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码中文字幕乱码一区,色偷偷av男人的天堂,一本到12不卡视频在线dvd,国产亚洲无线码一区二区

智能問答| 無障礙 | 移動版 | 繁體版

陽東縣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草案)
來源:本站 時間:2006-04-24 09:46 【字體: 】 瀏覽量:-
轉載分享:
  “十一五”時期(2006—2010年),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把陽東建設成為粵西輕工業重鎮和商貿業的重要基地,實現粵西縣域經濟強縣、爭當粵西縣域經濟排頭兵的重要時期。編制和實施好“十一五”規劃,對我縣落實科學發展觀,創新發展思路,明確發展目標和任務,實現加快發展、跨越發展、協調發展,構建社會主義文明和諧陽東具有十分重要意義。 
    本綱要根據《中共陽東縣委關于制定全縣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的建議》編制,是戰略性、綱領性、綜合性規劃。 
  一、發展基礎和發展環境 
  (一)發展基礎 
    “十五”期間,我縣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以協調發展為主題,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為總目標,大力推進新型工業化、農業產業化和特色城鎮化進程,突出抓好民營、海洋和旅游經濟的發展,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取得了顯著的成就,為 “十一五”時期實現加快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一是綜合實力明顯增強。2005年,全縣完成生產總值53.8億元(2005年數據為初步預計數,下同),比2000年增加21.15億元,年均增長12.3%;人均生產總值11860元,比2000年增加5374元,年均增長11.4%。三大產業結構由2000年的46:28.7:25.3 優化為2005年的34:41:25,實現了從農業縣向工業縣轉變。外貿出口總額1.45億美元,比2000年增加1億美元,年均增長25.6%,超出預期目標13.6個百分點;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11.96億元,比2000年增加4.92億元,年均增長11.5%;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5.72億元,比2000年增加5.36億元,年均增長12.7%;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1.9億元,比2000年增加1.36億元,年均增長33.6%。
    二是農業經濟穩步發展。2005年全縣農業總產值26.76億元,比2000年增加4.29億元,年均增長5.7%;糧食總產量17.9萬噸,五年基本持平;水果總產量5.76萬噸,比2000年增加3.16萬噸,年均增長17%;水產品總量19.7萬噸,比2000年增加4.5萬噸,年均增長5.4%;肉類總產量2.9萬噸,比2000年增加0.3萬噸,年均增長2.1%;農民人均純收入4526元,比2000年增加558元,年均增長2.7%。 
    三是工業經濟快速增長。2005年全縣工業總產值67.5億元,比2000年增加40.07億元,年均增長22.5%,超出“十五”預期目標3.5個百分點。 
    四是第三產業經濟明顯提升。特色旅游業、信息服務業、金融保險業、交通運輸業等服務行業成了經濟增長的新亮點,興建了玉豚山海濱公園、東平大澳疍家民俗文化村、陽江溫泉度假村等一批旅游景點,東湖星島、珍珠灣浴場等景點不斷完善,形成了富有特色的“三水一線”旅游格局。五年來全縣共接待游客334.26萬人次,旅游總收入4.66億元。 
    五是基礎設施建設有新突破。交通、能源、水利等基礎設施建設日趨完善,建成了西部沿海高速公路、開陽高速公路,我縣納入珠三角兩小時經濟圈;完成了三北公路、雅北公路等地方公路的建設和改造,形成了以高速公路為骨架,地方公路為支撐的交通網絡;能源建設加快發展,陽江核電工程項目進展順利,農村電網改造工程快速推進,全縣電力網絡逐步完善;水利設施建設不斷加強,水利工程的防災減災能力得到進一步提高;信息化基礎設施進一步健全。 
    六是社會事業全面發展。2005年,我縣人口自然增長率為6.37‰,教育事業全面發展,社會保障和勞動服務就業體系更加完善,文化、衛生、體育、環保和廣播電視等各項事業穩步發展,精神文明建設和民主法制建設得到進一步加強。
  (二)發展環境 
    “十一五”時期,是我縣提速發展、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經濟社會發展面臨著許多機遇和挑戰。 

  1、發展機遇。 

    從國內外環境看,世界經濟繼續保持逐步回升態勢,和平、發展、合作成為當今時代潮流,相對穩定的國際環境為我縣經濟發展提供了有利的外部環境;國內社會政治保持長期穩定,經濟社會發展已進入新的階段,“泛珠三角”區域合作、發達地區產業轉移給我縣帶來新的發展契機。 

    從自身發展看,我縣發展有五大優勢:一是區位優勢。陽東毗鄰珠三角,325國道、西部沿海高速公路和開陽高速公路的全線開通,使我縣融入了珠三角兩小時經濟圈,有利于承接珠三角、港澳地區產業轉移。二是資源優勢。土地、農業、旅游、人力資源豐富。有耕地2.67萬公頃,山地6.67萬公頃,沿海灘涂2777公頃,20米水深以內的淺海面積4.26萬公頃,土地儲備充足;農業資源豐富,農林牧漁業的發展具有一定的基礎;山、海、泉、湖等旅游資源豐富;農村勞動力資源充足。三是重大項目帶動優勢。陽江核電項目、燕山湖綜合開發、陽東廣雅中學等一批重大項目建設,將帶動相關產業和行業加快發展。四是產業集聚優勢。陽東工業發展集聚效應明顯,目前,全縣工業企業810家,其中規模以上企業155家,超億元企業8家,初步形成了以五金、食品為主的輕工業體系,奠定了工業發展基礎。五是環境優勢。出臺了一系列優惠政策,對重大項目,實行“一項目一策”“一園區一策”、“一站式辦公”和“一條龍服務”措施,投資軟環境得到進一步改善。全縣上下思想統一、目標明確,形成了全民共謀發展的良好氛圍,為實現我縣經濟快速協調發展打下了堅實基礎。 

  2、面臨挑戰 

    我縣經濟發展面臨許多機遇,同時也面臨著嚴峻挑戰。一是國際環境復雜多變,貿易摩擦和區域壁壘等不確定因素會直接或間接影響我縣經濟發展。二是我縣經濟總量較小。“十五”期間GDP年均增長12.3%,全縣GDP占全市的17%,人均GDP占全市的97.8%,與省內較發達的縣(市)相比,我縣的經濟發展速度仍顯較慢。部分同類地區的發展速度加快,增大了我縣加快發展的壓力。三是產業結構不合理。第一產業比重仍然偏大;第二產業水平不高,缺乏大型骨干知名企業支撐,未能很好發揮國民經濟主導作用;第三產業發展仍然緩慢,新興服務業未適應加速發展的市場經濟形勢。四是能源、交通、城鎮及水利等基礎設施建設滯后,城鎮化水平低。五是社會事業發展不平衡,教育、科技、文化等設施未能適應發展需求,公共服務體系、社會保障體系有待進一步完善。 

  二、指導思想、發展戰略和目標 

  (一)指導思想 

    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以建設粵西經濟強縣,爭當粵西縣域經濟排頭兵,實現全縣人民富裕安康為總目標,積極實施“工業強縣、農業穩縣、商貿旺縣、環境立縣”的發展戰略,優化經濟結構,轉變增長方式。大力發展民營經濟、特色經濟、園區經濟,促進經濟社會加快發展、跨越發展、協調發展。為與全省同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率先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打下更為堅實的基礎。 

  (二)發展戰略 

  1、基礎先行戰略。加快發展交通、能源、通信、城建、工業園區等基礎設施建設,進一步提升綜合競爭力。 

  2、工業強縣戰略。以工業發展為龍頭,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加大招商引資力度,推動產業優化升級,帶動第一、第三產業發展。 

  3、農業穩縣戰略。加大對農業的扶持力度,進一步提高農業發展水平,做強特色農業產業,大力培育發展農業龍頭企業,促進農業產業化經營,提高農業生產效益。 

  4、科教興縣戰略。大力發展教育、科技、文化、人才事業,建立健全自主創新機制和自主創新體系,為加快我縣發展提供科技支撐、智力支持和人才保證。 

  5、綠色陽東戰略。發展循環再生的綠色經濟,構筑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綠色生態,推動社會走上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 

  6、旅游強縣戰略。發展旅游事業,創建廣東省旅游強縣。爭取上級資金扶持,把旅游業培育成為我縣國民經濟支柱產業。 

  (三)發展目標 

    到2010年,全縣經濟實力進一步增強,社會文明程度明顯提高,法制更加健全,社會更加和諧,人民基本實現富裕安康。具體發展目標: 

  ——生產總值104億元,年均增長14%,比2000年翻一番多。其中第一產業21.6億元,年均增長3.5%;第二產業54.3億元,年均增長19.6%;第三產業28.1億元,年均增長16%。 

  ——農業總產值32.6億元,年均增長4%。 

  ——工業總產值198億元,年均增長24%。 

  ——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8.8億元,年均增長13%。 

  ——外貿出口總額19866萬美元,年均增長6.5%。 

  ——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年均增長18.7%。 

  ——農民人均純收入5500元,年均增長4%。 

  ——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7‰以內。 

  三、主要任務 

    堅持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以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提高自主創新能力、促進協調發展、實現社會和諧為目標,創新思路,創新發展舉措。既要突出以發展經濟為主,又要注重發展各項社會事業;既要突出以發展工業為主,又要鞏固和發展基礎農業和第三產業。形成一個協調、相互促進、良性循環的發展格局,為此,必須努力完成如下工作任務: 

  (一)大力發展現代農業,穩固農業基礎地位 

    不斷優化農業產業結構,加快發展優勢農業、特色農業、效益農業、生態農業,加強農業技術推廣和普及,提升農業產業化、市場化水平,全力推動農業走向現代化。 

    推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充分發揮我縣資源優勢和區域優勢,大力發展優質、高產、高效、生態、安全且有市場需求的產業。以山地農業、田園農業、水域農業和畜牧業為主導產業,逐步構建各具特色的農業生態功能區。保持全縣53.5萬畝糧食生產面積、17.9萬噸糧食總產量,水稻播種面積38萬畝,總產量14.4萬噸。全面推廣水稻優種優化,建設好紅豐珍珠垌、東城兩報垌、雅韶平嵐垌三個千畝以上優質稻生產示范基地,全面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進程,有條件的地方可根據自愿、有償的原則依法流轉土地承包經營權,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通過抓龍頭、上項目、創品牌、強加工、活流通、增創農業比較優勢。以市場為導向,擴大優質水果、蔬菜、花生、西瓜、甜玉米等經濟作物的種植面積,培育發展一批現代化示范區、優質農產品的生產基地和禽畜養殖基地。重點規劃建設好大八山區林果生產基地和2萬畝益智、1.6萬畝涼粉草生產基地,塘坪5000畝無公害柑桔生產基地和雅韶1000畝有機荔枝生產基地,新洲8000畝西瓜嫁接苗生產基地和5000畝尖椒生產基地,那龍甜玉米生產基地和1000畝八角生產基地,北慣3000畝韭菜花生產基地,東平、大溝6000畝蓮藕生產基地,紅豐省級農業示范基地,新洲、塘坪的萬頭生豬養殖基地。預計到2010年,全縣農業總產值達32.6億元,年均增長4%。 

    轉變農業增長方式。加強農業科技創新體系、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和服務體系建設,加快農業新品種、新技術的推廣應用,大力發展效益農業、現代農業和特色農業,提高農業生產效益;進一步完善農業標準體系和農產品質量安全體系的建設,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抓好農產品深加工和流通工作,建設好各類農產品批發市場,提高農產品附加值。扶持農業龍頭企業發展,提高農業生產組織程度,促進農業增長由分散型向產業經營型轉變。 

    加快發展生態林業。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林業生產已由過去以單一林木經營為主發展為以生態保護為主。我縣的林業生產將以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為重點,調整林業產業結構,加快生態公益林和商品林的建設,逐步建成以生態經濟為特色的林業產業體系,創造林業生態縣。加強生態公益林、農田防護、城區綠化、鎮區綠化工作,建設好35萬畝生態公益林和2萬畝農田防護林網,新增縣城建成區綠地面積1萬畝,使城區綠化率達45%、鎮區綠地面積1萬畝,綠化率達23%,村莊綠化率達50%以上;加強自然保護區建設,建設大八鎮爛頭山自然保護區、沿海紅樹林保護區和建設20公里沿海防護林帶,在辦好東湖森林公園的基礎上爭取建成東平灣森林公園;加強經濟林建設,建成10萬畝桉樹、5.5萬畝馬占相思和0.5萬畝南洋楹的速生豐產林示范基地。 

    做大做強畜牧產業。畜牧業是我縣農村農民增收致富的一大經濟支柱,也是農業經濟中的一大支柱,在全縣農業總產值中占有相當大的比重。2005年畜牧業總產值35134萬元,約占農業總產值的13.1%。我縣畜牧業的發展是以瘦肉型豬、陽江黃鬃鵝、山地雞為三大主業,以鴨、山羊、肉牛為副業,進行畜牧業結構調整和優化。以健康養殖、標準化養殖為目標,逐步建立現代生態養殖模式和“公司+基地+農戶”的產業發展模式,并通過多種渠道引進大型現代化生豬養殖企業,建立科研基地,帶動農戶提高生豬養殖水平,因地制宜,組建畜牧業標準化生產基地和引進或培育畜牧業加工企業,同時進一步加強禽畜疫病防治、品種改良、科技推廣、人員培訓、產前、產中、產后的服務工作,全面推進畜牧業的產業化進程。 

    優化發展海洋產業。以海洋漁業、海產品加工、濱海旅游業為重點,優化海洋產業結構,提高海洋綜合開發水平。力爭到2010年,全縣水產品總量22萬噸,產值12.5億元,占全縣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達12%,比“十五”期末的10.2億元年均增長4%,海洋產值增加量達2.3億元,逐步建成我市的海洋產業強縣。 

    進一步抓好沿海灘涂和低產堿酸田的綜合開發利用,發展對蝦、羅非魚、尖山蟹等水產品的養殖,建好那龍河尖山蟹養殖基地、壽長河萬畝對蝦養殖基地、大溝高位池精養對蝦基地和淺海吊樁養殖牡蠣基地,引進和推廣深水網箱養殖,進一步擴展養殖空間。 

    加快海洋捕撈產業結構和技術結構的調整,結合實施漁民再就業工程,大力發展游釣漁業和休閑漁業,積極發展遠洋漁業,實現遠洋漁業零的突破。 

    重點抓好海產品的精深加工、流通和綜合利用,延長產業鏈,提高附加值和創匯能力,搞好水產品批發市場體系建設,建好東平水產品批發市場。努力開發以海洋資源為原料的海洋化工產業,鞏固和提高船舶修造業和漁網漁具加工業,逐步建設好我縣的海洋工業。加強東平漁港、北津港的規劃建設和管理,配套完善港口設備,浚深航道和港池,大力拓展港口功能,培育發展海洋產品物流業,把東平漁港建設成為國家級中心漁港、把北津港建設成為海洋運輸的重要港口。 

    抓好濱海旅游業的開發建設。堅持開發和保護相結合的原則,按照樹立品牌、提高檔次、形成優勢的發展要求,以沙灘、人文景觀、漁家風俗等為基礎,突出濱海旅游特色,重點建設好東平珍珠灣海水浴場,玉豚山海濱公園、大澳漁家度假村和“三點金”人口漁礁休閑漁業區等景區,特別要利用東平核電的建設,開發建設一些水上后勤服務設施、康樂設施。 

  (二)突出發展新型工業,強化工業主導地位 

    堅定不移地把發展工業作為我縣加快發展、跨越發展的主攻方向,集中資源和力量,推進工業園區的建設,做好新項目的上馬建設工作;加強工業結構的調整升級;優化產業分工和布局,推動工業經濟持續快速發展,把我縣建成粵西的輕工業重鎮,力爭到2010年,工業總產值達198億元,年均增長24%。 

    加快開發和完善工業園區。工業園區是工業發展的載體。要充分利用我縣的資源優勢和區域優勢,創新發展手段,推進工業園區的開發建設,擴展工業發展規模和空間。重點建設好廣東省陽東沿海經濟開發試驗區。通過園區的建設,大力吸引和承接發達國家和地區的產業轉移,同時做好園區的配套設施建設,努力提高工業園區開發建設檔次,提高承載項目能力,打造園區品牌,擴大招商引資的影響力和吸引力,促進園區發展上規模、上水平。整合工業園區的資源,做好工業園區的產業發展功能布局,逐步把傳統產業、環保控制產業和高新技術產業等不同類型的產業分區經營,形成不同的產業園區特色,更好地發揮園區特色效應。逐步建立園區準入制度,有重點、高起點地引進一批高新技術產業項目,特別是新材料、新行業、科技型、規模型,競爭力強的企業,扶大扶強,為我縣的工業發展積蓄后勁。 

  做好項目的建設規劃、上馬工作。“十一五”規劃期間頭兩年,我縣規劃建設重點工業項目54個,總投資53億元,其中園區項目8個,總投資23.6億元,規模上產值項目46個,規模總產值61億元,項目的建成投產,將對我縣的工業經濟發展起到一個支撐作用,提供一個根本的保證。 

  加快工業結構調整升級。按照新型工業化的要求,以發展臨海型、資源型、特色型工業為重點,以壯大制造業和提升產業競爭力為核心,從原材料、產品開發、工藝制造創立品牌等方面入手,努力擴大產業規模,提高產業層次,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做大做強食品、五金、針織、服裝、食用化工、塑料、建材、光電子等傳統支柱產業,適度發展環保控制產業。加快信息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在產業中的應用,依靠科技進步,提高產品的檔次和開發新產品的能力。逐步實現產業發展從資源耗費型向資源節約型轉變,從偏輕型向適度型轉變,從低水平向高級化轉變,走一條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新型工業化道路。到2010年,全縣建立起具有較強市場競爭力的工業體系。 

  優化產業分工和布局。進一步加強“三大經濟帶”的建設和優化工業產業布局,中線經濟帶,重點發展電子、制鋼、裝備制造業以及傳統產業;東線經濟帶,重點發展新興工業、海洋運輸、水產品加工和海上后勤工業;北線經濟帶,重點發展森工、水電、建材、木器加工業。不同的經濟區域形成分工明確、互聯互動、優勢互補、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的工業布局。 

  (三)加快第三產業發展,壯大產業支柱 

    第三產業是我縣經濟發展的一大支撐,在國民經濟中所占的比重逐年增大,發展速度在“十五”期末已首次超過了生產總值發展速度0.7個百分點。按照產業結構高級化的發展規律,我縣第三產業的行業結構還不盡合理,發展不平衡,與經濟發展的總體要求還有著較大的差距,要繼續進行優化和創新,力爭到2010年,第三產業增加值達28.1億元,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達27%。在行業的發展上要壯大交通運輸服務業、旅游業、房地產業和物流業,引導城鄉居民擴大在交通、居住、出游、購物等領域的消費。 

  加快發展交通運輸服務業。客貨運量、貨物周轉量是一個地區經濟發展的標志。由于工業產品和外銷農副產品在經濟中所占的比重越來越大和經濟活動活躍,對公路、港口的運量將不斷增加,預計“十一五”期間,我縣客貨運量、貨物周轉量將以2%—3%的年均速度增長,交通運輸服務業的地位尤顯重要,因此要進一步發展交通運輸服務業,努力提高交通運輸業的技術裝備水平、管理水平和服務水平。“十一五”期末,我縣道路客運周轉量達2375萬人公里,貨運周轉量達38250萬噸公里,年均增長率分別為3.8%和5%。 

  突出發展旅游業。加快創建廣東省旅游強縣步伐,促進濱海旅游業向更高層次發展,推動旅游業發展成為重要支柱產業。我縣的旅游資源十分豐富,發展前景廣闊,但旅游業起步晚,層次低,處于初步發展階段。隨著交通條件的改善和區域經濟的發展水平不斷提高,旅游業經濟在國民經濟的發展中占的比例越來越大,成為經濟發展中的支持產業、先導產業。“十一五”期間,我縣的旅游業應重點抓好幾方面的工作,促進我縣濱海旅游業向更高的層次發展。 

    一是加強旅游業的區域合作,建立旅游網絡,逐步開拓國內外、省內外的旅游市場,做到走得出去,也引得進來;二是以陽江溫泉度假村和陽江濤景度假村、燕山湖酒店為依托,開拓會展資源和市場,促進會展旅游與度假休閑旅游業的發展新領域;三是以珍珠灣海水浴場、東湖旅游區、合山溫泉為基礎,完善“三水一線”旅游格局的開發建設,同時加快新洲沸泉的建設工作,突出山、海、泉、湖的生態度假休閑旅游特色;四是挖掘、豐富旅游文化內涵,結合景區、景點的建設,增加旅游內容和項目,著力打造陽東的漁家文化、驛站文化、刀剪文化等地方特色明顯的旅游品牌,爭取條件開發建設大溝鎮海頭古城遺址考古旅游項目;五是完善旅游功能的配套設施建設,提高旅游管理水平和服務質量,促進相關產業的發展。 

  培育發展物流業。發展物流業對提高我縣商品流通層次,滿足社會需求,擴大內需,促進社會經濟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充分利用我縣的資源優勢和區域優勢,抓住國家擴大服務業開放的機遇,打破區域分割和地區封鎖,以發展現代流通業為突破口,加快商貿流通體制改革和結構調整,大力發展商貿物流業。以縣城為中心,圩鎮為依托,建立起高效、暢通、統一、可調控監測的市場服務體系。與工業、農業、房地產業、旅游業等產業結合起來,建設多功能的綜合物流平臺、商貿設施和網點。創新批發、零售業流通方式,推行連鎖經營等服務內容,加快人流、物流的集聚,培育消費熱點,開拓市場。加快那霍、金村兩大物流市場的建設和各類連鎖經營項目、專業批發市場的建設,加大市場開放力度,逐步引入外地物流企業推動第三方物流企業的發展,構建物流服務體系,形成大市場、大流通的格局。 

  加快發展房地產業。加快房地產業的開發是推動國民經濟發展,加快實現城鎮化建設的重要內容。房地產業重點是發展經濟適用住房、廉租房和普通商品住宅,扶持發展園區住宅。抓好城南新區的規劃和基礎設施的建設,完善碧桂園、美麗花城、金桂花園、龍塘山小區、官山小區、高涼路商住小區的建設工作。各鎮要結合城鎮化建設的需要,做好房地產的開發工作,積聚更多的城鎮居住人口,加快城鄉一體化的建設步伐。 

    進一步拓展信息、金融、商務服務等生產生活服務業、社會服務業。加強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逐步建立互聯互通的多媒體信息服務網絡和體系,推廣信息技術在政務、商務和各行各業的應用,促進生產管理和政務管理的網絡化、智能化和自動化,逐步實現經濟社會信息化。“十一五”期間,在電話已通行政村的基礎上進一步提高電話普及率,增加農村電話用戶數,逐步為農村提供上網條件。推進金融服務創新,不斷拓展金融業務,多種渠道、多種形式地為經濟建設提供服務。逐步建立起為經濟發展和市場運營的信息、金融、法律、咨詢、會計、資產評估、廣告等綜合服務體系。 

  (四)加強招商引資、壯大外源經濟 

  繼續實施外向型經濟帶動戰略,形成外源型經濟與內源型經濟相互促進、協調發展的新格局。到2010年,全縣實際利用外資達2407萬美元,年均增長10%,外貿出口總值19866萬美元,年均增長6.5%。 

  創造良好的引資環境。在加強投資硬環境建設的同時,努力營造人文環境、政務環境、營商環境、社會環境、市場環境、生活環境等良好的綜合投資環境,增強我縣對外資的吸引力。 

  調整引資方向。根據我縣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需要和承接新一輪產業轉移的有利時機,把引進外資與調整產業結構、延長產業鏈、增加附加值緊密結合起來,加強區域合作,擴大利用外資的總量,在招商領域、招商模式、招商手段上實現多點突破,由單一的工業項目招商向農產品加工業、第三產業和基礎設施、社會事業等行業招商、引進一些高技術、高效益和現代化服務業項目,形成各具特色的產業集聚區和外商投資集聚區,把我縣建成發達地區產業梯度轉移的重要基地。 

  轉變外貿增長方式。優化出口商品結構,支持本地產品出口,提高商品的質量和附加值。同時加快加工貿易轉型升級,提高加工貿易對產業發展的帶動作用,鼓勵發展加工貿易,發展一般貿易、技術貿易和服務貿易。 

  (五)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增強發展后勁 

    以交通、能源、水利設施、環保工程、城市建設為重點,推進基礎設施建設,提高基礎設施對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保障能力。 

  ——交通運輸。以建立綜合運輸網絡為目標,從建設區域性交通樞紐出發,把提高運輸能力與調整優化運輸結構、改善運輸布局緊密結合起來,加強地方公路運輸、港口體系的建設,逐步完善境內的交通運輸網絡。優先做好鎮通行政村硬底化公路的掃尾工作,完善“十五”期間已開工的計劃項目的建設工作。重點安排建設具有對外連通功能的交通項目,提高縣道公路和鎮通公路的等級。完善東平、北慣客運站,紅豐、雅韶、新洲貨運站的建設,改建大槐至合山、河口至田畔公路,建設好新龍崗二級公路,爭取立項建設北津至壽場沿海公路。建設東平漁港500噸泊位2個,北津港500噸泊位2個,逐步提高我縣港口吞吐能力和專業化水平,為臨港工業、物流業的發展提供條件。 

  ——能源。重點配合做好東平核電站、塘坪蝴蝶嶺500千伏茂湛電網變電樞紐和東平風電場項目的建設工作,做好陽東220KV變電站、塘坪110KV、東平220KV輸變電工程的建設工作。繼續抓好農村的電網改造和邊遠山區、居住人口少的地區的通電掃尾工作。支持發展山區小水電等新能源項目建設。 

  ——水利設施。積極推進城鄉水利防災減災工程,加快建設防洪減災體系。重點抓好臺平三丫聯圍加固達標工程,沙灣水庫除險加固工程、東湖水庫加固改造工程、馬崗水庫除險加固工程、夏水水庫除險加固工程、陽東縣城市防洪工程以及水資源保護管理等,同時開展對紅江攔河閘、三合河擋潮閘和東湖、馬崗灌區等建設工程的前期準備工作。 

  ——飲用水工程。全力推進農村飲用水工程建設,2006年,建設塘坪、那龍、北慣飲水工程和合山、大溝擴網工程;2007年建設新洲、雅韶、東平飲水工程;2008年建設紅豐、大八飲水工程。用5年的時間,逐步解決11個鎮18萬人口的飲用水困難問題,全面改善農村飲用水安全條件,使農村飲用水質達到安全飲用水標準。爭取資金進行縣城自來水廠日產2萬噸擴建工程,以保證縣城發展的需要。 

  ——環境保護。切實加強環境保護,促進環境保護與經濟社會融合發展。一是加強生態環境的保護,做好水源保護、水土保持工作,建設好漠江千里翠竹長廊生態工程陽東段,完善生態示范村建設,創造2—3個生態示范鎮;二是做好工業污染防治工作,合理調整產業布局,加快環保產業區的開發建設工作,鼓勵企業進行清潔生產,推動循環經濟的發展;三是抓好那龍河的綜合整治,建設好縣城生活污水處理廠,規劃新建東平、北慣、合山生活污水處理廠,建好縣城船尾石垃圾填埋場及無害化處理設施。加快縣城建成區和圩鎮的生活污水管網建設,落實治污保潔工程。污水處理率達70%,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100%。 

  ——城市建設。圍繞全面建設粵西縣域經濟強縣總目標,創新經營城市理念,把城市建設作為我縣新一輪發展的重要突破口和主要推動力,加快城鎮化建設步伐,促進經濟和社會發展躍上新的臺階。一是按照超前規劃,多元投資、完善設施的思路做好全縣城鎮化建設工作,總體目標是到2010年,全縣城鎮化水平達到50%以上,建成區面積達36平方公里,新增建設用地19平方公里(其中工業用地約8平方公里),住房人均使用面積30平方米,道路硬底化率達90%,供水率達90%,排水設施覆蓋率達90%,綠化覆蓋率達40%以上,人均公共綠地面積12平方米;二是以縣城建設為重點,建立起相應配套的市政體系,完善縣城路網骨架建設,建設新華路東段、迎賓大道、龍塘路、一河兩岸、高涼路東段、南華路;改造陽東大道東段、東風四路、江臺公路等;三是繼續加強對碧桂園、陽東廣雅中學等項目的跟蹤管理,抓好對縣城建設有重大影響的重大項目建設;四是做好縣城城南新區的規劃建設工作。 

  (六)發展教育和人才事業,推動科技創新 

    大力發展教育事業,加快培養和引進人才,努力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推動科技不斷進步。 

  加快實施科教興縣戰略。優先發展教育,以建設教育強縣和全面提高國民素質為目標,在鞏固提高“普九”教育基礎上,把發展幼兒教育、高中階段教育,各類職業技術教育和成人教育結合起來,努力構建現代國民教育體系和覆蓋全社會的終身教育體系。到2010年,全縣基本普及從小學到高中的12年基礎教育,25歲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達到10年。全縣幼兒學前三年入園率達80%,適齡兒童入學率達100%,初中毛入學率達100%,高中毛入學率達80%,適齡殘疾兒童入學率達97%以上,逐步建立起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中高等職業教育體系。同時要抓好陽東廣雅中學、陽東一中擴建和東城中學遷建等重點項目建設。爭取興建陽東縣第二高級中學和東城鎮第二小學。 

  加快實施人才強縣戰略。切實加大人才培養和開發力度,堅持自主培養與多形式引進高層次人才并舉的方針,轉變人才觀念,實現人才資源合理配置,優化人才隊伍結構,逐步建立育才、選才、用才、引才、聚才的人才工作機制,積極營造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崇尚創新、鼓勵創業的寬松和諧的人才環境,做到人盡其才,才盡其用,把我縣建成最適宜各類優秀人才成長、創業、工作和生活的地區。到2010年,我縣人才總量將達到14357人,年均增長4%,人才發揮作用程度比率將從2005年的31%提高到75%。 

  加快實施自主創新戰略。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是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重要環節,是保證各項事業持續發展的關鍵。“十一五”期間,我縣經濟建設要趕上省市的平均水平,要有一個跨越發展,這就需要有一個經濟發展的后勁做支撐,而只有大力推進自主創新才能為經濟發展提供新的動力,才能抓住機遇、應對挑戰,實現新的發展。我縣實施自主創新戰略重點是要建立以企業為主體、高等科研院所為依托、市場為導向,具有區域資源特色、產業特色的自主創新體系,利用信息技術、先進適用技術、高新技術提升傳統產業和主導產業,促進企業技術水平和經濟增長能力的不斷提高,加快科技成果的轉化和產業化,開發新技術項目和新領域,實現經濟新的增長。同時,還要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加強資源綜合利用,全面推行清潔生產和綠色消費,逐步形成節約型經濟增長方式和消費模式。到2010年,科技進步對我縣經濟增長貢獻率應達到50%以上,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占全縣工業增加值比重達30%以上,區域自主創新能力和產業競爭力將達到全市的平均水平。 

  (七)發展各項社會事業,促進社會和諧發展 

    堅持以人為本,不斷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健全公共服務,加快發展社會各項事業,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促進社會協調發展,努力構建和諧陽東。 

  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堅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加大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力度,大力優化農村發展環境。加強平地村等典型示范帶動,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全面推進農村各項改革,建立農民增收減負的長效機制。加速推進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加強對農民的職業技能培訓,提高農民的整體素質。開展創建生態文明村、鎮活動,重點推進農村改水、改路、改廁、改灶和改造住房等工作,大力推廣沼氣利用,著力解決農村環境“臟、亂、差”問題,改變農村面貌。加快發展農村教育、科技、醫療衛生和文化等事業,大力引導農民移風易俗,穩步推進陽東新農村建設。 

  加強人口與計劃生育工作。嚴格控制人口增長,“十一五”期間計生工作的主要任務是穩定低生育水平、提高人口素質、優化人口性別結構,保持人口和計生工作處于全省先進水平,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7‰以內,期末全縣總人口控制在47.28萬人以內。進一步落實男女平等的基本國策,繼續實施婦女、兒童發展規劃,切實保障婦女、兒童的合法權益。 

  發展勞動和社會保障事業。完善就業和社會保障體系。實施積極的就業政策,擴大就業和再就業,推進城鄉統籌就業,“十一五”期間全縣每年凈增就業崗位4000個以上,年末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3%以下。各類人員的再就業率達到50%—60%。每年培訓輸出農村富余勞動力7000人。進一步擴大社會保險覆蓋面,提高社會保險統籌層次,全面落實城鄉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加大對社會救助體系的投入,發展社會福利、社會救濟和社會互助事業和做好優撫安置工作。城鄉養老、失業保險參保率均達到90%,率先建立我縣城鄉一體化的社會保障體系。加強食品、藥品的監督管理。加強安全生產管理,防止重大事故發生。 

  加強公共衛生服務。發展初級衛生保健,使人人享有衛生、醫療和保健服務,提高全民的健康水平。“十一五”期間重點抓好公共衛生、農村衛生、社區衛生體系和醫療服務、預防、保健、衛生監督體系的建設工作。切實做好艾滋病的綜合防治示范區工作,建立起艾滋病預防和控制體系,努力阻斷傳播途徑,遏制傳播的增長幅度。進一步健全和完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全縣農村合作醫療人口覆蓋率達70%以上。抓好縣疾控中心大樓、縣人民醫院感染區、縣衛生監督所大樓的建設工作,發展中醫事業,籌建縣中醫院。 

  發展文化體育事業。根據《南粵錦繡工程》、《全民健身計劃綱要》的標準要求和抓住省對東西兩翼的文化館站建設重點扶持的契機,重點抓好基礎設施的硬件規劃建設工作,爭取上級資金扶持建成縣文化廣場、縣文化館、縣影劇院、縣檔案館幾個重點項目。建設好陽東大明奇石館、陽東縣雅韶名人紀念館、東平大澳漁家民俗風情館;建成縣體育館一座,占地面積7800平方米,建筑面積2800平方米;建成乒乓球、羽毛球、籃球等球類訓練館和大型比賽的綜合場館。同時在“十一五”期間的頭兩年要分批完成11個鎮文化站硬件設施的達標上等級建設。 

  四、重大項目 

  (一)能源項目 

  1、陽江核電站。總裝機6×100萬千瓦或更大容量核電機組,年發電量450億千瓦時,首期裝機2×100萬千瓦。項目總投資742億元,選址陽東縣東平鎮沙環。 

  2、500千伏輸變電工程。最終規模為4×75萬千伏安主變壓器,新建500千伏輸電線路475KM。項目總投資18.1億元,選址陽東縣塘坪鎮。 

  3、陽東風電場項目。總裝機容量10萬千瓦,項目總投資8億元,選址陽東縣東平鎮。 

  4、220千伏變電站。220千伏線路及變電站建設,項目總投資1.2億元,選址陽東縣各鎮。 

  (二)交通、基礎設施 

  1、陽東縣城南新區。占地面積6平方公里,總投資6億元。項目選址陽東縣東城鎮英村、丹載、報頭、報平一帶至南邊江臺公路。 

  2、陽江粵西物流交易中心。占地面積21萬平方米,建設商鋪、會展大廳、酒店。項目總投資3億元,選址陽東縣東城鎮金村。 

  3、陽東縣那霍鋼材批發市場。占地面積22萬平方米,建設商鋪及配套設施。項目總投資2.5億元,選址陽東縣北慣鎮那霍。 

  4、西部沿海高速三山出口公路。全長23公里,按一級公路標準建設。項目總投資1.84億元,選址新洲三山至陽江溫泉。 

  5、一河兩岸開發。項目占地面積16萬平方米,建設具有濱河特色,兼具休閑、旅游、娛樂功能為一體的高檔商住小區。項目總投資1.6億元,選址合山鎮那龍河合山段。 

  6、新龍崗公路。該公路按二級公路標準建設,設計時速80公里/小時,全長79.34公里,實建長73.48公里。項目總投資2.14億元,選址陽東縣新洲鎮至陽春市崗美鎮。 

  7、允泊灣漁民新村及核電后勤生活區。規劃用地113公頃,其中吹填面積46公頃。建設漁民新村、漁民廣場、商業服務中心、水產品加工區。項目總投資1.1億元,選址陽東縣東平鎮港區允泊灣內、珍珠灣。 

  8、陽東迎賓大道。全長9.2公里,大橋1座,長500米,中橋2座,按二級公路標準建設。項目總投資8500萬元,選址陽東縣城工業大道至雅韶鎮沿海高速公路。 

  9、陽東縣城市生活污水處理廠。項目總規模6萬噸/日,總投資7296萬元。首期工程占地19121平方米,日處理生活污水1萬噸,投資1660萬元,項目選址陽東縣東城鎮報頭村花墩。 

  10、農業博覽中心。占地10萬平方米,建設一個建筑總面積2000平方米,以農產品展示、品嘗、銷售、農業旅游等于一體的中心。項目總投資2500萬元,選址陽東縣紅豐鎮。 

  11、陽東船尾石垃圾填埋場。項目占地面積79396平方米,設計庫容1200萬立方米,垃圾處理量300噸/日,滲濾液處理量100噸/日。項目總投資2000萬元,選址北慣鎮東鶯村船尾石。 

  (三)工業 

  1、100萬噸特種鋼廠。年產特種鋼100萬噸,關鍵設備和技術從德國或日本引進。項目總投資20億元,選址陽東縣北慣鎮。 

  2、陽東縣喜之郎高新技術工業園。占地面積200萬平方米,首期開發50萬平方米。項目總投資5億元,選址陽東縣北慣鎮與東城鎮交界。 

  3、萬象工業城外商工業園。占地面積50萬平方米,項目總投資4億元,選址萬象工業城。 

  4、環保控制產業區。在陽東縣省級民營科技園內建設一個60萬平方米清潔生產區,項目總投資3.7億元,選址陽東縣雅韶鎮。 

  5、萬象工業城產業轉移園區開發。承接珠三角產業轉移,搞好“三通一平”及基礎配套設施。分A、B、C區,每區50萬平方米以上,可分步開發。項目總投資3.5億元,選址陽東縣北慣鎮平地。 

  6、陽東縣寧波工業園。占地面積30萬平方米,項目總投資3億元,選址省級民營科技園內。 

  7、陽東縣長崎科技園。占地面積20萬平方米,項目總投資2億元,選址陽東縣北慣鎮與東城鎮交界。 

  8、智通外商工業園。占地面積60萬平方米,首期開發20萬平方米,建設廠房及購置設備。項目總投資3億元,選址合山鎮共發工業區。 

  9、陽東海濱工業城開發。開發土地面積8000畝,首期開發土地面積2000畝,搞好“三通一平”及基礎配套設施。項目總投資1.2億元,選址大溝鎮海頭村。 

  (四)農林水利 

  1、海水生態漁業科技園。開展人工漁礁增殖養殖和沉箱養殖優質高質海水鯛科魚類的研究工作。項目總投資4億元,選址陽東縣東平鎮。 

  2、那龍河綜合治理。防洪工程、堤圍加固工程、河道整治工程。項目總投資1.5億元,選址北慣鎮至尖山橋段。 

  3、臺平三丫聯圍工程。建設一條長38公里、集防洪防潮和旅游觀光于一體的生態環保海濱大堤。項目總投資1.39億元,選址陽東縣北慣、雅韶、大溝鎮。 

  4、廣豐農業陽東有限公司種豬場。占地2100畝,年出欄15萬頭肉豬、種豬、豬苗。項目總投資1.1億元,選址陽東縣塘坪鎮,新洲鎮。 

  5、中山白石豬場。占地1400畝,年出欄生豬8萬頭。項目總投資1億元,選址陽東縣北慣鎮平地村與合山鎮交界。 

  (五)旅游、文化及其他項目 

  1、燕山湖文化公園綜合開發。規劃占地面積約1平方公里,建設五星級酒店、文化廣場、購物中心、商住小區等,建設集人口與教育、旅游、休閑、娛樂、餐飲、購物于一體的多功能綜合性公園。總投資15億元,選址陽東縣東城鎮湖濱路。 

  2、東湖旅游度假區綜合開發。(1)水上直升機;(2)增設日式古典園林度假村、梁山泊山寨;(3)小島仙境;(4)山頂娛樂城;(5)在島上建設封閉式學校;(6)重建南岳廟、白馬寺,弘揚宗教文化;(7)開發生態觀光園、花卉園;(8)建專門射擊場。項目總投資4億元,選址陽東縣那龍鎮東湖水庫。 

  3、陽東金桂花園小區。占地面積60萬平方米,項目總投資3.7億元,選址東城環山路。 

  4、龍塘商住小區。占地面積30萬平方米,項目總投資3.3億元,選址陽東縣城。 

  5、陽江濤景度假村。規劃占地面積3000畝,建設五星級酒店、體育娛樂、休閑度假等配套設施。總投資3億元,選址陽東縣東湖旅游度假區附近。 

  6、大八溫泉山莊。建設溫泉浴池及飲食、娛樂等相關設施。項目總投資2億元,選址陽東縣大八鎮。 

  7、東平大澳文化村開發。(1)完善各項設施建設;(2)大澳生態公園;(3)大澳海濱浴場;(4)山頂觀光公園。項目總投資1.5億元,選址陽東縣東平鎮。 

  8、陽東廣雅中學。占地面積191680平方米,96個教學班。主要建設教學區、生活區、運動區及附屬設施,首期建60個教學班,建筑面積56200平方米。項目總投資1.1億元,選址陽東縣新華路。 

  9、陽東縣第二高級中學。占地面積450畝,規劃75個教學班,學生4200人。項目總投資1.1億元,選址陽東縣東城鎮陽東花園東南邊象山一帶。 

相關文件:


文檔附件:

關于我們 | 網站幫助 | 網站地圖 | 隱私申明 |

主辦單位:陽江市人民政府辦公室

管理維護:陽江市政務服務和數據管理局

網站標識碼:4417000019 備案序號:粵ICP備16010311號-3

網站報障:0662-3367662   粵公網安備 44170202000121號

<del id="hnwhh"></del>

  1. <th id="hnwhh"></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