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體思路與目標:全面貫徹省委省政府粵西地區(陽江)現場會和全省現代漁業工作會議精神以及《省委省政府關于促進粵西地區振興發展的指導意見》(粵發〔2009〕15號)、《市委市政府關于加快海洋產業發展建設海洋經濟強市的決定》(陽發〔2009〕7號),圍繞大力發展現代漁業,建設廣東現代海洋漁業基地,努力把陽江建設成為南海水產品生產、加工出口和集散中心,打造全國海洋漁業強市和實現海洋經濟強市的目標,突出“三個狠抓”、“四個加強”,加快建設“五大基地”,實現“六大新突破”,推動現代漁業建設率先走在全省乃至全國前列,廣大漁民在我市農村中率先步入全面小康水平,促進漁區(村)經濟社會發展繁榮,推動海洋產業大發展,努力爭當海洋與漁業科學發展的排頭兵。
(一)“三個狠抓”。
1、狠抓政策落實,努力推動海洋與漁業經濟發展上新水平。
以省委省政府粵西(陽江)現場會和全省現代漁業工作會議精神為指導,繼續貫徹落實省委省政府《關于促進海洋經濟科學發展的決定》、《省委省政府關于促進粵西地區振興發展的指導意見》和市委市政府《關于加快海洋產業發展建設海洋經濟強市的決定》有關加快發展海洋與漁業的政策,選準項目,與上級部門積極溝通,從政策層面爭取我市有更多的項目列入國家和部、省的項目盤子,扶持、鼓勵和推動遠洋漁業、海洋牧場、鋼質漁船、深水網箱、海洋新興產業等產業的發展;認真組織落實國家漁用柴油漲價補貼政策;繼續實施水上和貧困漁民安居工程,力爭在2010年內完成轉產轉業議案前五年的漁民安居任務,從2010年起四年內切實解決漁民“連家船”問題;全力推進建立政策性漁業保險制度;大力開展新型漁民職業技能培訓和創業培訓,促進漁民轉產轉業。
2、狠抓漁業轉型升級,努力加快現代漁業建設步伐。
(1)著力強化漁業基礎設施,夯實現代漁業發展的物質基礎。推動全市漁港升級建設,努力建設現代化的漁港,加快東平漁港國家級中心漁港建設,保證項目在2010年3月份前動工,年內完成建設,2月前完成沙扒一級漁港建設,積極跟蹤落實溪頭漁港升級國家一級漁港,力爭按省局的要求將對岸漁港建設成為我省區域性漁港建設的先行區和示范點;2010年,完成500公頃標準化魚塘建設,各縣(市、區)共建10個標準化水產養殖示范基地,發展40艘鋼質漁船和20艘玻璃鋼漁船,加強對魚塘、漁船標準化建設的指導;加快水產良種場建設。建設海陵島海水優質種苗繁育中心和陽春市潭水鎮淡水魚苗繁育中心,爭取在2010年建設1個國家級良種場和1—2個省級良種場。
(2)著力實施漁業產業拓展工程,培育現代漁業新增長點。重點推進遠洋漁業、深水網箱、海洋牧場、休閑漁業等工作。一是推進海洋捕撈由近海向外海深海遠洋拓展。建設一支裝備先進、生產力水平較高的現代化遠洋漁業船隊,建設遠洋漁業基地1個,南沙漁業基地2個。二是推進海水養殖由灘涂向陸域和淺海拓展。重點推動傳統網箱養殖從淺海港灣向深水轉移,努力建設海上現代網箱養殖基地,利用省級海洋保護區,規劃建設南鵬列島海洋牧場。三是推進漁業由純漁業向多功能漁業方向拓展。支持鼓勵發展休閑漁業,將漁業與觀光旅游、水族觀賞、魚塘垂釣、文化傳承等有機結合,促進漁業功能的多樣化。四是推進由單純水產品加工向海洋生物制品、動物綜合利用方向拓展。引進一批有實力的企業,以我市豐富的海洋生物資源為依托,開發海洋生物藥品、保健等制品。
(3)著力推進漁業產業化,提升現代漁業產業素質。一是要大力培育漁業龍頭企業,2010年重點培育5家省、市級漁業龍頭企業。二是要做大做強水產品加工業,建設高新區水產品加工園區,促進漁業產業結構戰略性調整,延長漁業產業鏈,提高我市水產品的市場競爭力。三是抓好水產品流通出口,在江城區規劃建設粵西水產品物流中心。四是推進漁業經濟合作社建設,指導漁業經濟合作社開展工作,發揮其應有的作用,推廣“順欣模式”大力推進漁業股份制改造,支持和幫助“順景”、“南洋”等公司以“公司+漁戶”的組織形式不斷發展壯大。五是大力培育漁業品牌, 2010年重點培育3—5個漁業品牌。
(4)著力加強水產品質量安全監督,提高現代漁業質量安全水平。從源頭、制度、監控和執法四個方面加強水產品質量安全監督。一是抓源頭,加快無公害水產品生產基地、標準化養殖示范區建設,推廣健康生態養殖模式。二是抓制度。健全和落實水產養殖用藥登記、水產品生產全程監控等制度。三是抓監控。加大水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力度,強化水產養殖飼料、藥物、添加劑的投入使用監管,不斷擴大藥殘監控范圍。四是抓執法。集中開展水產品質量安全專項執法,加大水產品質量安全執法檢查力度。
(5)著力強化支撐保障能力,為現代漁業快速發展提供新動力。一是進一步健全水產技術推廣體系。重點是落實各縣(市、區)水產技術推廣人員的編制和經費,加強技術站的推廣能力建設,指導各縣(市、區)開展技術推廣工作。二是加強水生動物疫病防控工作,建立疫情監測預報制度,對主要養殖品種、重點增養殖區實行病害監測、預報和防控措施。三是推進政策性漁業保險工作,提高漁業規避風險能力。四是加快漁業安全通訊指揮系統建設,為漁業安全生產提供保障力量。五是建設兩大中心: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政結合的產業技術新機制,建設南海海洋捕撈研發中心和粵西水產品物流中心。
(6)著力解決漁區(村)生產生活突出問題,優化現代漁業發展環境。一是認真抓好漁民轉產轉業工作。加大力度完成議案第一階段培訓任務1086人和農業部培訓任務300人。繼續做好轉產轉業項目的驗收,力爭2010年上半年完成。穩步推進漁民安居工程建設,加快溪頭和江城安居工程建設進度,力爭2010年內完成第一階段的漁民安居工程任務。全面推動省議案第二階段任務的實施。二是積極推進漁用柴油漲價補貼發放工作。2010年我局將繼續加強與紀檢監察、財政部門的合作,加強監管,努力把柴油補貼發放工作打造為讓黨委政府放心、漁民群眾滿意的惠漁工程、陽光工程。
3、狠抓服務保障,提升服務發展水平。
繼續按照國家海洋局《關于為擴大內需促進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做好服務保障工作的通知》(國海發〔2008〕28)和省海洋與漁業局《關于印發廣東省十項用海服務保障措施的通知》(粵海漁〔2009〕52)的要求,積極主動做好服務。設立市海洋與漁業局駐高新區海洋工作協調小組,全力推進港口泊位和用海項目建設。全力配合市政府,開展陽江港水產養殖清理整治,為陽江臨港工業發展創造良好的環境。繼續落實好強漁惠漁政策,為漁業可持續發展提供保障;聯合出口檢驗檢疫等職能部門,建立水產品出口集中備案機制,為出口企業提供更加便捷的服務,推動出口快速增長。
(二)“四個加強”。
1、加強海域使用管理,規范海洋開發秩序。
一是強化規劃意識,健全海域使用基本制度,加強對海洋開發的宏觀調控,解決日益增長的用海需求與海域空間資源有限的矛盾。二是大力支持國家、省及市重點工程項目用海,加強對項目選址、海域使用論證、評審和審批等環節的服務和指導,積極推動已批的涉海項目盡快動工建設。三是全面貫徹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海島保護法》,加大海島保護與開發力度,采取各種有效手段宣傳《中華人民共和國海島保護法》。四是加大海洋監察執法,大力查處海域使用“三亂”現象。
2、加強海洋資源和環境保護,構建海洋生態文明。
建立健全市、縣(區)兩級海洋環境監測網絡,落實機構和人員,加強對浴場、重點養殖區、沿海臨港工業區海洋環境監測;切實做好如出海排污口監控,確保我市海域水質保持優良水平;突出抓好海陵島永久性放生臺建設,動員全社會力量開展人工增殖放流活動。繼續做好人工魚礁建設,2010年將建設西帆石人工魚礁第三、四期工程和陽西南山嶺人工魚礁第五期工程;爭取各方支持,協助辦好南海(陽江)開漁節,利用廣東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開館,主動積極配合市府和有關部門,挖掘培育海洋文化,舉辦各類節慶和研討會,努力把陽江打造為國際海洋博覽中心。
3、加強執法監督,提高海洋與漁業綜合管理水平。
落實漁業安全生產責任制,完成全市漁船安全生產通信指揮系統建設,完善漁業安全管理應急預案;加強對漁船漁港的安全監督檢查,認真抓好伏季休漁和防臺風工作,嚴格把好漁船檢驗關和進出港簽證關,確保漁船安全生產;建立和健全漁業保險制度,完善全市漁業互助保險網絡,為漁民救災和恢復生產提供有力保障;加強漁場執法和海洋監察,嚴厲查處各種海洋與漁業違法違規行為;全面開展漁船IC卡管理系統,推進漁船信息化管理,開展創建“文明漁港”活動,推進漁政執法機構改革。
4、加強機關隊伍建設,為發展海洋與漁業經濟提供有力組織保障。
我局將結合新一輪的政府機構改革,優化拓展我局職能,加強機關隊伍建設,選準配強局機關中層干部,繼續開展創建“學習型、責任型、服務型、廉潔型、和諧型”“五型”機關活動,全面提升海洋與漁業干部隊伍的“五種能力”,即學習能力、開拓創新能力、抓落實執行力、依法行政能力、應急管理能力。突出抓好學習教育、制度建設、依法行政、干部培養使用、監督考核和廉政建設等,結合市紀委黨廉室與我局共建聯系單位,扎實開展廉潔型機關建設。
(三)建設“五大基地”。
一是建設廣東重要現代化海洋捕撈漁業基地。重點建設中國南海海洋捕撈研發中心,大力提高漁船的生產水平,發展改造鋼質和玻璃鋼漁船,裝備先進助漁導航設備,建設遠洋漁業基地,推動海洋捕撈業產業化經營,打造一支現代化的海洋捕撈船隊。
二是建設廣東重要優質水產品養殖生產基地。積極發展標準化魚塘,推廣健康養殖技術,建設無公害養殖基地,推動大宗產品的規模化專業化養殖,培育做大對蝦、牡蠣、海水魚、羅非魚、蟹等特色品種的養殖,推進水產種苗的產業化生產,建設國家級和省級水產良種場。
三是建設廣東重要水產品加工出口基地。大力發展水產品加工企業,推動水產企業積極開展出口認證,發展供應港澳水產品養殖基地。
四是建設廣東現代漁港經濟示范區。以建設國家中心漁港、國家一級漁港為目標,大力開展漁港的升級建設,健全漁港基礎設施,科學制定漁港社會經濟規劃,拓展漁港功能,加強產業政策的引導,建設現代漁港經濟區。
五是建設廣東重要水產品物流基地。繼續推進以漁港為依托的水產品專業批發市場的建設,在江城區規劃建設粵西水產物流中心。
(四)實現“六大新突破”。
一是實現漁業科技應用提升新突破。魚、蝦塘和網箱實行標準化建設,實現魚、蝦塘和網箱的機械化、信息化生產,養殖基地實現無公害健康養殖。海洋捕撈機械化生產大大得到提高,大功率漁船全部配備導航助漁設備,配套急凍、速凍魚倉等,漁業從業人員的勞動強度大大降低。
二是實現漁業產業化經營新突破。加快漁業股份制公司化改造,不斷提高漁業組織化程度,建成一批漁業龍頭企業和漁業品牌,形成水產品加工流通企業與海洋捕撈、水產養殖生產緊密聯系的風險共擔的漁業產業鏈,品牌漁業成為推動漁業發展的重要動力。
三是實現漁港升級建設新突破。全市7個漁港得到全面升級,漁港功能多元化,漁港經濟發達,成為沿海地區宜居創業的現代漁港經濟區,我市漁港群成為南海作業漁船重要的避風、補給、漁業貿易基地,努力打造南海區域性漁港。
四是實現水產品加工與流通發展新突破。推動水產品加工企業打好品牌,申報省或國家農業龍頭企業,爭創漁業品牌。通過轉產轉業議案資金等國家和省的惠漁政策,幫助水產品加工開展技術改造,提高水產品加工企業的生產水平。在我市規劃興建粵西區域性水產物流中心,進一步健全閘坡、東平、沙扒水產品專業批發市場,形成現代化的水產流通網絡。
五是實現漁業發展空間拓展新突破。推動遠洋漁業、深水網箱、休閑漁業、海洋牧場、海洋生物工程等產業得到較大發展。建成一批遠洋漁船,遠洋漁業成為漁業增長的重要力量;發展休閑漁業和海洋牧場,使之成為漁業經濟新的增長點,成為我市漁業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海洋活性物質創新藥和新一代海洋功能食品研發取得突破,建成一批海洋生物醫藥加工制造企業。
六是實現海洋經濟結構優化新突破。海洋經濟由單項開發向產業集群開發轉變,由單純的海洋開發向統籌海陸經濟發展轉變,由注重海洋一、二產業發展向一、二、三產業協調發展轉變,由市內發展向國內外特別是珠江三角洲地區的開放發展轉變。
關于我們
|
網站幫助
|
網站地圖
|
隱私申明
|
主辦單位:陽江市人民政府辦公室 管理維護:陽江市政務服務和數據管理局 網站標識碼:4417000019 備案序號:粵ICP備16010311號-3 網站報障:0662-3367662
粵公網安備 4417020200012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