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012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執行情況
2012年,是我市經濟建設和改善民生同步發展,轉變方式和幸福追趕同步并進的一年。一年來,面對復雜嚴峻的內外環境和經濟下行壓力,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正確領導下,在市人大及其常委會和市政協的監督支持下,全市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圍繞“在加快發展中轉變方式,實現幸福追趕”核心任務,堅定不移實施主動調控,著力穩增長、促創新、控物價、惠民生,全市經濟實現平穩較快發展,社會建設取得新突破,民生事業邁出新步伐。
(一)國民經濟實現平穩較快發展
全市經濟運行總體平穩。預計全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880億元,同比增長13%;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收入預計達43.1億元,增長23.4%。市人大六屆一次會議確定的各項任務基本完成。工業和農業總產值、財政收入、城鎮和農村居民收入等指標超額完成,分別超出預期目標0.3個、0.4個、5.4個、1個和7個百分點;受宏觀經濟不景氣、內外部需求不足影響,地區生產總值、投資、消費、出口和利用外資指標未能完成計劃目標,預計地區生產總值增速比計劃目標低2個百分點,投資、消費增速分別比計劃目標低2個和1個百分點,外貿進出口和出口總額均比計劃目標低7個百分點,利用外資出現負增長。在全省大部分地市經濟增速明顯放緩形勢下,我市主要指標計劃目標基本實現,繼續保持較快增長,成績來之不易。
(二)產業轉型升級邁出堅實步伐
工業產值突破千億大關。在一批重大工業項目的有力帶動下,預計2012年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達1181億元,同比增長23.3%,突破千億大關,實現重大跨越;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預計達282億元,增長23.9%。先進制造業和新興產業加快發展,陽江核電、陽西電廠3-4號機組、陽西菩提山風電等項目建設有序推進;培育和引進了一批LED、生物制藥等產業。傳統優勢產業升級步伐加快,“中國餐廚用品出口基地”、“中國陶瓷刀中心”、“中國打火石中心”等國字號品牌落戶我市。自主創新能力不斷提升,省、市級工程技術研究開發中心分別達10家和53家,建成江城銀嶺、陽東和高新區創新孵化中心。
服務業發展提質增效。旅游、物流、會展、金融等現代服務業快速增長,預計全市服務業增加值完成307億元,增長 11.4%。旅游發展勢頭迅猛,新增4A、3A旅游景區各1個,預計全年接待游客1085.5萬人次,增長20.7%,旅游總收入86.4億元,增長30.2%。物流運輸持續活躍,公路、水路、鐵路貨運周轉量分別增長65.4%、66.2%和32.8%,港口貨物吞吐量達1605萬噸,增長43.2%。商務會展水平提升,成功舉辦第十一屆刀博會,簽約項目62個,總額逾79億元。金融運行保持穩健,金融機構年末存貸款余額分別比年初增長13.6%和20.4%,支持實體經濟力度加大。
農業生產持續增長。預計全市實現農業總產值285億元,同比增長4.9%。糧食總產量達73.8萬噸,實現“四連增”。特色農業發展加快,南藥、花卉、蠶桑等作物種植面積比上年增加3.6萬畝,漠陽江水果產業帶建成優質水果標準化生產示范基地6個。農業產業化水平提升,建成現代農業園區40個,重點農業龍頭企業發展至94家,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至525家。現代漁業加快發展,實現漁業總產值115.4億元、水產品產量109.2萬噸,分別增長6.7%和4.3%。全面落實強農惠農政策,政策性水稻種植保險試點工作全面鋪開,落實各類糧食補貼資金1.3億元。
(三)重大投資發揮推動引領作用
投資規模進一步擴大。通過加強和規范政府投資,落實國家鼓勵民間投資“新36條”政策,促進投資規模穩步擴大,投資結構逐步優化,預計全市固定資產投資完成473億元,增長18%。積極向中央和省申報各類項目105個,爭取中央和省資金7.3億元,撬動總投資52.8億元。
重點項目建設扎實推進。2012年,我市重點項目建設實現了省列重大項目在陽江內投資、市重點項目占固定資產投資比重、招商項目到位資金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0個以上百分點,推動經濟發展的投資引擎力不斷凸顯。預計56個重點項目累計完成投資195億元,完成投資計劃的110%,占固定資產投資的41%,成為固定資產投資的主要驅動力。陽江核電、鎳合金深加工、十里銀灘、海螺水泥、陽西電廠3-4號機組等大型項目投資進度加快,鎳合金深加工、500千伏陽江核電出線工程、海螺水泥一期、華能陽江東平風電場、新洲風電場等5個項目建成投產,陽陽高速至S277連接線工程、新都匯時代廣場等12個項目新開工建設。陽江抽水蓄能電站、陽西菩提山風電場、廣東漢能光伏發電金太陽示范工程等項目獲國家和省批準開展前期工作。
(四)社會消費進一步擴大
積極落實國家和省促進消費政策,大力推進大型城市綜合體、專業市場等建設,抓好家電下鄉工程,組織參加“廣貨網上行”,促進商貿發展提檔增速,社會消費優化升級,城鄉消費活躍。預計全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完成470億元,增長15%。其中,城鎮和農村消費額分別增長16%和14%,批發零售和住宿餐飲業消費額分別增長15.4%和13.5%。居民消費價格指數預計上漲2.6%。
(五)外向型經濟緩中趨穩
預計外貿進出口總額22.8億美元,增長6%,出口總額20.4億美元,增長6%。產業轉移園區、五金刀剪和水產品出口基地及配套公共服務體系等重點建設繼續推進,4個省級產業轉移園新投入開發建設資金15.1億元,開發土地3平方公里。招商引資工作取得新成效,赴多地開展招商和經貿交流,簽約了萬豐工業原料城等31個項目,總投資97.9億元。召開鄉賢反哺工作會議,簽約項目12個,總投資110億元。預計全市實際利用外資1.53億美元,下降36.1%。
(六)城鄉建設扎實推進
交通基礎設施加快推進,陽云高速羅陽段和S277線海陵大堤段擴建工程正式動工,西部沿海高速公路三山出口到陽江核電基地公路改造工程基本完成。市政配套設施不斷完善,漠陽江、馬南河整治取得良好成效,城區供水、排污設施得到加強。創建國家園林城市工作全面啟動,深入開展園林綠化“十佳”單位和“百佳”家庭評選活動,全面完成市區綠道示范工程,建成區綠地率達34.7%。“三舊”改造扎實推進,實施改造項目58個,涉及改造面積4620畝。宜居城鄉建設深入開展,實施村莊整治工作,新建成3325個村莊垃圾收集池,超額完成農村公路硬底化任務,完成海堤加固達標建設25公里。加強生態環境建設,加大節能減排和環境污染治理,突出重點區域環境和生態治理,對陽江市第一凈水廠和陽西電廠等9家國控重點污染源進行實時自動監控,連續8年在全省環保責任考核中獲得優良以上等次。
(七)綜合改革取得新進展
積極借鑒順德南海改革試點經驗,穩步推進全市綜合改革工作。啟動第五輪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制訂市級取消、轉移、下放、保留的政府審批目錄。繼續推進簡政強縣強鎮事權改革,新培育社會組織73個。加快電子政務建設,初步搭建起市網上辦事大廳總體框架。建設完善市公共資源交易中心,實現了市縣兩級土地、礦業權、工程招標、公共物品采購等集中公開交易。探索推進投融資體制改革,組建了市投資控股有限公司。加快推進農村綜合改革,“政經分離”改革試點穩步實施,各鎮建立了便民服務中心,農村公共服務新框架初步形成。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醫藥衛生五項重點改革取得階段性成果。居民階梯電價改革等其他各項改革扎實推進。
(八)民生保障同步提升
切實加大民生投入,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十件民生實事得到落實。就業形勢保持穩定,全市新增城鎮就業4.44萬人,新增轉移農村勞動力5.57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2.5%。居民收入持續增長,預計全市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072元,增長13%;農民人均純收入9415元,同比增長19 %。全面啟動創建教育強市,學前教育毛入園率達89.6%,義務教育規范化學校覆蓋率達65.7%,高中階段教育毛入學率98%,兩陽中學成功創建廣東省國家級示范性普通高中,兩陽中學新校區建設加快推進。社會保障進一步完善,新農保扎實推進,全民醫保基本實現,覆蓋城鄉的社會保障體系基本形成。文化事業加快發展,市全民健身綜合廣場等一批文體設施建成,舉辦首屆關山月文化節等活動。實施穩價惠民工程,動用價格調節基金1500多萬元向11.7萬名低收入群眾發放臨時價格補貼,推進穩物價“三項建設”,新建成平價商店90家,總數達141家。保障性住房體系進一步完善,動工興建2472套公租房,其中1236套已交付使用。扶貧“雙到”三年任務全面完成,貧困村集體經濟年平均收入達10.6萬元以上,有勞動能力的7506戶貧困戶實現穩定脫貧。平安陽江建設深入推進,安全生產、食品安全管理水平有效提升,社會治安綜合治理進一步加強,“三打兩建”工作深入開展,社會保持和諧穩定。
但同時,一些潛在風險和存在的困難應引起高度重視:一是經濟總量小,公共財政收入偏低,支付壓力大;二是支撐可持續發展的戰略新興增長點亟待扎實培育;三是產業素質不高、重大項目儲備不足;四是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偏弱,經營環境趨緊。此外,節能減排日益繁重,城市管理壓力不斷加大等問題也需高度關注,主動應對解決。
二、2013年經濟社會發展預期目標和主要任務
2013年是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精神的開局之年,也是實施“十二五”規劃的攻堅之年。要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深入實施“雙化”驅動、藍色崛起和融入珠三角戰略,牢牢把握“穩中求進、好中求快”的工作基調,努力促進全市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根據市委的工作部署和《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的奮斗目標,我市2013年經濟社會發展計劃目標如下:全市地區生產總值增長13%;人均生產總值增長12%;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增長22%;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23%;農業總產值增長4.5%;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8%;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5%;外貿進出口總額增長8%;出口總額增長8%;實際利用外資增長13%;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增長18%;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15%;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16%;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12‰以內;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3%以內;居民消費價格指數漲幅控制在3%左右;單位生產總值能耗控制在省下達目標內。為實現以上目標,2013年要著重做好以下工作:
(一)做大經濟總量,提升產業整體素質
促進新型工業突破發展。加快發展新興產業。重點培育發展新能源、有色金屬新材料、LED、生物制藥等新興產業。推進陽江核電1-5號機組建設,爭取1號機組盡早投產,5號機組開工建設;加快陽西電廠3-4號機組擴建工程,力保年內投產;加快陽西、陽春等陸上風電和太陽能光伏項目建設,積極推動陽江抽水蓄能電站、大唐華銀火電、海上風電、熱電聯產等項目前期工作。加快推進高新區鎳合金項目擴產達產,拓展下游產業鏈,打造臨港有色金屬材料產業基地。加快發展先進制造業。推進新鋼鐵、風機制造、節能玻璃、新型水泥、汽車零配件等項目建設,積極發展核電、風電和輸變電裝備制造業。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促進五金刀剪、食品加工、機電建材等產業集聚發展,加強自主創新,提高產品附加值,完善產業配套,打響區域品牌,推動傳統產業向品牌效益型轉變。進一步完善支持工業發展的政策措施,研究制定鎳合金等臨港優勢產業鏈目錄,深入開展工業企業集中服務月活動,實施“企業上市培育工程”,力促工業發展取得新突破。
促進現代服務業加快發展。加快發展旅游業。制定出臺進一步促進旅游業發展的系列政策,加快推進“南海I號”文化景區、文化旅游城、十里銀灘綜合開發、鳳凰湖溫泉度假村、海陵游艇產業基礎等一批項目建設,加快珍珠灣、月亮灣等旅游區開發,繼續打造沙扒、東平等特色旅游強鎮。加快發展商貿物流業。加大陽江港建設力度,發展集裝箱海鐵聯運,籌建冠軍現代物流園等物流園區,建立集貨物吞吐、交易和金融于一體的現代港口物流體系。推進新都匯時代廣場、華科國際家居生活廣場、五金刀剪商貿城、國際汽車城等城市綜合體和專業市場建設,發展形成新的城市商圈。積極發展金融保險、文化創意、商務會展等現代服務業。
促進現代農業優化發展。抓好8個國家級萬畝糧食高產創建示范片建設,穩定糧食生產。大力發展現代農業園區,建設一批省、市級園區,開展“一鎮一園區”創建活動,爭取新建成園區15個。推進蔬菜、花卉、南藥、蠶桑等特色產品生產基地建設,保持特色產品面積290萬畝以上,加快漠陽江兩岸優質水果產業帶項目建設。抓好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加快設施農業建設和農業機械化。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爭取培育2家省級以上和6家市級重點農業龍頭企業,大力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實施名牌帶動戰略,力爭新增3個省級以上農業標準化示范區項目,新增5個以上省級名牌農產品、無公害農產品、綠色和有機農產品,力求農產品地理標志產品認定有所突破。
促進海洋經濟跨越發展。全面落實《關于加快海洋經濟強市建設的實施意見》和實施海洋經濟“十二五”規劃等,推進海洋經濟強市建設,力爭在廣東海洋經濟綜合開發先行區、重點市建設中贏得先機。依托環海陵灣,推進高新區港口片區和陽江海洋經濟特色產業基地建設,著力發展濱海能源、海洋工程裝備制造、船舶修造、海洋生物醫藥、海洋食品加工等臨港工業。大力發展現代漁業,扶持發展遠洋漁業、深水網箱養殖和健康水產養殖。加快發展濱海旅游、航運物流等海洋現代服務業。
(二)加快項目投資建設,提升招商引資成效
強力推進重大項目建設。繼續實施重大項目帶動戰略,優化項目投資結構,把資金重點投向關系我市經濟社會發展大局的基礎設施、現代產業、宜居城鄉、民生保障項目。2013年我市計劃安排重點建設項目60項,年度計劃投資201.3億元。其中,投產、續建和新建項目分別為6項、26項和28項;安排前期預備項目43項。要狠抓要素保障,重點抓好融資、用地、征遷等工作;積極爭取中央、省預算內投資和擴大企業債券額度,加強政府融資平臺管理,鼓勵民間資金投入;積極爭取建設用地、用海指標,完善新增建設用地計劃指標管理辦法;科學安排節能減排等約束性指標考核,重點保障重大項目建設需要。要強化項目服務管理,落實重點項目領導分工負責制,開通綠色審批通道,逐個制定重大項目服務方案,幫助解決實際困難和問題。要加強項目謀劃和儲備,緊跟國家和省政策導向,結合我市優勢條件,積極謀劃一批重大項目,實現項目有序更替,為投資持續增長提供支撐。
全力開展招商引資。重點圍繞新型工業化和城鎮化開展全面招商,依托海洋、港口、生態等優勢資源開展資源招商,圍繞新能源、鎳合金、五金刀剪等優勢產業開展產業鏈招商,重點面向世界500強和跨國公司、央企、省重點企業、上市及優質民企引進投資大、效益好、帶動力強的大項目。加強以商引商、鄉賢招商和節會招商,改進服務方式,提高服務質量,抓好廣交會、山洽會、泛珠三角論壇等活動中已簽約重大項目落地。加快融入珠三角,對接珠三角產業轉移和分工,盡快形成與珠三角核心區1.5小時經濟生活圈;積極參與和推進珠三角內環六市及湛茂陽經濟圈建設,提高區域合作發展水平。
加強產業發展載體建設。加強4個省級產業轉移園區建設,著力推進廣州(陽江)產業轉移園建設全省創新合作模式示范園區。加快園區道路、供電供水、排水排污等基礎設施建設以及生活配套設施建設。加強園區產業規劃布局,引導產業集聚發展。完善服務業發展載體,重點創建市級服務業集聚區,推進各縣(市、區)服務業產業基地建設。
(三)提高城鎮化質量,加強生態環境建設
加快城鎮化建設。堅持規劃引領,啟動城市總體規劃修編,抓好重要片區和農村規劃編制,實現城鄉規劃全覆蓋。促進市區擴容提質。加快城南新區和市區“一河兩岸”改造建設,推進市區與東城鎮、雅韶鎮、紅豐鎮同城一體化進程,大力開展創建國家園林城市工作,高標準推進城市基礎設施和景觀建設,提升城市功能、形象和品位。推進城鄉一體化發展。重點抓好縣城和中心鎮建設,壯大縣域鎮域經濟,增強集聚承載和輻射帶動能力,促進城鎮結構和人口布局優化。突出抓好農村道路交通、垃圾處理、危房改造等工程,推進名鎮名村示范村和幸福村居建設,進一步改善村鎮人居環境。積極推進人口城鎮化,推進戶籍制度改革、流動人口管理、農村土地流轉以及公共服務覆蓋等配套制度建設,有序促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
加強生態環境建設。加快城南、城北污水處理廠、馬南河綜合整治與市區雨污分流管網改造、金山路以北雨污分流二期工程等建設進程,促進各產業轉移工業園區污水處理設施建設,完善江城埠場電鍍定點基地基礎設施,推進漠陽江水環境綜合整治,抓好陽春、陽東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場和工業固體廢棄物處理中心等一批環保設施建設。扶持有條件的村鎮開展國家級、省級生態示范創建工作。落實節能減排,加快淘汰落后產能,啟動循環經濟建設,推動循環經濟發展。
(四)推進重點領域改革開放,釋放發展活力
大力推進重點領域改革。深化行政體制改革,精簡優化政府投資審批流程,加快網上辦事大廳建設,研究建立多部門并聯審批和各級政府聯動辦事工作機制,提高運行效率。扎實開展綜合行政執法體制改革和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在海陵島、高新區試點推行 “以崗定人、以崗定聘、以崗定薪”改革。推進商事登記制度改革,推行“寬進嚴管”管理模式。加快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積極穩妥推進陽東縣級公立醫院改革試點,有序推進村衛生站實施基本藥物制度。全面推進農村綜合改革,完善各鎮便民服務中心,完成集體經濟年收入20萬元以上行政村“政經分離”改革。
促進外向型經濟上水平。擴大進出口貿易。抓好餐廚用品和水產品兩個省級外貿轉型升級示范基地建設。在鞏固歐美等傳統出口市場的同時,大力開拓俄羅斯、東盟、中東、南美等新興市場,優化出口商品和市場結構,提高抵御風險能力。構建“陽江五金刀剪網上商城”、“陽貨網城”等電子商務平臺,積極開拓內銷市場。引導企業用好鼓勵進口政策,大力進口資源、先進技術和關鍵裝備,擴大進口規模。
(五)加強民生保障,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抓好就業社保工作。多渠道穩定和擴大就業。落實新一輪促進就業政策,優化公共就業和人才服務體系,培育新的就業增長點;抓好重點群體就業,鼓勵高校畢業生面向基層就業;大力開展職業技能培訓,促進勞動力轉移就業;落實大學生創業引領計劃,促進以創業帶動就業。加快健全社會保障體系。進一步推進城鄉一體化居民社會保險體系建設,提高社保待遇水平,新農保和城鎮居民養老保險實現全覆蓋。加強醫療衛生基礎設施建設,重點推進市人民醫院新住院大樓和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建設,推進市婦幼保健院、市衛生學校搬遷。
加快教育文化事業發展。優先發展教育。加快教育強市創建步伐,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加快中小學、普通高中布局調整和規范化學校建設,義務教育規范化學校覆蓋率達85%。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推進市數字圖書館、市博物館建設,加強各級公共圖書館、文化站、鄉鎮體育健身工程、多廳數字影院等建設,發展群眾文化活動,推動廣播電視“戶戶通”工程,辦好風箏會、體育節等大型體育賽事,活躍體育氛圍。
改善群眾生產生活環境。落實“米袋子”和“菜籃子”行政首長負責制,抓好糧食儲備,穩定糧食和主要農副產品市場供給,繼續推進穩物價的蔬菜大棚、冷鏈設施和平價商店等“三項建設”,保持價格總水平基本穩定。繼續動用市級價格調節基金向全市城鄉低收入群眾發放臨時價格補貼,落實社會救助和保障標準與物價上漲掛鉤聯動機制。加快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健全保障性住房分配管理機制。加強食品安全監管工作,增強群眾對食品安全信心。深入開展“三打兩建”,健全治安動態防控體系,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創新社會管理,增強基層管理和服務能力,做好信訪、調解工作,建設平安陽江。
關于我們
|
網站幫助
|
網站地圖
|
隱私申明
|
主辦單位:陽江市人民政府辦公室 管理維護:陽江市政務服務和數據管理局 網站標識碼:4417000019 備案序號:粵ICP備16010311號-3 網站報障:0662-3367662
粵公網安備 4417020200012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