負責)

  82、抓好縣計生服務站和北慣、雅韶、塘坪等鎮計生服務所擴建工程,優化人口計生管理服務,爭創全國計劃生育優質服務先進單位。(縣人口和計劃生育局,各鎮政府負責)

  83、抓好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工作。(縣統計局,各鎮政府負責)

  (三十一)維護社會穩定

  84、加強商貿流通管理,維護良好的市場經濟秩序。(縣經貿局、縣工商局,各鎮政府負責)

  85、落實安全生產責任制,深化安全生產專項整治,嚴防重特大安全事故發生。(縣安監局,各鎮政府負責)

  86、完善突發事件應急管理機制,增強對重大突發事件和自然災害的應急處置能力。(縣應急辦、縣各有關部門,各鎮政府負責)

  87、加大資源權屬調處力度,妥善處理資源權屬矛盾糾紛。加強信訪維穩長效機制建設,積極做好各類矛盾隱患排查化解和穩控工作,努力預防群體性事件發生。(縣信訪局、縣林業局、縣國土資源局、縣資源權屬調處辦負責)

  88、推進公安“三項”建設,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嚴厲打擊各類違法犯罪行為,建設平安陽東。(縣公安局負責)

  十、加強政府自身建設,提高行政效能

  89、認真執行縣人大及其常委會的決議和決定,積極辦理人大代表議案、建議和政協委員提案。(縣各有關部門,各鎮政府負責)

  90、完善政府決策機制,堅持科學決策、民主決策。狠抓工作落實,加強監督檢查,確保政令暢通。明確部門工作職責,強化部門協調配合,提升政府工作效率。(縣各有關部門,各鎮政府負責)

  91、加快轉變政府職能,創新行政方式,繼續抓好縣行政服務中心和縣行政效能投訴中心建設,不斷優化全縣政務環境,提高行政服務質量。(縣各有關部門,各鎮政府負責)

  92、抓好公務員隊伍建設和管理,提高全縣公務員整體素質。全面落實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完善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加強行政監察,規范行政行為,維護高效廉潔的政府形象。(縣各有關部門,各鎮政府負責)

  

相關文件:


文檔附件:

關于我們 | 網站幫助 | 網站地圖 | 隱私申明 |

主辦單位:陽江市人民政府辦公室

管理維護:陽江市政務服務和數據管理局

網站標識碼:4417000019 備案序號:粵ICP備16010311號-3

網站報障:0662-3367662   粵公網安備 44170202000121號

<del id="hnwhh"></del>

  1. <th id="hnwhh"></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