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码中文字幕乱码一区,色偷偷av男人的天堂,一本到12不卡视频在线dvd,国产亚洲无线码一区二区

智能問答| 無障礙 | 移動版 | 繁體版

市水務局:陽江市水利發展“十三五”規劃
來源:本站 時間:2017-01-12 14:56 【字體: 】 瀏覽量:-
轉載分享:

1水利發展“十二五”回顧與總結

1.1主要成就

“十二五”時期是陽江水利事業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在2011年中央一號文和省委9號文件等一系列國家和省關于加快水利改革發展東風的推動下,我市緊緊圍繞中央一號文件和省委、省政府的統一部署,出臺了《中共陽江市委陽江市人民政府關于加快我市水利改革發展的實施意見》,始終把水利擺在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位置,積極踐行可持續發展的治水思路,以發展民生水利為重點,統籌安排資源,加大水利投入,進一步完善農村水利基礎設施,著力提高防災減災能力,加強水資源管理和保護,實行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深化水利體制機制改革,為我市經濟社會科學發展提供有力的水安全保障。 

 “十二五”規劃實施以來,我市水利部門在市委、市政府正確領導和高度重視下,在省水利廳的大力支持和具體指導下,堅持以保安全、惠民生、促發展為目標,以水利項目攻堅年和水利管理年為抓手,以效能提升年活動為保障,以事業凝心聚力,以超前謀劃搶抓機遇,以務實進取、真抓實干的作風以及鍥而不舍、只爭朝夕的精神全力推進水利各項工作,防汛防風、海堤加固達標、重點項目前期等多項工作走在全省前列,得到了上級部門和領導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評價。 

“十二五”期間,全市水利投入達23億元,其中爭取中央、省級資金達16.14億元,為歷史之最。是“十一五”完成投資(10.07億元,其中省級以上資金含國債7.72億元)的2.28倍。 

1.2主要目標實現情況

根據《陽江市水利發展“十二五”規劃報告》,我市“十二五”期間水利發展主要有四大任務: 

一是完善農村水利基礎設施。要求突出加強農田水利建設、繼續推進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加強農村水電與電氣化建設以及推進水庫移民安居工程建設。 

二是加強防洪體系建設。要求完善主要江河防洪體系、加強中小河流治理、加快推進“千里海堤達標加固工程”、繼續實施病險水庫除險加固工程、強化山洪災害防治以及強化非工程措施建設。 

三是加強水資源節約與保護。要求加強重點飲用水水源地保護、加強水庫水資源保護、加大地下水保護力度、加強重點河道整治、加強水土保持與生態修復以及全面推進節水型社會建設。 

四是實行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要求建立用水總量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區限制納污及水資源管理責任和考核等四項制度。 

“十二五”期間,我市水利發展四大任務完成情況如下: 

(一)完善農村水利基礎設施 

1.突出加強農田水利建設 

①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 

中小型灌區改造: 中型灌區和山區小型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已納入民生水利五項工作方案中,按照批復成果,已開工建設的中型灌區2宗,分別是陽春市農業綜合開發西山陂灌區改造工程和陽江市東湖灌區改造工程,其中西山陂灌區改造工程已完工,東湖灌區改造工程正在建設中;陽春市山區小型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工程23宗已基本完成建設任務,共完成投資約2.59億元。 

②小型農田水利重點縣建設 

我市列入中央財政的小型農田水利重點縣建設共3個,列入省級小型農田水利重點縣建設共1個、列入省級小型農田水利示范鎮建設共4個。已完成4個中央財政小型農田水利重點縣,完成4個小型農田水利示范鎮建設,共完成投資2.8億元。小型農田水利建設提高我市小型農田水利設施抗御風險能力。 

2.繼續推進農村飲水安全工程 

我市各級政府高度重視農村飲水安全工作,把解決農村飲水安全工作列入政府工作的重要議事日程,自2008年全面啟動實施農村飲水安全工程以來,在各級政府和相關部門的共同努力下,在全面完成114宗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建設,解決100.839萬農村人口以及8.2937萬學校師生飲水不安全問題的基礎上,村村通自來水工程全面推進,大大改善了受益地區群眾的生產和生活條件,促進了當地經濟的發展。 

3.加強農村水電與電氣化建設 

根據國家統一部署,重點推進水電新農村電氣化縣建設、小水電代燃料建設和農村水電增效減排建設。“十二五”期間我市建設1個水電新農村電氣化縣,該電氣化縣是陽春市。“十二五”期間電氣化建設規劃項目75宗,總裝機容量5.08萬kW,總投資3.6億元。我市已完成農村水電電氣化建設項目50宗,改造后電站裝機容量3.6萬kW,改造總投資1.65億元。 

全市小水電增效擴容改造項目15宗,其中市直屬1宗,陽春市13宗,陽西縣1宗。15宗項目改造后總裝機容量18405千瓦,總投資4147.27萬元,爭取中央、省投資1674.86萬元,其中中央、省已下達資金1259萬元。到目前為止,已開工項目14宗,已完成總投資2306萬元,其中完成中央、省投資526萬元。 

4.推進水庫移民安居工程建設 

根據《廣東省水庫移民后期扶持政策實施方案》,“十二五”期間,將全面完成1.25萬戶5.09萬人水庫移民安居工程建設任務。我市采取“一村一策、整村推進”的建設模式,推進移民安居工程建設,完成了一批進村公路、小水利設施、村內道路硬底化、飲水工程等基建設施建設,為移民生產生活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其它防汛等項目均已完成。全市共完成0.98萬戶4.02萬人的移民住房改造和相關配套基礎設施,完成投資共約3億元,水庫移民生產生活條件得到明顯改善。 

(二)加強防洪體系建設 

1.加強中小河流治理 

我市列入《全國重點地區中小河流近期治理建設規劃》(2009~2011年)的試點項目為陽西縣三甲河桐油段治理工程已完工。我市列入《全國重點地區中小河流近期治理建設規劃》的河流有陽西縣三甲河、陽春市潭水河等4條河流5個項目,分別是陽春市潭水河治理工程、陽江市那龍河合山段治理工程、陽西縣三甲河桐油段治理工程、陽西縣儒洞河儒洞段治理工程和陽西縣儒洞河新圩段治理工程,已全部完成建設任務。上述5個中小河流治理項目,完成投資約1.3億元。 

我市列入《全國2013~2015年中小河流治理實施方案》項目有陽春市西山河、云霖河,陽江市那龍河,陽西縣織篢河、三甲河、儒洞河等6條河流9個項目,總投資約23300萬元。目前9個項目已全部批復初步設計,部分項目已開工,其中陽西縣織篢河岑村段治理工程,已完成投資680萬元;陽西縣織篢河大泉段治理工程已完成投資2026萬元;陽西縣儒洞河禾塘段治理工程已完成投資660萬元;陽春市西山河治理工程已完成投資2480萬元;其他項目正在開展施工前準備工作。 

2.加快推進“千里海堤加固達標工程”  

千里海堤加固達標工程列入省民生水利五項工程,按批復成果,陽江市海堤加固達標工程項目共15宗,建設標準是保護5萬畝以上的海堤達到50年一遇、保護1~5萬畝的海堤達到30年一遇以上,建設堤長193.2公里,總投資約10.8億元,其中5萬畝以上海堤工程2宗、建設堤長58.7公里;1~5萬畝海堤工程13宗、建設堤長134.5公里。項目從2011年開始實施,計劃到2015年完成。共建成海堤長45.7km,完成投資4.16億元。其中平岡海堤段概算投資為18850萬元,建設堤長36.46km,已全部完成;四圍聯圍段概算投資為4151萬元,建設堤長6.989km,完成投資4151萬元,已全部完成;陽江市臺平三丫聯圍二期段概算投資為12787萬元,建設堤長22km,完成投資7300萬元;海陵試驗區蘭章聯圍段概算投資為3398萬元,建設堤長5.2km,已基本完工,完成投資3170萬元;海陵試驗區新鹽聯圍段概算投資為2352.8萬元,建設堤長5.84km,完成投資396萬元;陽西縣白土聯圍段概算投資為12283萬元,建設堤長22.1km,完成投資7689萬元;其他海堤9宗共長95km的海堤正在進行施工圖設計或正在辦理招投標等工作。 

3.繼續實施病險水庫除險加固 

我市水利發展“十二五”期間暫沒大中型病險水庫列入規劃。 

列入《全國重點小型病險水庫除險加固規劃》的重點小Ⅰ型水庫6宗,已全部完工并投入使用,共完成投資1332萬元。 

列入《全國重點小II型病險水庫除險加固規劃》的小型病險水庫21宗,已全部完工并投入使用,共完成投資3900萬元。 

列入一般小(2) 型病險水庫除險加固項目68宗,主要對病險水庫大壩、溢洪道及輸水涵管等主要建筑物進行除險加固。目前已完成21座一般小(2)型病險水庫除險加固工作,其他47座病險水庫除險加固工程正在施工中或正在等待初設批復中,累計完成投資6654萬元。 

4.強化山洪災害防治 

我市列入《全國山洪地質災害防治專項規劃(水利部分)》的縣(市、區)有3個,分別是陽東區、陽春市和陽西縣山洪災害防治縣非工程措施建設,分年度相繼實施,累計完成投資1466萬元,已全部完成建設任務,進一步提升我市防災減災能力。 

(三)加強水資源節約與保護 

    1.水資源節約保護完成情況 

進一步明確我市城市水源地飲水安全現狀和存在問題,并綜合我市的經濟能力、工程技術條件、社會發展狀況等因素,合理提出了飲用水水源地安全建設方案,科學制定了飲用水水源地保護和管理對策以及保障措施,并統籌協調好生活、生產和生態用水關系。完成了陽春市5個鄉鎮污水處理廠,解決5個鄉鎮污水處理問題,規模為1.6萬噸/日項目總投資4400萬元。為今后一個時期我市城市飲用水水源地建設、保護和管理提供依據,保障城市飲水安全,維護人民群眾的生命健康;啟動水價改革,推進節水型社會建設。適當提高水資源費的征收標準,合理提高水價,實行梯級水價,充分發揮市場經濟與價格杠桿的作用,促進節約用水。 

    2.加強水土保持與水生態修復 

加大水土保持宣傳力度,采取多種形式開展水土保持法律、法規的宣傳教育。落實“預防為主”的工作方針,建立健全水土保持相關工作制度。對未經水行政主管部門批準水土保持方案的建設項目,嚴格控制立項。進一步強化水土保持監督執法。對一些正在開工建設的項目進行了監督檢查,對一些不重視水土保持工作的單位和個人,發出了整改通知書。進一步規范水土保持的管理工作,建立了陽江市水土保持方案評審專家庫,進一步規范我市水土保持方案的評審工作,制定了《陽江市水土保持監督管理能力建設實施方案》,開展了我市省級水土保持監督管理能力的建設,完成了水土流失調查報告階段性工作。近幾年我市審批了46宗水土保持方案報告書、報告表14宗,市級審批的項目水土保持方案編報率達80%,比“十一五”期間提高45%。 

近幾年我市的水土保持工作,以加強水土保持能力建設為重點,全面提高水土保持方案申報率和監督管理水平;以小流域的綜合治理試點為重點,全面開展小流域綜合治理規劃工作。各類生產建設項目擾動土地面積1206.37公頃,生產建設單位投入水土保持資金3900多萬元,恢復和治理水土流失面積1206公傾,有效促進我市水土保持工作。  

(四)堅持依法治水,水利行業管理取得新成效 

在實行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方面,我市嚴格實行“用水總量控制、用水效率控制和水功能區納污總量控制”的“三條紅線”管理制度,制定出臺《陽江市實行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實施方案》;編制和完善《陽江市水資源綜合規劃》及《陽江市地表水功能區劃》,開展落實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考核和水庫水資源管理工作考核,編制和完善《陽江市實行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考核實施細則》及《陽江市水庫水資源管理考核辦法》;實行水資源管理工作責任追究制度,嚴格執行市政府《關于進一步加強水資源管理的通知》,對未按2011年中發1號文及粵發〔2011〕9號文的要求建立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的縣(市、區)政府主要負責人、在實行最嚴格水資源管理考核中,考核指標不達標、考核不合格的縣(市、區)政府分管領導及相關職能部門領導以及在全市水庫水資源管理考核工作中,考核成績不合格,水庫水質不達標的相關責任人進行責任追究。 

整治水庫水資源污染取得階段性成效,全市大中型水庫水質優于Ⅲ類(含Ⅲ類)水庫比例由2010年的68.4%提高到2015年的85%,水庫水質明顯好轉,在全省水資源管理中期考核中,我市連續4年被評為良好等次。高起點、寬視野編制了《陽江市區給水專項規劃》,對陽江供水事業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全覆蓋、零容忍”開展水利安全大檢查,鐵腕治理、規范管理,水利安全生產工作形勢保持穩定,沒有發生安全生產事故。基層水利服務體系建設不斷完善,陽西縣基本落實了鎮村水利管理員人員經費。重拳出擊,嚴厲打擊非法采砂,制定了我市打擊非法采砂執法聯動機制方案,建立水行政執法聯動機制,非法采砂現象得到了有效制止。 

1.3存在問題和薄弱環節

“十二五”時期,我市以防洪減災工程和民生水利工程為重點,進行了大規模的水利建設,使縣級以上城市防洪減災能力得到大幅提高,主要江河重點堤圍得到達標加固,主要大中型病險水庫得到除險加固,水利安全保障程度明顯提高。但對照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對水利改革發展的新要求,客觀分析我市市情、水情及水利發展現狀,我市水利工作還存在以下五個方面的突出問題: 

一是防洪(潮)除澇整體能力不強,防洪減災任務繁重。防洪除澇工程體系已初具規模,但現狀功能體系尚不完善,防洪工程體系老化,防洪除澇標準還不高,亟待繼續加大投入力度。 

二是水資源保障能力需進一步提升。雖然市域降雨較為充沛,但時空分布差異較為明顯,加之缺少調蓄工程,徑流難以充分利用。本地區干旱缺水年份與流域、區域基本同步,需水時來水量少,而豐水年則水多成災。隨著沿海開發推進力度不斷加大,對淡水資源的需求量將大幅度增加,淡水資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 

三是水生態環境保護與治理形勢嚴峻。隨著城市發展和工業化城鎮化加快發展,污水收集處理滯后;河道臟亂差現象較普遍,部分地區飲用水水源地水質得不到保證,水環境污染的現象沒有明顯改觀,普遍存在占用河道、水域的現象,降低了水環境的承載能力。 

四是農村水利綜合保障能力還不強。農村水利設施仍然存在標準低、老化失修和效益衰減問題;鄉村級河道最后一公里問題還未徹底解決,阻水壩埂、水系不通、斷頭河及死水溝塘等情況依然存在,造成末梢灌排水系不暢。 

五是水利管理仍較薄弱,改革需進一步深化。涉水事務管理制度尚不完善,水利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的能力還不強,涉水事務管理制度尚不完善,水利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的能力有待進一步提高;水利人才隊伍結構尚不能滿足水利現代化發展的需要,存在人才分布和結構不盡合理,高素質、高層次水利專業人才缺乏,人才老化現象嚴重,人才開發機制不完善等問題;公共財政投入政策到位率不高,穩定增長的水利投入、多渠道籌集水利資金的機制尚未形成。 

2水利發展與改革面臨的形勢和要求分析

2.1水利發展與改革面臨的形勢

經過“十二五”水利發展規劃的建設,我市水利事業發展取得顯著成效,但離實現現代化水利仍存在較大差距。首先,推動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對提升水利綜合保障能力提出了新要求。當前和今后一段時間,全市經濟社會發展方式進入到快速轉型期。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城鄉一體化進程加快,將更需要水利的支撐和保障。全球氣候變暖,極端性氣候災害頻發,對防洪保安能力的提高提出了新的要求;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保障飲水安全以及改善村容村貌等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任務對農村水利提出了新的要求;產業結構調整帶來的用水結構和用水布局變化,對水資源配置和有效供給提出了新的要求;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對供水安全、突發水污染事故應急處置能力及改善水環境提出了新的要求。 

其次,保障和改善民生,對大力發展農村水利提出了新要求。“十三五”期間,認真貫徹陽江市第七次黨代會精神,圍繞“決勝全面小康、建設富美陽江”目標,在經濟轉型發展的基礎上,加快推進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更加強調民富、民生,更加注重社會公益事業和生態環境建設,提高城鄉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構建和諧穩定的社會大局,著力增進民生幸福。防汛抗洪關系生命安危,飲水安全關系身心健康,水利建設關系生存發展,水利工作與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關。全市事關民生的農村水利設施仍存在薄弱環節,抗災能力不強,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發展的基礎還不牢固。這些都對水利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水利工作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使水利更好地惠澤民生,造福人民群眾。 

第三,適應經濟社會轉型,對加強水資源管理與保護提出了新要求。隨著全市沿海開發建設進程加快,城市向南向海發展,經濟發展轉型,工業化水平和城市化率都將大幅提高,各行各業對水資源的要求更高。因此為保障全市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必須加快水資源開發利用為主向開發保護并重轉變,局部水生態治理向全面建設水生態文明轉變,必須加強水資源管理和保護,落實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更加注重水安全、水資源、水環境統籌,加快建設節水型社會,全面提升水資源保障能力、水環境保護能力。 

第四,大力推進農業現代化,對加快水利現代化建設步伐提出了新要求。要扎實推進農業現代化工程,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要求全市上下加快農業現代化工程建設,確保新型工業化、新型城市化、農業現代化同步推進。水利是農業發展的基礎和保障,沒有水利基礎設施的現代化就沒有農業的現代化,目前存在的農田水利基礎設施標準不高,配套不全,區域防洪除澇能力不強等制約著農業現代化的發展。因此需要加快水利現代化建設步伐,大幅度增加水利投入,積極構建配套齊全、長效管護的農村水利工程體系。 

2.1.1洪澇潮的安全保障程度

按照地理位置和流域所屬我市防洪潮體系可分為漠陽江流域(部分)、那龍河流域、織篢河流域等,各區域防洪措施主要是上蓄、中防、下排、外擋。上蓄工程主要是各流域上游的大中型水庫,隨著“十一五”和“十二五”時期省防災減災工程以及大中型病險水庫除險加固工程、農田水利萬宗工程、千宗治洪治澇保安工程以及全國重點小型病險水庫除險加固工程的實施,目前上蓄工程基本已經達標;外擋工程主要是沿海堤圍,我市實施千里海堤加固達標工程主要有平岡聯圍、四圍聯圍、臺平三丫聯圍、良政聯圍、新鹽聯圍、白土聯圍和儒洞聯圍等15宗,目前已完成建設任務的有平岡聯圍和四圍聯圍加固達標工程,正在實施達標加固的有臺平三丫聯圍(二期)和白土聯圍加固達標工程等;中防工程主要是各條河流中下游的堤防工程,由于防洪標準較低,且河道淤積、加之人為的占據河道灘地等現象,造成泄洪不暢,防洪壓力較大,目前正準備落實漠陽江中下游綜合治理工程以及各縣(市、區)正在建設中小河流工程,以確保河道行洪安全;下排工程主要是解決沿江、沿海低洼地區的排澇問題,我市主要澇區分布在漠陽江中下游兩岸和各縣區大江大河中下游兩岸等地,目前我市推進城市向南向海發展,各沿江沿海堤圍上的中型以上排澇水閘隨著堤圍的達標建設而重建或加固,排水渠道還存在著標準低、渠道淤積排水不暢等問題,需要盡快解決。 

2.1.2水資源利用效率

近年來我市工業發展較為迅速,高用水工業比重較高,用水效率較低,再加上長期水價偏低,水量浪費嚴重。另外農業灌溉用水浪費現象仍然存在,主要原因是灌區老化滲漏嚴重、管理資金不到位,我市的灌區實行粗放式管理,雖然"十二五"期間建設了陽春市農業綜合開發西山陂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工程、陽春市23宗山區小型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工程和陽江市各縣區小農水重點縣項目實施,以及國土和農業部門實施了高標準農田建設,渠道用水得到提高;但仍存在大部分灌區還未得到改造,渠道灌溉設施年久失修,渠系建筑物損壞漏水現象仍較為普遍,水資源利用效率較低。 

2.1.3水資源供給安全保障程度

水資源供給安全保障程度包括供水水量的保證程度、水源水質的保障程度、農村飲水安全問題解決程度、城市供水管網建設及供水應急體系建設情況、節水型社會建設情況、污水回用程度等方面的內容。 

⑴ 供水水量保證程度 

我市水資源來源于大氣降雨,水資源時空分布與降雨時空分布相一致,全市多年平均降雨量1500~2900毫米,降雨一般集中在4~9月份,占全年雨量的70~85%,造成水資源在時間上分布不均,雨量年內分配為夏秋多,冬春少;地表水資源量和地下水資源量充足,人均水資源較為豐富;市徑流深變幅在800~1800毫米之間,多年平均徑流量104.97億立方米。根據近年來陽江市用水情況分析,從總量來看,水量滿足,但是由于現有水利工程的分布與需水要求并不完全一致,有的地區供水工程不足,供水無保證,難于滿足工農業生產的需求,若我市的供水水庫進一步完善供水調度,渠道水利用系數在現有基礎上有較大提高,全面建立節約型社會,做到合理用水,提高水利用率,則我市應能滿足需水要求。 

⑵ 水源水質保證程度及農村飲水安全問題 

我市西部、北部山區水源水質較好,漠陽江下游、那龍河下游由于城市污水及工業廢水的排放,水質較差。由于我市的污水處理設施不完備,地方各村鎮防污意識較差,使我市水源水質難以全面得到安全保障,農村水質問題尤其嚴重,由于資金、意識等因素,很多水源水質污染得不到根本解決,嚴重影響人民群眾的身心健康。我市今后將在飲水安全上下功夫,作為我市農村供水的重點。 

2.1.4水資源供給對糧食安全保障程度

我市建成一大批水利工程,對保障灌溉用水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但由于受到水利工程布局的限制,個別地區仍存在工程性缺水,加上一些工程老化失修、滲漏嚴重,現階段水資源供給對糧食安全保障問題主要有: 

(1)農業基礎設施抗御自然災害的能力還不強。我市大多水利工程始建于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由于當時生產條件限制,農田水利工程建設標準低,灌區水利灌排設施不全,工程老化失修,抵抗自然災害能力較差,不利于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 

(2)農田水利工程建設、管理方面的資金投入不足。農田水利工程都是以社會效益為主,屬公益性的工程,大多無經營性收入,由于我市地處廣東省經濟發展欠發達地區,地方財政難于拿出較多資金投到水利建設和管理上。 

(3)工程設施配套不足,水利設施布局不平衡,管理不到位,水資源浪費大。由于我市的蓄水工程和引水工程大多數是上世紀五、六十年代興建的,水利設施老化,引水陂由于運行時間長,壩體和壩基滲漏,河床淘深,消力池和護坦下沉,兩岸護墻倒塌,引水渠道多為土渠,淤積、滲漏現象嚴重,塌方和崩渠現象時有發生,直接影響工程的安全和效益。 

2.1.5我市水利發展與國民經濟發展的協調程度

水利是公益性較強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基礎設施,具有投資規模大、建設周期長、社會籌資難等特點。長期以來水利建設與管理投入不足,缺乏穩定的投入保障機制,導致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嚴重滯后于經濟社會發展要求。目前,我市的水利工程正相繼建設,資源水利的建設也處于剛起步階段,未來治水和水源開發工程的難度和成本將越來越高,而對水利的要求從保障體系到社會觀念都要有重大調整,所涉及的社會、經濟、技術、環境等問題也將越來越復雜。我市水利體制改革正在進行,要充分發揮水利工程的優勢,通過“以水養水”、堅持多元化、多渠道籌集資金和財政撥款相結合,走資源水利的道路,才能真正實現水利工程良性循環、國民經濟可持續健康發展。 

2.2水利發展與改革面臨的要求

“十三五”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市水利將面臨水資源條件日趨復雜,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尚不完善牢固,大部分內河堤防還不達標,一些較迫切的民生水利需求還沒有得到全面解決等問題,諸如水資源供需矛盾日益加劇,防洪標準低,水污染和水環境問題突出,工程設施老化失修嚴重,管理體制不順、機制不活、手段落后,執法力度不夠高效。 

結合全省水利發展規劃思路和廣東水利從傳統水利向現代水利轉變的階段特征,分析我市水利面臨的形勢,必須堅持水利可持續發展的戰略,要通過統籌安排水利發展布局,繼續加強重點水利基礎設施建設,依法強化政府對涉水事務的社會管理,建立河長制,深化水利管理體制改革等重大措施,努力解決目前面臨的突出防洪減災、水資源利用等突出問題。防洪減災要按照人水和諧的理念,給洪水以出路,不斷完善綜合防洪減災體系,逐步實現由控制洪水向洪水管理轉變;水資源開發利用要以建設節水型社會為根本,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和效益;水資源保護和水環境治理要大力發展循環經濟,以恢復和改善水體功能為目標,以漠陽江保護為重點,切實解決人民群眾飲水安全問題;水土保持生態建設要充分發揮生態自我修復能力,加強對重點水土流失地區和生態脆弱河流的綜合治理,逐步扭轉與水相關的生態惡化的趨勢。 

 

 

 

3指導思想和基本原則

“十三五”時期,是我市推進水利現代化進程、提升水安全保障能力至關重要的5年,是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是深化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的重要時期,也是傳統水利全面向現代水利、可持續發展水利轉變的重要時期。科學編制水利發展“十三五”規劃,加快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強化水資源管理、深化水利改革、提高水利保障能力,確保各項水利發展目標任務順利完成。 

3.1指導思想

陽江市水利發展“十三五”規劃的編制要為我市決勝全面小康,建設富美陽江提供有力的水利支撐和保障。牢牢把握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節水優先、空間均衡、系統治理、兩手發力”重要治水思路,牢牢把握經濟發展新常態和水利發展新特征,堅持五大發展理念,堅持以保安全、惠民生、促發展為目標,注重水利改革與創新,加強六大體系建設,強化水生態文明理念,推進水利信息化建設,不斷提升我市水利現代化水平,為決勝全面小康、建設富美陽江提供有力的水利支撐和保障。 

3.2基本原則

依據水利發展的指導思想,我市水利發展堅持以下原則: 

(1)堅持與時俱進、改革創新原則 

堅持與時俱進,堅持改革創新,提升管理水平。著力破解制約水利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把科技作為推動水利發展的重要驅動力,以水利信息化帶動水利現代化,全面推行河長制推動我市水利在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上的改革攻堅。 

(2)堅持統籌謀劃、突出重點原則 

按照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節水優先、空間均衡、系統治理、兩手發力”治水思路及水利部和省水利廳提出的基本思路貫徹落實到規劃中。科學提出水利發展的目標指標與改革建設任務。 

(3)堅持系統思維、綜合治理原則 

統籌自然生態各要素,將治水與治山、治林、治田、治湖相結合,協調解決水災害、水資源、水環境、水生態問題;統籌區域、城鄉水利協調發展;統籌大江大河治理與中小河流綜合治理,洪澇潮災害共治,工程與非工程措施并舉,全面提升治水能力。 

(4)堅持人水和諧、生態引領原則 

堅持人水和諧,促進可持續發展,牢固樹立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理念,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把生態文明理念融入到水利規劃、設計、建設、管理的各個領域和水資源開發、利用、治理、配置、節約、保護的各個環節,全面落實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加大水資源保護力度,推進水生態文明建設,促進人水和諧。 

(5)堅持以人為本、民生優先原則 

堅持以人為本,把維護人民群眾根本利益放在突出位置,以服務民生改善民生為水利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優先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民生水利問題,促進水利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保障水利建設和改革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群眾。 

(6)堅持依法治水、有序發展原則 

堅持把依法治水基本方略和法治陽江建設目標任務貫徹到水利改革發展全過程和各方面,進一步完善水利法規體系,使各項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加強水行政執法干部隊伍的能力建設。 

3.3編制依據

近十年國家及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水利建設和管理的頂層設計,相繼組織開展了各類綜合規劃和專項規劃,這些規劃為《陽江市水利發展“十三五”規劃》的編制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主要編制依據有: 

(1)《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防洪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土保持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污染防治法》等法律法規; 

(2)《關于開展廣東省水利發展“十三五”規劃編制工作的通知》(粵水規計〔2014〕28號); 

(3)《廣東省水利發展“十三五”規劃工作大綱》; 

(4)《廣東省水利現代化建設規劃綱要》; 

(5)《廣東省陽江市江河流域綜合規劃修編(2005~2030年)》2013.4; 

(6)《廣東省水資源管理條例》; 

(7)《廣東省陽江市治澇規劃》2015.5; 

(8)《廣東省陽江市農村水電發展“十三五 ”規劃報告》2015.5; 

(9)《陽江市灌溉發展總體規劃》2012.12; 

(10)《陽江市統計年鑒2013》; 

(11)《陽江市水土保持規劃(2015~2030)》2014.6; 

(12)《陽江市水資源綜合規劃》; 

(13)《陽江市節水減排“十三五”規劃》2013; 

(14)《陽江市中小灌區改造規劃》; 

(15)《陽江市村村通自來水規劃》; 

(16)《陽江市小流域綜合治理規劃》; 

(17)《廣東省陽江市海堤達標加固工程規劃報告》2009.8; 

(18)《水利部關于深化水利改革的指導意見》; 

(19)《珠江三角洲地區改革發展規劃綱要(2008-2020年)》; 

(20)《廣東省水資源綜合規劃》; 

(21)《廣東省現代水利發展戰略研究》。 

3.4規劃任務

   按照水利部提出的生態水利、民生水利的總體部署,結合《廣東省水利現代化規劃綱要》要求,以民生水利建設為重點,進一步完善“防災減災保障體系、水生態環境保護體系、水資源保障體系、農村水利保障體系、水利科技人才保障體系、水利法規制度保障體系”六大水利發展體系,增強水利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 

 1.防洪減災方面,繼續推進海堤建設工作,加強防治山洪災害建設,重點解決受洪潮威脅較大地區的水利工程安全達標加固問題、重點解決城鎮的防洪問題,繼續做好中小河流治理和大中型病險水閘除險加固建設工作,進一步完善防洪減災體系,提高應對氣候變化和突發公共事件能力,降低水旱災害對經濟社會的影響。 

2.水生態保護方面,把生態文明建設擺在突出位置,重點落實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做好入河排污口、飲用水源地等的生態保護工作,實行節水減排工程、水源地保護工程、水土保持治理工程等建設,逐步從以水資源開發利用為主轉向水資源、水生態、水環境保護為主。 

3.水資源保障方面,在全面加強水資源節約與保護的基礎上,統籌安排水源工程和調水工程建設,加強水源地和應急備用水源建設,重點推進城鄉供水一體化,實施村村通自來水工程,提高全市農村自來水普及率。合理開發、優化配置水資源,逐步形成布局合理、水源可靠、豐枯互濟、多源互補的城鄉供水安全保障體系,滿足經濟社會發展合理用水需求。 

4.農村水利保障方面,以大力發展高效節水灌溉和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為重點,繼續推進我市中型及山區小型灌區節水配套改造工程、機電排灌工程及水庫移民后期扶持工程等工程建設,保障我市產糧區和農村的農田水利基礎設施條件得到明顯改善。 

5.水利行業建設方面,圍繞三防決策指揮和預警預報系統、水行政執法能力、水利信息化等方面建設,改善行業管理基礎設施條件,健全洪水管理、山洪災害防治應急管理等制度,提升水利現代化水平。 

3.5規劃水平年

規劃水平年為2020年,規劃基準采用2014年數據或最新統計數據,規劃指標以2025年作遠景展望。 

4水利發展與改革總體目標與布局

“十三五”水利發展與改革目標的確定,《廣東省現代水利發展戰略研究(送審稿)》提出到2020年水利現代化達到全國領先水平,珠三角地區率先基本實現水利現代化的總體目標。我市第七次黨代會提出,堅持以海興市、綠色發展的理念,對水利改革發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按照《廣東省“十三五”水利建設、發展和改革方向研究》提出 “六大水利發展體系” 的基本思路,通過分析我市經濟社會及水資源特點和新老水問題,貫徹習近平新時代治水思路的要求,以開闊的視野和新的理念審視水利發展面臨的水旱災害、水資源保障、水環境污染、水生態損害等重大新老水問題,提出防洪減災、水生態環境保護、水資源保障、農村水利保障、水利科技人才保障、水利法規制度保障等方面的發展思路。 

堅持以保安全、惠民生、促發展為目標,注重水利改革與創新,加強六大體系建設,強化水生態文明理念,推進水利信息化建設,不斷提升我市水利現代化水平,為我市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建設富美陽江提供有力的水利支撐。 

發展目標確定要做到以下“四個兼顧”:一是兼顧全面和重點,在全面反映防洪抗旱減災、水資源開發利用和節約保護、水土保持生態建設等目標的同時,更要突出民生水利、水資源等領域的目標和指標;二是兼顧遠期和近期,要在考慮水利發展長遠目標的基礎上,突出反映水利發展的階段性特征以及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對“十三五”水利發展的新要求,合理確定發展目標和指標;三是兼顧需要和可能,要與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要求相適應,力爭做到實事求是、切實可行;四是兼顧預期性和約束性,既要考慮反映水利發展規模速度等方面指標,也要突出加強水資源管理等方面的約束性指標。 

4.1發展目標和指標

“十三五”是我市水利全面實現現代化的關鍵五年,要努力實現水利發展新跨越,形成與決勝全面小康,建設富美陽江相適應的水利支撐保障體系。按照《廣東省“十三五”水利建設、改革和發展方向研究》確定的構建“防災減災保障體系、水生態環境保護體系、水資源保障體系、農村水利保障體系、水利科技人才保障體系、水利法規制度保障體系”六大水利發展體系,綜合“十三五”各專項規劃成果,統籌發展與改革,堅持建設與管理并重,做到量力而行、盡力而為。 

根據《廣東省水利發展“十三五”規劃工作大綱》,從以下五個方面設置水利發展目標。 

 (1) 防災減災體系建設 

繼續推進防洪減災重點工程建設,完善防洪減災體系、健全洪水管理、山洪災害防治應急管理等制度,完善防汛抗旱指揮系統,提高應對氣候變化和突發公共事件能力,水旱災害對經濟社會的影響進一步降低。到2020年,縣(市)級城區的防洪能力達到50年一遇防洪標準,治澇標準達到10年一遇24小時暴雨徑流量1天排干;市本級城區的防洪能力基本達到100年一遇防洪標準,治澇標準達到20年一遇24小時暴雨徑流量1天排干;重點城鎮的防洪能力達到50年一遇防洪標準,治澇標準達到10年一遇24小時暴雨徑流量1天排干。全面完成我市海堤達標加固工程建設,完成大中小型病險水庫除險加固建設,完成大中型病險水閘除險加固建設。主要河流重點段堤防建設達標,城市防洪工程達標率95%。城鄉防洪體系基本形成,山洪災害易發生重點治理區得到加強治理,防洪應急服務體系進一步完善。 

我市大江大河防洪減災體系中,繼續推進漠陽江中下游綜合治理。突出抓好陽西縣織篢河、陽春市圭崗河、三甲河等中小河流治理和陽西縣東水河、陽春市平中河、那烏河、八甲河等4條小流域山洪災害防治。加固陽江市大河水庫、陽東區江河水庫、陽西縣新湖水庫等7宗大中型病險水庫,加固市白屬木河水庫及各縣(市、區)小型病險水庫共65宗。 

繼續完善我市海堤加固達標建設,力爭2016年完成萬畝以上海堤加固達標建設任務,使5萬畝以上的海堤達到50年一遇、萬畝以上的海堤達到30年一遇以上的防洪潮標準。推動萬畝以下海堤建設和重點江堤病險段加固,實現固堤與修路結合。加快排澇除澇工程動工建設,重點抓好陽江市四圍澇區整治工程及陽江市漠西排澇河綜合治理工程等澇區工程建設。完成“十二五”規劃中漠陽江雙捷引水工程攔河閘和陽東區紅江攔河閘等2宗大型水閘重建,力爭完成麻埠水閘、麻橋水閘等全市22宗中型水閘的除險加固任務,推動下朗四水閘、塘客沖舊水閘等全市43宗小型水閘的除險加固工程動工建設。 

 (2) 水生態保護體系建設 

黨的十八大報告把生態文明建設擺在現代化建設全局的突出位置,水生態文明建設是我市“十三五”的一個重點,我市將逐步從以水資源開發利用為主轉向水資源、水生態、水環境保護為主,進一步加強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節水型社會、河湖(庫)水生態環境修復、水土保持等方面的建設。 

強化水資源管理,嚴格執行水資源管理“三條紅線”制度,將具備飲用水功能的大中型水庫及部分小型水庫、自來水取水口區域范圍劃定為飲用水源保護區,采取措施加以保護。加強飲用水源地保護建設,進行水質實時監控,提高供水保證率,到2020年使水功能區水質達標率達到85%。實行取水許可管理、用水定額管理、入河排污口管理、水功能區管理、完善水價制度的方案。 

加強我市小流域綜合治理工作,動工建設一批小流域綜合工程。繼續做好水土保持工作,計劃建設一批水土保持工程,減少水土流失,減少新增水土流失面積。加強對各類開發建設項目的水土保持進行有效監管,嚴格控制人為水土流失,建立、健全我市水土保持生態環境保護監管體系,促進開發建設項目按照已批復的水土保持方案進行治理,使水土流失治理率達到50%以上。 

(3) 水資源保障體系建設 

根據《廣東省水中長期規劃》及珠江三角洲、粵東、粵西三大供水規劃,結合我市實際情況配合做好珠江三角洲水資源配置工程擴容提質引調水工作。按照興水強市的戰略安排,堅持“總量控制、提高效率、綜合利用”的原則,在全面加強水資源節約與保護的基礎上,統籌安排水源工程和調水工程建設,加強水源地和應急備用水源建設,重點推進城鄉供水一體化,合理開發、優化配置水資源,逐步形成布局合理、水源可靠、豐枯互濟、多源互補的城鄉供水安全保障體系,保障重點城區和經濟區的供水安全,滿足經濟社會發展合理用水需求。 

加強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建設,加快推進我市村村通自來水工程建設,到2018年實現全市行政村通自來水覆蓋率90%以上。對飲用水源地進行水質監測,對年久失修,設施破舊的自來水廠和輸水管道進行改造或重建,以提高供水保證率,提高農村集中式供水普及率。 

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和人口的增加,我市工農業用水和城鎮生活用水量激增,為了保障和促進城市的持續健康發展,應確定合理的水資源開發利用目標。到2020年,全市用水總量達14.2億m3,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為13.6m3/萬元,萬元GDP用水量為97.8m3/萬元,城區的生活和工業供水保證率達到97%,農村飲水衛生合格率達到97%;水環境質量按規劃的功能區達到相應的水質標準。 

做好應急備用水源建設,基本建成市(縣、區)以上城市應急供水保障工程,制定城鎮應急供水保障預案。根據《陽江市給水專項規劃》要求,推動大河水庫引水工程建設,確保城市供水安全,滿足我市經濟社會發展需要。 

(4) 農村水利保障體系建設 

以大力發展高效節水灌溉和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為重點,繼續推進我市中型及山區小型灌區節水配套改造工程,繼續實施小型農田水利工程及重點縣工作,完成好我市干毛渠銜接“最后一公里”工程,推進我市水利基礎建設,保障我市產糧區和農村的農田水利基礎設施條件得到明顯改善。到2020年,全市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達到0.510。 

推動全市機電排灌工程建設,解決灌溉用水和排水問題。為提高水能利用率,繼續做好小水電及農村電氣化工程建設,主要新建小水電站和小水電擴容及技術改造。 

按照省水利廳“十三五”規劃統一部署的相關要求,結合“十二五”期間我市水庫移民安置后扶持及安置區基礎設施建設實際情況,“十三五”我市水庫移民后期扶持工作任務主要是圍繞解決特困移民住房問題、實施水庫移民增收計劃、大力開展移民美麗家園建設,全面實施移民末梢監督系統,使移民后期生活得到有效保障。 

(5) 水利行業能力建設 

1.繼續加強我市利行業能力建設,提升行業服務水平。重點圍繞水行政執法能力建設、水利科技創新與應用、人才隊伍建設、基層水利服務體系建設、水利信息化建設、水利基礎性工作等方面進行建設,改善行業管理基礎設施條件,提升水利現代化水平,建設結構合理、專業化的人才隊伍為水利事業服務,到2020年,鄉鎮水利機構專業人員大幅度提高,水利職工隊伍整體文化水平大幅度提高。 

2.依法治水、依法管水,實現我市水資源合理開發和可持續利用,進而達到興利除害的目的。 

3.繼續加強科研、水文、信息化等基礎設施建設,重點加強防洪調度和水資源監測設施、應急管理能力、基層管理單位生產生活設施等建設,改善行業管理基礎設施條件,提升水利現代化水平,建設結構合理、專業化的人才隊伍。 

4.深化水利改革,落實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逐步建立健全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的水利管理體制。開展水量分配工作,不斷完善投融資、水價形成、水利工程產權制度、水利工程運行管理河長制等方面的改革。 

4.2發展思路與重點 

“十三五”期間,我市水利發展規劃思路是:防洪減災方面,繼續推進江海堤防加固達標、病險水庫(閘)除險加固、中小河流治理工作,加強山洪災害防治,重點解決受洪潮威脅較大的重點地區的水利工程安全達標加固問題、重點解決城鎮的防洪問題。水生態保護方面,重點落實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突出抓好漠陽江流域整治。做好入河排污口、飲用水源地等的生態保護工作,實行好我市節水減排工程、水源地保護工程、水土保持治理工程等。水資源保障方面,重點推進城鄉供水一體化,實施村村通自來水工程。農村水利保障方面,繼續推進灌區續建配套工程、小型農田水利工程及水庫移民后期扶持工程的建設等。 

4.3發展總體布局

根據省水利現代化總體目標,結合我市經濟社會現代化發展的現實需求,圍繞六大體系建設,不斷提升水利管理服務水平,鞏固水利基礎性、全局性、戰略性地位。 

(1)以流域區域重點工程建設為龍頭,加快推進防洪減災工程體系建設。實施整治工程、海堤鞏固完善工程等流域治理工程,推進江河支流治理、澇片治理、城市防洪等區域治理工程以及圩區治理、溝河疏浚等農村水利工程建設,全面提高流域、區域以及城市防洪除澇水平。 

(2)以重點水源工程建設為抓手,加快推進水資源保障體系建設。實施市、縣飲用水源地建設,供水干、支線河道整治及水庫建設。按照“水量保證、水質達標、管理規范、運作可靠、監控到位、應急保障”的要求,加強重要引水河道保護,推進飲用水源達標建設,建設備用水源地,提高集中式飲用水源地安全保障水平。 

(3)以水生態試點縣、市建設為契機,加快水生態保護體系建設。實施市本級生態文明試點市以及水生態文明試點縣(市),推進水生態示范工程實施。推進城市和農村水環境綜合整治,實施河道水生態修復與治理,增強水資源和水環境承載能力,改善城鄉水環境。 

(4)以加強農田水利建設為重點,加快農村水利工程體系建設。重點圍繞服務現代高效農業、保障糧食生產安全和新農村建設目標,繼續推進大中型灌區改造、小型農田水利建設重點縣、規模化節水工程、中小河流建設重點縣等工程,不斷強化現代農村水利工程體系和基層水利服務體系建設,提升服務“三農”水平。 

(5)以深化水利改革發展為突破,加快水管理服務體系建設。貫徹水利部《深化水利改革指導意見》和《廣東省水利廳關于深化水利改革的實施方案》精神,重點就水行政管理職能轉變、水資源管理體制改革、水生態文明制度建設、完善河湖管理與保護制度、深化水利工程管理改革、加快水利建設管理改革、創新農村水利發展機制、加強水利法治建設和科技創新、完善水利投入穩定增長機制推進水權制度建設等11個方面改革創新,全面提升適應經濟社會現代化的水利管理服務水平。 

(6)以提升水行政治理能力為目標,加快水利發展支撐體系建設。充分考慮水利公益性、基礎性、戰略性特點,堅持依法治水,完善水政策法規體系;完善水利投入保障機制;強化水利人才隊伍建設;推進水利科技創新與服務、水利信息化與水文化建設。 

 

 

 

5水利工程建設主要任務

5.1防災減災保障體系建設

“十三五”期間,防洪減災工作重點繼續進行治理大江大河以及中小河流,加強“山邊、水邊、海邊”地區的防御,提高城鄉和農田防澇能力。積極探索人與水的和諧,把防洪減災工作從控制洪水措施轉向洪水管理,認真貫徹落實《水法》和《防洪法》,在努力防御洪水對人類危害的同時,規范人類的活動,給洪水留有出路,向建設人與自然和諧的綜合防洪減災體系這一目標奮進。 

1.大江大河治理  

(1)繼續做好陽江市漠陽江中下游綜合整治工程、陽江市城市防洪工程(二期)中心洲及埠場聯圍達標加固工程續建工作,對沿河兩岸的堤防進行加固(包括穿堤水閘、涵竇、橋梁等),形成堤路結合,美化環境。 

(2)擬建陽江市漠陽江出海口綜合整治工程,對沿河堤岸修復、清淤、清障等,工程估算總投資7.9億元。 

2.中小河流工程  

繼續做好我市中小河流治理,主要進行堤岸防護和河道疏浚等,計劃治理中小河流14條,其中: 

(1)擬對陽春市圭崗河、三甲河等11條河流進行綜合整治,對沿河兩岸的堤圍護岸進行加固、疏浚河道,工程估算總投資2.59億元。 

(2)擬對陽西縣織篢河星光段、舊倉段堤段及陽西縣新湖水庫排洪河進行綜合整治,對沿河兩岸的堤防護岸加固、清淤清障等,工程估算總投資0.85億元。 

3.山洪災害防治 

根據國務院頒布的《全國中小河流治理和病險水庫除險加固、山洪地質災害防御和綜合治理總體規劃》,加快中小河流治理薄弱環節建設,全面開展山洪地質災害調查評價和搬遷避讓。按照“以防為主,防治結合,以非工程措施為主,非工程措施與工程措施結合”的原則,進一步加強我市山洪災害防治工程措施建設。認真梳理我市存在山洪災害安全隱患的地方,進行山洪溝治理、泥石流治理和滑坡治理等,同時也進一步完善我市非工程措施建設,查漏補缺,加強水文氣象測報,強化通信聯絡,確保汛情、汛令及時準確傳遞。提高水情災情的預測、預報和預警能力。要按照多層次、全方位布設雨情、水情監測系統,加密中小河流與山洪易發區監測站點,對雨情進行實時全面監測。我市山洪災害防治主要任務為: 

(1)加強陽春市平中河、那烏河、八甲河等10條河流的山洪災害防治,對小流域進行綜合治理,治理長度75km,保護耕地8.76萬畝,保護人口7.22萬人,工程估算總投資2.32億元。 

(2)加強陽西縣東水河的山洪災害防治,對河道進行綜合治理,治理長度29km,保護耕地2.1萬畝,保護人口1.61萬人,工程估算總投資0.46億元。 

4.城鄉防洪工程建設 

(1)病險水庫除險加固 

 陽江市大中型水庫共計20宗,小型水庫共計232宗,從上世紀90年代以來,通過實施病險水庫除險加固工程、城鄉水利防災減災工程、廣東省人大小型水庫除險加固議案等工程,2014年底大中型水庫基本得到除險加固。本次規劃列入水庫除險加固工程共計78宗,工程估算總投資4.55億元,其中中型以上水庫7宗,分別是市屬大河水庫除險加固工程(大Ⅰ型,估算總投資9000萬元)、市屬石河水庫除險加固工程(估算總投資2800萬元)、陽春市北河水庫水庫除險加固工程(估算總投資4500萬元)、陽春市長沙水庫除險加固工程(估算總投資980萬元)、陽西縣新湖水庫除險加固工程(估算總投資6000萬元)、陽東區沙灣水庫除險加固工程(估算總投資1000萬元)和陽東區江河水庫除險加固工程(估算總投資7500萬元);小型水庫65宗,分別是市屬白木河水庫除險加固工程(估算總投資500萬元)、江城區4宗小型水庫除險加固工程(估算總投資1400萬元)、陽春市49宗小型水庫除險加固工程(估算總投資8900萬元)、陽西縣5宗小型水庫除險加固工程(估算總投資1330萬元)和陽東區6宗小型水庫除險加固工程(估算總投資1549萬元);續建陽東區6宗小型水庫除險加固工程(估算總投資1620萬元)。 

(2)重點海堤除險加固 

我市海堤工程主要分布在轄區內的江城區、陽江高新區、海陵試驗區、陽東區和陽西縣境內,海堤建設還需加大力度,繼續做好已開工的陽西縣(7宗)、陽東區(1宗)萬畝以上海堤達標加固工程建設。 

(1)本次規劃達標加固萬畝以上海堤共4宗,工程投資2.31億元。主要為: 

①對陽西縣的渡頭仔聯圍按30年一遇標準進行達標加固,加固堤圍總長1.2km,保護人口1.5萬人,耕地面積1.8萬畝,工程總投資710萬元。 

②對江城區的四朗、埠場等2宗聯圍進行達標加固,加固堤圍總長24.79km,工程總投資1.24億元。 

③對陽江高新區兩東海堤進行達標加固,加固堤長10.5公里,保護人口1.1萬人,耕地面積1.025萬畝,工程總投資1億元。 

(2)本次規劃達標加固萬畝以下海堤11宗,工程總投資為1.57億元。其中: 

①對陽西縣的南山海、河北石門圍、福湖等3宗聯圍進行達標加固,保護人口12.14萬人,耕地面積2.69萬畝,工程總投資0.35億元。 

②對陽東區的赤坎圍、新清壽聯圍、東村圍、四鄉圍等4宗聯圍進行達標加固,保護耕地面積0.8萬畝,工程總投資0.83億元。 

③對海陵試驗區的硬路、麻禮、北汀、北洋等4宗聯圍進行達標加固,保護人口1.278萬人,耕地面積0.608萬畝,工程總投資0.39億元。 

(3)重點江堤病險加固 

①對陽春市春灣鎮城區、合水鎮城區、漠陽江春城城北至魚王石段等8宗江堤進行除險加固,加固各堤圍的堤壩,工程總投資3.25億元。 

②對陽東區東鶯圍、林利聯圍、那霍大塘、四朗圍、那味圍、花村圍等6宗江堤進行除險加固,加固各堤圍的堤壩及水閘,加固堤圍總長27.1km,捍衛耕地面積1.55萬畝,工程總投資0.764億元。 

5.城鄉排澇治澇工程建設 

(1)澇區治理工程 

①擬建陽江市四圍澇區整治工程,本工程的任務為排澇,通過新建城南電排站,使四圍澇區排澇能力達到排澇標準為10年一遇24小時暴雨所產生的徑流量1天排干,設計排澇流量為70m3/s,共裝機5臺,總裝機規模為4500kw,保護耕地面積1.14 萬畝,人口約3.5萬人,工程總投資10198萬元。 

②擬建陽江市漠西排澇河綜合治理工程,對渠堤護砌、河道清淤、導洪入渠、交通橋等新建和改建及修復綜合治理,治理排渠總長31Km,捍衛耕地面積3.55萬畝,保護人口20萬人,“十三五”期間工程計劃投資5760萬元。 

③對江城區的清沖河、白鶴朗垌等2宗澇區工程進行治理,疏通河道建防護堤,治理受澇農田,建泵站等,工程總投資6240萬元。 

④對陽春市春城澇區、石下澇區、崗南圍澇區等8宗澇區進行改擴建排澇設施,捍衛耕地面積29.47萬畝,“十三五”期間工程計劃投資2.29億元。 

⑤對海陵島的中部、東部等2宗澇區工程進行治理,建設排澇設施,治澇面積2.3萬畝,工程總投資3360萬元。 

⑥對陽江高新區的平岡聯圍、漠西聯圍等2宗澇區工程進行治理,建設排澇設施,治澇面積2.5萬畝,工程總投資8584萬元。 

⑦對陽東區的三合河、臺平聯圍、城區等6宗澇區工程進行治理,建設排澇設施,工程總投資4.24億元。 

⑧對陽西縣的白土聯圍、城區等4宗澇區工程進行治理,建設排澇設施,工程總投資15149萬元。 

(2)中小型水閘除險加固 

陽江市的中小型水閘多數都是建于上世紀五十至七十年代,經過多年運行,大都存在諸多問題,如啟閉設備老化、砼結構碳化或破損出現裂縫露筋、部分水閘閘底板裂縫、掏空、消能設施沖毀等,影響其安全運行及效益發揮,絕大多數需要重建或加固。目前已有2宗大型水閘動工建設,分別是漠陽江雙捷引水工程攔河閘重建工程(總投資3.03億元)和陽東區紅江攔河閘重建工程(總投資1.16億元),“十三五”期間續建投資分別是2.58億元和0.82億元。列入本次規劃重建或加固的中型水閘病險水閘有22宗,工程總投資5.40億元。列入本次規劃重建或加固的小型水閘43宗,工程估算總投資1.73億元。 

6.防洪非工程措施 

(1)加快水利信息系統工程的建設 

水利信息系統是一項采用現代化信息采集設備、通信工具、計算機網絡和決策支持手段,及時掌握采取有效措施,以減少水旱災害損失和水土流失,達到科學調水用水,水資源保護為目的的系統工程。 

(2)加強水文氣象測報,強化通信聯絡,確保汛情、汛令及時準確傳遞水文氣象的預報和測報是三防的耳目。因此,三防部門要和水文氣象部門建立報汛聯絡網,及時反饋,為領導決策提供依據和保障。 

(3)加強法制教育,依法治水,依法防洪 

必須加強《水法》《防洪法》和《水土保持法》等法律法規的宣傳和執法力度。依法防洪,加強防洪設施管理,明確劃定水域界限,嚴格禁止侵占,以利防洪、防汛。 

(4)加強對全市防洪數字化的建設 

“數字化防洪體系”的建設目標是以高科技技術為支撐、借鑒國內外先進管理經驗和技術,建立具有實時性、實用性、先進性、可靠性、開發性的現代化工程管理體系。通過實時的數據采集、傳輸、信息存儲和在線分析、處理等功能,實現對防洪工程運行狀態的安全評估和預報。快速查詢有關工程情況的基礎信息,實時掌握防洪工程運行情況,為快速、準確、科學制定防洪工程的維護策略提供決策支持。同時也為防汛搶險、防洪規劃、工程設計、工程施工及科學研究等提供全面、及時、準確的信息服務和技術支持。 

(5)加強工程管理和水庫科學調度 

要通過改革,進一步把工程效益、工程維修和工程安全落到實處。同時,汛期要加強水庫科學調度,合理錯峰削洪,避免或減輕災害。 

(6)進一步制定和完善防洪搶險預案 

要針對防洪工程現狀、保護對象的重要程度等,對可能出現的不同類型洪水,制定不同類型的防洪搶險預案。主要內容包括:防洪標準、指揮機構、物資調度、人員轉移、搶險隊伍、防洪調度。 

7.其他防洪減災工程 

(1)對市屬五福、三蠱水2宗水陂工程,對壩體、輸水涵閘等進行加固,工程估算總投資340萬元。 

(2)對陽東區地朗蛇仔鳩、旋州捻子山、崗表河、潮觀屋背朗河、蛇列高排渠、斗門涌等高排渠和海陵試驗區五維溝、山白排洪渠及江城區埠場排澇渠等9宗排渠工程進行整治,工程估算總投資1698萬元。 

(3)對陽江市、陽春市、陽東區、陽西縣等地區的河湖及水利工程進行劃界確權,工程估算總投資15.41億元。 

5.2水生態環境保護體系建設

陽江市水生態保護體系建設,按照清水樂民的戰略安排,堅持“在保護中促進開發、在開發中落實保護”的原則,以落實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為核心,加強水源地與地下水保護,強化水功能區監督管理,強化水土保持生態建設,促進水生態環境持續改善,營造親水樂水的優美環境。在加快水生態文明制度建設方面,逐步從以水資源開發利用為主轉向水資源、水生態、水環境保護為主。逐步健全水資源管理制度,完善水資源監管體制。推進水資源有償使用和生態補償。完善生態文明建設考核評價體系,實行最嚴格的水源保護、損害賠償、責任追究制度。推進公眾廣泛參與的水環保制度建設,及時公布水環境信息,健全舉報制度,加強社會監督。做到合理布局、因地制宜、以水定需,量水而行,突出重點,加大重點領域、重點地區和薄弱環節的建設力度,充分發揮生態系統的自我修復能力,推動我市經濟社會發展與水資源和水環境承載力相協調,實現水資源可持續利用,促進人水和諧。 

1.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建設 

建立水資源開發利用控制紅線,實行用水總量控制;建立用水效率控制紅線,遏制用水浪費;建立水功能區限制納污紅線,控制入河排污總量;嚴格落實水資源管理考核責任制,促進水資源可持續利用和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全面推進節水型社會建設,保障生活、生產和生態用水安全,為陽江市經濟社會長期平穩較快發展提供水資源支撐。 

建立覆蓋陽江市的“三條紅線”控制指標體系和考核制度。確立水資源開發利用控制紅線, 

到2020年,全市基本建立較為完善的水資源管理制度和監督管理體系,水資源合理配置格局基本形成,水環境質量和重點地區水生態狀況明顯改善,節水型社會基本建成,水資源得到優化配置,用水效率和效益不斷提高,經濟社會發展用水保障能力顯著增強。 

2.節水型社會建設 

在“十二五”節水型社會建設基礎上,按照國家節水型社會建設有關政策,以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為目標,以增強水資源高效利用為核心,我市編制了《陽江市節水減排“十三五”規劃》(2013年),按照規劃我市計劃建設一批高效節水灌溉工程、渠系工程配套改造、農村河塘與排水溝整治工程及水源工程等四類工程,同時建立完善灌溉用水節水制度、水利工程管理制度。提高我市農田灌溉用水效率,實現節水、減排、防污、增產、增效,以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保障農業基礎產業和社會經濟的發展。 

(1)擬建陽江市市屬節水減排工程,對灌區渠道三面光襯砌、建筑物新建和改造,節水灌溉7.5萬畝,工程總投資1.07億元。 

(2)擬建陽東區節水減排工程,對灌區渠道三面光襯砌、建筑物新建和改造,節水灌溉7萬畝,工程總投資0.85億元。 

(3)擬建江城區節水減排工程,主要建設內容:塘壩4處、水陂10處、新建灌溉泵站32處、整治灌溉渠長228公里、配套建筑物124座、農村河道、渠道清淤長150公里。改善灌溉面積4.9萬畝,其中改善排澇面積2.11萬畝,工程總投資6922萬元。 

(4)擬建陽西縣節水減排工程,主要建設內容:塘壩27處、水陂118處、新建灌溉泵站17處、整治灌溉渠長485公里、配套建筑物131座、農村河道、渠道清淤長95.4公里、新建機耕道4.28公里。改善灌溉面積32.56萬畝,其中改善排澇面積4.77萬畝,工程總投資1.61億元。 

(5)擬建陽春市節水減排工程,對灌區渠道三面光襯砌、建筑物新建和改造,節水灌溉9.42萬畝,工程總投資1.32億元。 

3.江河湖泊庫水生態修復 

(1)擬建陽江市連環水庫等市管水庫生態修復,工程主要處理水質問題,工程估算總投資2000萬元。 

(2)擬建陽春市25宗中小型水庫生態修復工程,工程主要處理水質問題,工程估算總投資3000萬元。 

(3)對陽東區大溝鎮壽長河、那龍河等河口門濕地進行生態修復,主要完成區域的植草和紅樹林種植,修復總面積為40hm2,工程估算總投資800萬元。 

(4)擬建陽西縣河湖水生態整治工程,工程主要處理水生態整治,工程估算總投資3000萬元。 

(5)擬建江城區河湖水生態整治工程,工程主要處理水生態整治,工程估算總投資1000萬元。 

4.飲用水源地工程 

(1)擬建陽江市大河水庫飲用水源地保護工程,工程主要完成水生態環境整治等,工程總投資1000萬元。 

(2)擬建陽春市16宗飲用水源地保護工程,工程總投資3200萬元。 

(3)擬建陽西縣長角水庫、馬潭河等2宗水資源治理工程,工程主要完成水生態環境整治,工程總投資3800萬元。 

(4)擬建陽東區那龍河、大溝馬崗水庫、新洲夏水等3宗水源地保護工程,工程主要完成水生態環境整治,工程總投資760萬元。 

(5)擬建海陵試驗區草王山水庫備用水源污染防治與清淤整治工程,工程總投資1191萬元。 

(6)續建陽西縣茅垌水庫環境綜合治理工程,工程主要完成建生活污水收集管4200米,沉沙井84個,工程估算總投資300萬元。 

5.水土保持 

加強水土保持生態建設。按照“工程措施與非工程措施相結合”的原則,因地制宜地開展水土保持工作。 

工程措施主要擬建下列項目: 

(1)對陽江市屬仙家洞水庫主壩右側防浪護坡水土流失加固工程,工程估算總投資325萬元。 

(2)對陽春市16宗工程進行區域水土流失治理,工程估算總投資1600萬元。 

(3)對陽東區那龍河、那龍鎮水廠、東平平堤水庫庫區、東湖水庫、江河水庫、上水水庫、沙灣水庫、馬崗水庫、夏水水庫等9宗工程進行水土保持治理,工程主要建設擋土墻和生物工程,治理總面積765 hm2,工程估算總投資4480萬元。 

非工程措施主要采用以下兩項: 

(1)成立和完善水土保持執法監督機構和生態環境預防監測體系;促進監督工作的法制化、正規化、規范化建設,嚴格把好開發性建設項目的水土保持方案審批關,嚴格控制人為因素造成的水土流失。 

(2)嚴格執行《森林法》《水土保持法》,充分利用生態自我修復能力進行封山育林,營造秀美山川,使森林覆蓋率在原有基礎上繼續增加。 

6.小流域綜合治理 

按照《廣東省陽江市小流域綜合治理規劃報告書》(2009年12月)要求,重點推進下列項目動工建設: 

(1)對江城區坪郊河進行綜合治理,主要完成疏通河道建防護堤等,治理總面積為8.9km2,工程估算總投資787萬元。 

(2)對江城區列尾河、隨垌河2宗工程進行綜合治理,主要完成疏通河道建防護堤等,治理總面積為23.6km2,工程估算總投資3300萬元。 

(3)對陽江高新區麻蒙河、崗腰河2宗工程進行綜合治理,主要完成疏通河道建防護堤等,治理總面積為51.9km2,工程估算總投資1529萬元。 

(4)對陽春市大陳河、湖垌河、福祿河、長峰河、喬連河、云簾河等6宗流域進行綜合治理,主要完成堤圍護岸、河道疏浚,工程估算總投資6000萬元。 

(5)對陽西縣織篢河、三甲河、上洋河及其他小流域進行綜合治理,主要完成防洪、治澇、灌溉工程、水土流失治理及環境保護等,捍衛總人口37.03萬人,工程總投資76787萬元。 

(6)對陽東區金村河、海塱河進行綜合治理,河道進行清淤疏浚和堤防加固等,工程總投資4770萬元。 

7.水資源保障工程 

對陽西縣的新湖、茅垌2宗水庫水資源治理,主要完成收集生活污水,水生態環境整治,工程估算總投資6700萬元。 

5.3水資源保障體系建設

1.引調水工程 

(1)擬建陽江市大河水庫引水工程,主要內容為:建水廠、引水隧洞、引水管,解決陽江市江城區、陽東區、陽江濱海新區及陽春市區供水問題,工程估算總投資14.8273億元。 

2.農村飲水工程 

(1)續建江城區村村通自來水工程,工程總投資10245萬元。“十二五”期間完成投資5000萬元,“十三五”期間投入5245萬元。 

(2)續建陽西縣村村通自來水工程,工程總投資45000萬元。“十二五”期間完成投資5000萬元,“十三五”期間投入40000萬元。 

(3)擬對江城區農村供水提質增效工程建設,升級改造,片區集中式供水和管理,解決江城15萬農村人口的飲水安全問題,工程估算總投資6000萬元。 

(4)擬對陽東區村村通自來水工程建設,主要內容為:管網鋪設等,新建供水總規模26250噸/日,解決陽東區飲水安全16.7825萬人,工程估算總投資12000萬元。 

(5)擬對陽春市村村通自來水工程建設,解決陽春26.9萬農村人口的飲水問題,工程估算總投資45000萬元。 

3.應急備用水源工程 

    擬建陽春市區供水應急備用水源工程,為陽春市區提供應急臨時供水,供水規模為3萬噸/日,工程估算總投資15000萬元。 

5.4農村水利工程

按照保障糧食安全和加快建設現代農業的要求,加快推進中型和山區灌區續建配套和灌溉排水泵站更新改造,抓好小型農田水利重點縣和農田水利設施產權制度改革和創新運行管護機制試點縣建設,做好我市農田水利干毛渠銜接“最后一公里”工程,加強灌區末級渠系節水改造和田間工程配套。通過灌區改造,使灌溉保證率達到90%,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從現在的0.497提高到0.51。建成一批農田水利工程,基本完成小灌區、小水陂、小泵站、小水電站等小型水利設施薄弱環節建設,形成較為完善的灌排體系。開展以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工程、“五小”水利工程、農村中型及重點小型機電排灌工程為重點的農田水利萬宗工程建設,全面提高農業用水效率,持續改善農業水利基礎條件使成片農田得到有效排灌,顯著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加強農村水電與電氣化建設,推進水庫移民安居工程建設。 

1.中型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 

(1)續建陽春市山區小型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工程,工程總投資5.30億元。“十二五”期間完成投資9417萬元,“十三五”期間繼續建設投資4.36億元。 

(2)擬對陽江市屬雙捷灌區、石河水庫灌區、連環水庫灌區、漠地垌水庫灌區進行灌區改造建設,主要內容為:改造渠道,加固、重建、新建、改建等各類渠系建筑物,配套灌區管理設施等建設,改善農田灌溉總面積20.25萬畝,計劃投資2.80億元。 

(3)擬對陽江高新區銀田灌區進行灌區改造工程建設,新增灌溉面積0.9萬畝,改善灌溉面積0.3萬畝,工程總投資1498萬元。 

(4)擬對海陵試驗區草王山水庫灌區進行灌區改造工程建設,主要內容為:衫砌渠道三面光8.769公里及重建、新建、維修加固89座渠系建筑物,新增灌溉面積2000畝,改善灌溉面積1萬畝,工程總投資1327萬元。 

(5)擬對江城區草朗水庫灌區、埠場灌區、進行灌區改造建設,主要內容為:渠道治理,新建渠首一座等,改善農田灌溉總面積2.47萬畝,工程總投資3520萬元。 

(6)擬對陽春市北河灌區、響水陂灌區、合水水庫灌區、崗美水庫灌區進行灌區改造工程,主要內容為:改造渠道,渠系建筑物改造等,改善14.25萬畝農田的灌溉條件,工程總投資2.74億元。 

(7)擬對陽西縣陂底水庫灌區、長角水庫灌區、茅垌水庫灌區、新湖水庫灌區進行灌區改造工程,主要內容為:對現有灌溉水源工程和引提水工程進行維修加固、安全達標和配套;要對主要干支渠進行整治、襯砌硬化,進行三面光建設等,改善灌溉面積8.75萬畝,工程總投資1.85億元。 

(8)擬對陽東區江河水庫灌區、夏水水庫灌區、上水水庫灌區進行灌區改造工程,主要內容為:改造渠道,渠系建筑物改造等,恢復灌溉面積7.68萬畝,工程總投資9465萬元。 

2.小農水重點縣 

(1)續建江城區小型農田重點縣工程,工程總投資6010萬元。“十二五”期間完成投資2000萬元,“十三五”期間續建投資4010萬元。 

(2)續建陽東縣農田水利設施產權制度改革和創新運行管護機制試點縣,工程總投資1207萬元。“十二五”期間完成投資893萬元,“十三五”期間投資607萬元。 

(3)擬建陽東區小型農田水利重點縣工程,改造渠道及渠系建筑物,工程估算總投資7500萬元。 

(4)擬建陽西縣小型農田水利重點縣灌區建設項目,改造渠道及渠系建筑物,工程估算總投資9800萬元。 

(5)擬建陽春市小型農田水利重點縣項目,改造渠道及渠系建筑物,工程估算總投資6700萬元。 

3.機電排灌工程 

(1)擬建江城區52宗電排、電灌站,主要內容為:泵房及其建筑物等建設,總裝機容量14382.5KW,工程估算總投資5512萬元。 

(2)擬建陽東區10宗電排、電灌站,主要內容為:重建泵站、進行技改,工程估算總投資1182萬元。 

(3)擬建陽春市黎湖排澇站、陽春市1000KW以下機電排灌站44宗,主要內容為:重建泵站、進行技改,總裝機容量8040KW,工程估算總投資15188萬元。 

(4)擬建陽西縣15宗電排、灌站,主要內容為:重建泵站、進行技改,總裝機容量4600KW,工程估算總投資6800萬元。 

4.小水電及農村電氣化工程 

(1)新建小水電站 

①市直屬單位擬建2宗水電站,裝機容量1000kw,年發電量約380萬kwh,工程估算總投資1080萬元。 

②陽春市擬建2宗水電站,裝機容量3480kw,年發電量約1610萬 kwh,工程估算總投資4200萬元。 

③陽東區擬建7宗水電站,裝機容量2870kw,年發電量約863萬 kwh,工程估算總投資3031萬元。 

(2)小水電擴容技改 

①續建陽西縣小水電項目,工程總投資102萬元。“十二五”期間完成投資53萬元,“十三五”期間投資49萬元。 

②市直屬單位擴容技改7宗水電站,新增裝機容量400kw,新增年發電量約4512萬kwh,工程估算總投資11179萬元。 

③陽春市電氣化技改26宗水電站,擴容技改14宗水電站,新增裝機容量500kw,新增年發電量約3509萬kwh,工程估算總投資14838萬元。 

④陽西縣擴容技改10宗水電站,新增裝機容量2645kw,新增年發電量約1469萬kwh,工程估算總投資3773萬元。 

⑤陽東區擴容技改5宗水電站,新增裝機容量160kw,新增年發電量約334萬kwh,工程總投資798萬元。 

5.水庫移民安居工程 

(1)擬建陽春市小型水庫移民安居工程,該工程規模收益人數10227人,工程估算總投資3068萬元 

(2)擬建陽東區水庫移民村環境整治等建設項目,建設移民村飲水、周邊環境整治等基礎設施,工程估算總投資1880萬元。 

(3)擬建江城區移民環境整治建設項目,對移民村新建住房、修房等,工程估算總投資1454萬元。 

6.水庫移民基礎設施 

(1)擬建陽東區水庫移民區公共設施建設項目,主要內容為:建設75公里道路和環境整治等項目,工程估算總投資3070萬元。 

(2)擬建陽東區水庫庫區移民橋梁等建設項目,主要內容為:修建道路、橋梁等基礎設施,工程估算總投資1350萬元。 

(3)擬對陽春市移民村進行基礎設施建設,主要內容為:飲水安全、道路硬底化、農田水利等基礎設施建設,改善移民生活生產條件,工程估算總投資7100萬元。 

(4)擬對陽西縣移民村進行基礎設施建設,主要內容為:飲水安全、道路硬底化、農田水利等基礎設施建設,改善移民生活生產條件,工程估算總投資3200萬元。 

(5)擬對江城區移民村基礎設施建設,主要內容為:修建道路、橋梁等基礎設施,工程估算總投資1475萬元。 

7.移民村生產開發項目 

(1)擬對陽春市移民村進行生產開發項目建設,包括養殖、種植,提高移民生活水平,工程估算總投資1600萬元。 

(2)擬對江城區移民村生產開發項目建設,開發養殖項目,提高移民生活水平,工程估算總投資50萬元。 

5.5水利行業能力建設

1.水行政執法能力建設 

(1)陽江市級水行政執法能力建設,主要是購買辦公用品及執法設備等,總費用約790萬元。 

(2)陽春市水行政執法能力建設,主要是進行專業技能培訓及購買設備等,總費用約500萬元。 

2.水利科技創新與應用 

(1)陽江市級水利科技創新與應用建設,主要是新技術推廣與應用等,總費用約1500萬元。 

3.人才隊伍建設 

(1)陽江市級水利人才隊伍建設,主要是業務培訓等,總費用約500萬元。 

(2)陽東區水利人才隊伍建設,主要是水行政法律法規、水利工程業務培訓等,總費用約400萬元。 

(3)江城區水利人才隊伍建設,主要是水行政法律法規、水利工程業務培訓等,總費用約200萬元。 

4.基層水利服務體系建設 

    陽江市級執法碼頭建設,主要是新建執法碼頭,用于執法船只停泊、養護等,工程總投資約500萬元。 

5.水利信息化建設 

(1)陽江市三防預警決策支持系統后續建設,主要內容為:三防預警決策支持系統后續部分建設,工程總投資300萬元。 

(2)陽江市山洪災害監測預警系統建設,主要內容為:新建山洪災害監測預警系統,工程總投資560萬元。 

(3)陽江市城市防洪應急預警決策支持系統建設,主要內容為:新建城市防洪應急預警決策支持系統,工程總投資530萬元。 

(4)陽江市水利信息化建設(綜合業務辦公系統),主要內容為:升級市級水務綜合辦公系統,促進縣級水務局辦公系統建設,工程總投資500萬元。 

(5)陽江市信息發布系統建設,主要內容為:建設大屏信息公示系統,實行政務公開,網上辦事咨詢等,工程總投資80萬元。 

(6)陽江市智慧水利建設,主要內容為:按省市有關要求,通過數據自動采集和深度分析,進行可控制功能的智能化系統,工程總投資1000萬元。 

(7)陽春市水利信息化建設,主要內容包括水資源管理系統、防汛抗旱指揮管理系統,工程總投資1000萬元。 

6.水利基礎性工作 

“十三五”期間,陽春市進一步加強16個鄉鎮河道地形和水文同步測驗工作,完善水文監測站,規劃增設水利配套設備,總投資1600萬元。 

 

 

 

 

 

 

 

 

 

6水利改革與管理主要任務

6.1深化水利改革

深化水利改革,按照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委、省政府關于加快水利改革發展的統一部署,根據水利部《關于深化水利改革的指導意見》中水利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攻堅的戰略部署及安排,全面深化水利改革,全面推進依法治水管水。重點圍繞我市水利法制建設、完善水生態文明建設體制、創新發展水利投融資體制等方面切實推進我市“十三五”深化水利改革任務。 

我市《關于深化水利改革的實施方案》明確了11個方面的改革任務: 

一是加快水行政管理職能轉變。通過創新水行政管理方式、合理劃分水利事權,切實轉變政府職能,創新水行政管理方式,建立事權清晰、權責一致、規范高效、監管到位的水行政管理體制,激發市場、社會的活力和創造力,不斷提高水行政管理效率和質量。 

二是強化水資源管理體制改革。推進涉水事務一體化管理,全面落實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建立水資源管理“三條紅線”體系,嚴格水資源監測考核,建立權屬清晰、分工明確、運轉協調的水資源管理體制,以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支撐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三是創新水生態文明制度建設。按照水生態文明的總體要求,積極探索符合我市特色的水生態文明建設模式,把水生態文明理念融入到水資源開發、利用、配置、節約、保護的各方面和水利(水務)規劃、建設、管理的各環節,加大水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努力實現人水和諧。 

四是完善河湖管理與保護制度。通過強化河湖規劃管理、健全河湖管理體制、加強河湖水域管理等,加快完善河湖管理體系,健全工作機制,改進管理方式,規范涉水活動,促進河湖健康,不斷提高科學管水能力。 

五是深化水利工程管理改革。加快理順水利工程管理體制,確保工程安全運行和效益充分發揮,著力扭轉水利“重建輕管”局面,健全工程良性運行機制,重點是加快推進工程管理現代化建設,落實工程管理經費,繼續深化小型水利工程管理體制改革。 

六是加快水利建設管理改革。通過創新水利工程建設管理模式、強化水利工程質量安全監管、加快水利行業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等,積極推進設計、管理、施工、招投標等環節市場化改革,努力建設規范有序、管理嚴格的水利建設市場秩序。 

七是創新農村水利發展機制。適應農村經濟社會發展和農業現代化建設,創新農村水利體制機制,切實提高基層水利服務能力,加快推動農村水利發展,為糧食安全、農民增收和農村發展提供保障。 

八是健全防汛防旱應急保障機制。按照指揮決策科學化、應急處置規范化、防汛搶險專業化的要求,深化防汛防旱管理體制改革,改進防汛防旱調度管理方式、完善防汛防旱決策指揮體系、提高防汛防旱應急保障水平,全面提升水旱災害綜合防御能力。 

九是加強水利法治建設和科技創新。堅持依法治水,健全水法規體系建設,深入推進水利綜合執法,保障良好的水事秩序;堅持科學治水,加大科技創新力度,驅動水利改革發展,著力提升水利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能力。 

十是完善水利投入穩定增長機制。堅持政府主導與社會投入相結合,積極推進市場化、多元化的水利投入機制改革,通過加大水利公共財政投入、創新投融資機制、廣泛吸引社會資本投資水利建設等舉措,加快建立穩定增長的水利投入機制。 

十一是構建水權制度和水價機制。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調節中決定性作用,適應經濟社會發展對水的需求,統籌兼顧水資源開發利用和節約保護的關系,積極推進水權制度建設、水價改革,充分發揮水資源的綜合功能,實現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 

6.2強化水利管理

目前,我市民生水利工程建設呈現項目點多、面廣、量大,中小型項目偏多,水利工程建設管理和運行管理方面還不完善,現有的水利設施管理不是十分到位。根據《廣東省水利廳關于進一步加強水利工程建設管理的通知》《關于深化小型水利工程管理體制改革的實施方案》等相關文件,結合《廣東省水利建設與管理機制研究》的研究成果,“十三五”我市水利著力扭轉重建輕管,強化水利管理。重點圍繞強化水利工程建設管理、水利工程運行管理、河湖管理、水權交易制度建設、洪澇災害保險制度建設等方面提出“十三五”水利管理主要任務。 

1.水利工程建設管理   

根據我市當前水利建設管理現狀,結合《廣東省水利廳關于進一步加強水利工程建設管理的通知》要求,認真落實責、權、利相統一的項目法人責任制,將項目法人作為市場主體,納入信息公開和誠信體系建設管理體系。規范水利工程招標投標監督管理,嚴格按規定招標,規范評標工作,健全招標投標監督機制和舉報投訴處理機制,強化水利工程建設主體的從業資格管理。及時總結經驗,創新水利建設管理模式,加大力度推行集中建設管理模式,以區為單位成立水利工程建設管理中心,集中履行建設期項目法人職責;中小型水利工程建設項目多、任務重的地方,有條件的工程,鼓勵推行設計施工總承包模式。不斷深化項目實施管理方式改革,鼓勵成立農民用水協會,探索小型農田水利工程“民事民決”的建設模式,項目由“項目法人”自下而上申報,逐級進行審批。建立項目建設管理公開公示制度,在工程建設項目范圍樹立項目公示牌,對工程的概況和資金管理使用情況及監督電話等進行公布,廣泛接受社會的監督。 

2.水利工程運行管理 

我市水利工程運行管理大部分工程完工驗收后,交由當地鎮政府水管會負責管理。由于水利工程設施眾多,管理人員不足,管理力量相對薄弱,運行管護經費存在缺口等方面原因,現有管理體制造成部分水利工程存在“有人建,無人管”的難題。“十三五”期間,我市通過農田水利設施產權制度改革和創新運行管護機制試點縣的建設,初步在合山鎮組建農民用水合作社,完成項目區試點任務后,總結試點經驗,在全市范圍推廣實施組建農民用水合作社。構建成小型農田水利工程由當地村委會管理,鎮水管會協助管理;大中型水庫由區水務局管理;小型水庫由鎮水管會管理。 

推進水利工程管養分離,深化產權制度改革,明晰和移交工程產權。2015年我省組織各市縣(區)進行水利建設用地確權,以此作為契機,我市計劃對所有農田水利工程設施進行產權確認和管理方式確認的改革,按照“誰投資、誰所有”的原則,實行全面所有、集體所有、個人所有等多種所有制形式,落實好農田水利設施產權,規定產權年限一般不超過30年,對符合確權的工程經產權認定后,頒發產權證書。 

提高水利工程運行管理水平,建立健全工程管護長效機制。明確責任主體,落實工程縣(市、區)、鎮、村三級管理。市級負責管理:日供千噸以上的農村供水工程,大中型和重點小型水庫,跨鎮的江海堤圍,中型灌區,跨鎮的小型灌區,大中型機電排灌工程和重點小型幾點排灌工程。鎮級負責管理:集中連片的農村供水工程,一般小型水庫,跨村的小型灌區,原由鎮管理的機電排灌工程和重點小型機電排灌工程,堤圍工程。村級管理:分散式農村供水工程,村域內的農田水利設施,包括小山塘、小灌區、小泵站、小堤圍、小水閘、田間渠系等。 

建立水利工程管理養護長效機制,探索財政資金購買公共服務的做法,在確保工程安全、公益屬性和生態保護的前提下,鼓勵企業、社會組織、個人競爭參與公益性水利工程管護。多渠道籌集工程管護經費,一是市財政設立小型水利工程管理和維修養護專項經費,納入財政預算并逐步增加資金規模;二是在下達的農田項目和涉水項目工程經費中提取1%,用于小型水利工程管護;三是從土地出讓金和水利基金中提取部分管護經費;四是利用水土資源和吸收社會資金,用于小型水利工程養護。出臺《陽江市農田水利設施管護資金管理辦法》。 

3.河湖管理(全面推行河長制) 

健全河湖管理制度,規范涉河建設項目審批;完善河道采砂、岸線管理、灘涂利用與管理等規劃,完善河道規劃治導線管理制度;有條件的地方,爭取建立河道管理動態監控機制,對重點河道、水域岸線、河道采砂活動實時動態監控;加強河湖管理和保護能力建設,完善河湖管理標準體系和監督考核機制。 

全面推行河長制,構建責任明確、協調有序、監管嚴格、保護有力的流域管理保護機制;大力推進依法治水,繼續深化水利改革,逐步建立健全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的水利管理體制,為維護陽江市河流域健康生命、實現河流功能永續利用提供制度保障。到2018年年底前全面建立河長制。 

4.強化流域管理 

我市暫時沒有組建綜合性流域機構對流域實施管理,為了保護流域水資源水質,我市將采取有效措施加強流域管理,加大執法力度,加強宣傳教育,提高全民的環保意識。加強流域水資源保護,強化流域水資源信息管理,完善水情水質通報機制。落實水資源管理“三條紅線”的控制,確保水功能區水質達標,開展貫徹流域實施管理條例的專項執法檢查,重點檢查違反條例規定違法取退水、侵占河湖水域岸線等行為。不斷深化流域與區域執法合作,對發現的違法行為加強督促檢查和查處。 

 5.水權交易制度建設 

借鑒試點地區成功經驗開展水權確權登記、制定初始水權分配機制、探索多種形式的水權流轉方式、合理提高水資源費征收標準、規范水資源費標準分類、完善水價制度、推進農業水價綜合改革、制定水資源負債表等方面的工作。 

6.3加強水利行業能力建設

根據《廣東省水利科技發展規劃(2013-2020年)》《廣東水利人才隊伍建設規劃(2011-2020)》《關于建立健全基層水利服務體系的指導意見》等有關規劃及文件,結合我市水利的實際及要求,加強我市水利行業能力建設,提升行業服務水平。 

加強水利信息化建設,推進我市水利數據庫、市政務網建設。開展基層建設活動,加快市水政執法與技能訓練工作,開展流域綜合執法,建立和落實管理責任制,加強水政監察隊伍建設和管理,進一步提高水政監察隊伍辦案能力。 

加強水利行業能力建設,深入落實行政執法責任制,建立健全水事糾紛預防和調處機制,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深入開展水利法制教育,加強安全監督管理;加強基層水利單位建設,重點是加強機構建設、保障經費、落實人員、提高業務素質;加強隊伍建設,重點是加強行業人才培訓;加強科技創新,重點是完善科技創新機制、促進關鍵技術研發,提高科技應用能力。 

1.水行政執法能力建設 

(1)創新機制,聯合執法。加大水行政執法力度,組織多部門聯合執法,強化執法手段,提高執法效能,彌補水行政執法程序中缺乏的行政強制手段。 

(2)健全制度,規范行為。規范隊伍管理,進一步完善各項管理制度,對《水政監察評議考核制度》《執法責任分解制度》《執法責任追究制度》《水政監察巡查制度》以及水政監察辦案、歸檔等水政監察工作制度進行修訂和完善,促進水政執法各項工作的落實。切實做到陽光行政、文明執法、規范執法。 

(3)落實資金,配發裝備。加強水政執法基地及裝備建設,爭取上級部門的支持,同時多渠道籌集資金,保證執法裝備的齊備。建議財政部門保證水行政執法經費,保障水行政執法工作的基本需要。 

2.水利信息化建設(實施智慧水利) 

利用現代信息化技術及互聯網技術,以水利信息化驅動水利現代化,發展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的智慧水利,依托廣東省建設“互聯網+現代水利”行動計劃,根據《廣東省水利科技發展規劃(2013-2020 年)》等有關規劃及文件,結合陽江市水利的實際及要求,加強陽江市水利行業能力建設,提升行業服務水平,在水利管理、流域管理、部門聯動等方面建設水利信息化平臺,推進陽江市水利數據庫、市政務網建設,建設一套三維、可視化的數字漠陽江系統。圍繞三防決策指揮和預警預報系統、水行政執法能力、水文地形基礎數據等方面建設,改善行業管理基礎設施條件,健全洪水管理、山洪災害防治應急管理等制度,提升水利現代化水平。 

3.人才隊伍建設 

根據《廣東水利人才隊伍建設規劃(2011-2020)》,結合我市“十三五”人才強水戰略需求,積極實施人才興水戰略,制定全局系統人才隊伍建設規劃和人才隊伍建設管理有關辦法,積極采取引進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注意引進專業技術人才和急需人才。加強基層水利從業人員專業技能培訓、提高干部職工素質和管理人員能力,完善專業技術人員能力評價標準。加強管理人才、專業技術人才和技能人才隊伍建設,力爭在人才培養、人才引進、人才使用管理等方面有新成效、新進展、新突破。 

4.基層水利服務體系建設 

“十三五”期間,深化水利改革,發展農民用水合作組織和水利專業化服務隊伍,面對農村經營形式新變化,加強鄉鎮水利管理機構建設,構建完善的防汛抗旱服務網絡體系和良性運行機制。培育“三防”救援、灌溉排水、水土保持、河道保潔、農村水環境整治等專業化管理和服務組織,加快建立產學研結合、政府扶持和市場引導相結合的服務體系。創新農田水利建設發動機制,創新資金投入機制和項目管理機制,大力培育新型管護主體,推進小型農田水利設施產權制度改革,調動廣大農民群眾參與農田水利建設和管理的積極性。 

 

 

 

7規劃實施與效果評價

7.1實施計劃

根據我市實際情況,本著輕重緩急、項目實施效果、實際需要與可能、資金籌措、前期工作等情況,綜合分析,合理安排水利發展“十三五”項目實施次序。 

根據“十三五”水利發展和改革的目標與任務、發展戰略與重點,參考有關規劃和項目的前期工作情況,按照突出重點、因地制宜、需要與可能相結合的原則,區分輕重緩急,提出重點流域和區域以及對全局性起關鍵作用的重點水利建設工程,制定切合實際的分期實施計劃。其中,對“十二五”續建項目和“十三五”新建項目中的重大工程優先安排。 

根據上述規劃實施原則,首先繼續實施“十二五”未完成項目,比如防災減災工程、城市防洪工程、海堤達標加固工程、大中型水庫除險加固工程等,如陽江市漠陽江中下游綜合治理工程、陽江市城市防洪工程(二期)中心洲及埠場聯圍達標加固工程等;其次進行“十三五”規劃項目中前期工作完成較好的重要項目,比如各縣(市、區)的村村通自來水工程、中型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工程、中型水閘除險加固工程、市屬四圍澇區工程等;再次按照上述原則安排其他列入規劃的項目。 

7.2投資測算

我市的“十三五”水利投資遵循以下原則: 

1.統籌需要與可能,合理確定投資規模 

我市在確定“十三五”水利基本建設規模時要統籌考慮本地區水利建設的需要以及中央和地方財力的實際可能,合理確定投資規模。由于因投資規模調整推到“十三五”以后開工的項目可作為“十四五”規劃的儲備項目。 

2.突出建設重點、優化投資結構 

在“十三五”基本建設安排中,緊緊圍繞中央和省級水利投資政策,針對我市水利發展中的突出問題,圍繞水利發展與改革的中心任務,合理確定投資重點和結構。加強對涉及廣大人民群眾和公共利益等方面的投入力度,把飲水安全作為今后一段時期水利工作的第一任務來抓,堅定不移地推進節水型社會建設,維護河流防洪安全,高度重視建設水利水電工程帶來的生態環境問題。統籌考慮我市重點與一般,續建與新建,不同領域之間,不同區域之間,中央與地方投入,政府投入與市場融資等關系,優化投資結構。 

3.重視發揮綜合效益,確定優先發展領域 

重視發揮水利建設的綜合效益,統籌考慮區域間效益的平衡與協調,避免效益搬家,統籌協調區域間和城鄉間的協調發展。 

4.合理劃分事權,明確各類水利建設的投資主體 

根據國家投資政策,合理劃分中央和地方以及政府、市場及受益者的事權與責任,明確各類水利建設的投資主體。 

5.加強宏觀調控,平衡年度投資計劃 

在合理調整和安排“十二五”結轉項目建設規模及其結構,新開工項目篩選和排序的基礎上,合理確定“十三五”期間水利基本建設年度投資流程。投資流程應保持水利基本建設年度投資規模基本平穩,并與國家和區域投資規模相協調,避免起伏過大。 

根據以上原則,“十三五”期間我市水利建設規模為:本次規劃項目總投資147.03億元,其中“十三五”期間續建項目總投資23.85億元,“十三五”期間擬建項目總投資123.18億元。比“十二五”規劃62.77億元投資增加84.26億元,增長134%。 

7.3投入匡算

根據國家及我省有關政策分析,考慮部分工程的延續性,“十三五”期間我市水利建設規劃總投資約為38億元,是“ 十二五”時期水利建設項目計劃總投資的1.7倍,其中爭取中央與省以上投資30億元,地方融資等方式籌資8億元。通過深化水利改革,創新發展水利投融資體制,合理劃分事權和水利財政專項資金管理制度,建立現代水務制度,引入市場競爭機制,按照市場經濟規律,使水真正成商品,走向市場。拓寬水利融資渠道,鼓勵符合條件的水利工程采用政府融資平臺進行直接或間接融資方式,吸引社會資金參與,引導和鼓勵金融機構參與水利公共建設投入。廣泛吸引社會資金投資水利,鼓勵符合條件的企業、社會組織、個人競爭參與公益性或準水利工程項目。構建多元化、多層次、多渠道水利投資融資體系。繼續加大公共財政對水利的投入,將水利作為公共財政投入的重要領域,省、市、區各級財政對水利投入總量和增幅要有明顯提高,確保用于水利工程建設的投入與本級財政收入同步增長。 

7.4效果評價

7.4.1經濟效果評價

本次規劃項目投資總計147.03億元,其中“十三五”期間計劃投資約為38億元,比“十二五”期間完成投資23億元多了15億元。 

在防洪減災工程方面,通過各縣區流域的綜合治理、沿海地區堤防建設、山洪災害防治及城鄉防洪工程建設等,城市防洪標準達標率由“十二五”期間的85%爭取在2020年達到95%。將大大提高我市的防洪標準,減少洪水危害,使我市的抵御自然災害能力大大提高,極大地改善了我市的投資硬環境,促進保障我市城市向海向南拓展以及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還有土地升值、交通改善、人心穩定、居民安居樂業等效益。安定的社會環境,也增加我市的旅游品位,將吸引更多的國內外游客到我市旅游。總之“十三五”各項工程的實施,產生的經濟效益是明顯的,將大大促進我市的經濟發展。 

在水生態保護體系建設方面,節水減排工程的實施,確保了農田灌溉及用水效率的提高,保證了農田的灌溉,以及生活、工業用水,使工農業生產有序進行;我市各水源保護區的建設,保證供水水源的穩定,保障了農村居民的用水需求;水土保持與河湖生態修復工程的建設,我市預計完成765hm2水土流失面積的治理,通過對我市主要河段的功能區劃,進一步保護我市的水源水質,對江河湖泊庫水生態修復,進一步改善我市生態環境,促進全市人口、資源、環境、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在水資源保障體系建設方面,引調水、村村通自來水工程的實施,將緩解我市大部分地區工業和城市生活用水緊張,并改進水質,解決飲水安全問題,進一步改善我市的投資環境,有利于我市社會和經濟的發展。 

在農村水利保障體系建設方面,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的實施,大大節約農業灌溉用水量,緩解農業用水緊張,穩定了農業的發展,使灌溉保證率達到90%,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從現在的0.497提高到0.51;建成一批農田水利小灌區、小水陂、小泵站、小水電等小型水利設施建設,形成較為完善的灌排體系。通過水庫移民后期扶持工程的實施,使水庫移民收入增加、大力開展移民美麗家園建設,全面實施移民末梢監督系統,使移民后期生活得到有效保障。 

在行業能力建設方面,通過加強我市的防汛通訊能力建設,水政執法能力建設、加強業務培訓,加強我市的水利職工素質的提高,使工程管理更加先進,提高水政執法能力。 

水利建設是我市的基礎建設,“十三五”水利規劃項目如全部按時實施,能保障當地經濟社會的發展,城市提質擴容,對我市地方經濟發展起較大的促進作用和支撐保障,其效益是顯著的。 

7.4.2社會效益評價

水利建設具有日益重要的社會作用,“十三五”期間防洪工程的建設、沿海堤防的建設,將大大提高了陽江市抵抗自然災害的能力,為我市廣大容易受災的地區提供了防洪潮安全和保障,避免城區頻繁受洪潮危害,保護了城區人民生命財產及正常的生產生活秩序,維護社會的穩定,促進社會的發展。“十三五”期間,我市預計完成解決村村通自來水工程建設,全市受益人口58.68萬人,大大改善當地農村居民的飲用水條件,同時,“十三五”期間,大力開展節水型社會建設,減少水資源的消耗,建立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新型社會。以上這些水利工程的興建,改善了我市的投資環境,改善了人民的生活條件,提高了我市廣大居民生活水平,對我市工農業生產國民經濟的發展起了很大作用,社會效益顯著。 

水土保持建設實施后,可減少水土流失,減少河床和水庫的淤積,減少農田的板結,增加農田的肥力,水土保持的治理,河流河口濕地生態修復,使我市的生態環境得到了較大的改善。 

7.4.3生態環境效果評價

水是自然界最重要的生態環境要素,隨著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現象的日益嚴重,水利建設的生態環境建設和保護作用日益強大,對生態環境效益也明顯,小流域綜合治理中水土保持工程的建設以及水保林的種植,可以固砂蓄水,大大減輕下游的洪澇災害,減少水土流失,同時改善土壤理化性質,如土壤溫度降低,有機含量的提高。植被覆蓋物的增加將使氣溫降低、蒸發量減少、風速減弱,野生動物明顯增加。同時改善了水質,維護了水生態系統的平衡,使水體潔凈,空氣清鮮,為人與動物建立和諧社會創造條件。水土保持工程的實施,可以使水土流失區的農村生態系統得到恢復,規劃實施后,水土保持效應將進一步擴大,農業、林業生態系統必將進入良性循環。另外開發農村水電,減少溫室氣體排放,解決農村能源,保護了環境,鞏固生態建設成就等。防洪水庫除險加固工程的實施對其下游的滯洪削峰和增加枯水期流量,對改善河道生態環境有較顯著的作用。防洪工程和河道整治工程的實施,不僅提高了防洪保障,還起到綠化美化的作用,為城鄉居民增加了休閑娛樂的場所。 

 

 

 

8保障措施

    實現水利發展“十三五”規劃的保障措施主要有下列幾點: 

1.科學制定規劃,指導水利建設 

為了做好陽江市水利發展“十三五”規劃組織工作,我市把水利發展“十三五”規劃編制工作納入了重要工作日程,成立了“十三五”規劃編制工作領導小組和工作小組,加強領導,精心組織,明確專人負責,落實組織保障措施。今后一段時期,我市進行的水利活動必須遵循所制定的水利發展“十三五”規劃,按照科學制定的規劃指導我市 “十三五”期間乃至今后更長時期的水利建設。 

2.健全水法規體系,加強依法行政 

以《水法》《防洪法》《水土保持法》《環境保護法》《水污染防治法》《廣東省河道堤防管理條例》和《廣東省水資源管理條例》等法律、法規為依托,制訂與我市特點相適應的水利工程建設、管理和維護的配套措施。建立健全執法機構,加強水政執法隊伍建設,提高水行政執法和服務職能。 

⑴ 嚴格貫徹水法規,按照“抓住重點,突破難點,帶動全面”的工作方法,加大水利執法力度。重點查處和糾正河道管理范圍內違法違章的建設、采砂等活動,維護水法律尊嚴和正常的水事秩序。 

⑵ 要以高度的政治責任感,從維護群眾利益和社會穩定的大局,做好水事糾紛的預防和調處工作,避免因水事糾紛引發群體性事件。重點抓好農村水事糾紛處理工作,維護群眾的利益。 

⑶ 積極推進水利綜合執法工作。進一步深化和加強水利綜合執法試點工作,要在已取得成效的基礎上,借鑒學習外地和其他部門的成功經驗,通過查找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和不足,加以改進和提高,進一步增強水行政綜合執法工作效能,樹立執法為民的新形象。 

3.推進科技創新,注重培養人才 

為實施科技興水,我市在“十三五”期間建立水利科技創新體系,增加水利科技投入,積極建設和營造有利于人才培養的機制和環境,建立一支與水利現代化建設相適應的高素質人才隊伍,使我市水利系統人才結構合理,隊伍整體素質適應我市“十三五”及以后更長時期水利現代化建設的需要。 

4.鼓勵公眾參與,社會共同實施 

陽江市水利發展“十三五”規劃是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規劃,該規劃既是政府行為,也是社會行為,需要各級政府、相關部門以及社會和市場主體的支持和參與才能實現。本規劃廣泛征求了群眾意見,做到多階層、多部門、多領域協商。要加強宣傳和引導,讓各級政府、相關部門以及社會和市場主體了解“十三五”期間陽江市水利工作的主要內容。 

5.積極爭取上級支持,建立水利投入長效機制 

一方面全力以赴爭取中央、省的水利資金政策支持,解決地方政府財力薄弱突出問題;另一方面完善水利融資平臺,鼓勵符合條件的地方政府融資平臺公司通過直接間接融資方式,引導和鼓勵金融機構增加水利建設信貸資金。可根據不同水利工程的建設特點和項目性質,確定財政貼息的規模、期限和貼息率,積極推進經營性水利工程進行市場融資。 

6.加強組織領導,確保規劃順利實施 

各級政府要把水利作為保安全、惠民生戰略性基礎產業、先導產業放在更加突出的工作位置,加強組織協調,及時解決規劃實施中出現的問題,保障規劃按時實施。 

相關文件:


文檔附件:

關于我們 | 網站幫助 | 網站地圖 | 隱私申明 |

主辦單位:陽江市人民政府辦公室

管理維護:陽江市政務服務和數據管理局

網站標識碼:4417000019 備案序號:粵ICP備16010311號-3

網站報障:0662-3367662   粵公網安備 44170202000121號

<del id="hnwhh"></del>

  1. <th id="hnwhh"></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