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码中文字幕乱码一区,色偷偷av男人的天堂,一本到12不卡视频在线dvd,国产亚洲无线码一区二区

智能問答| 無障礙 | 移動版 | 繁體版

陽江市教育局2021年實施婦女兒童發展規劃工作總結
來源:本網 時間:2022-01-04 11:18 【字體: 】 瀏覽量:-
轉載分享:

  2021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全市教育系統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十九大精神,全面落實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認真組織實施兩個規劃,努力推動教育事業健康和諧發展,提升教育質量,促進教育公平,充分保障兒童受教育權利,積極推進兩個規劃的重點難點和目標攻克。現將有關工作情況總結如下。

  一、基本情況:

  (一)發展規模。全市各級各類學校(幼兒園)1012所,在校生575671人。其中普通高校2所(廣東海洋大學陽江校區、陽江職業技術學院),在校生12993人;開放大學2所(陽江開放大學、陽春開放大學),在校生 6357人;普通高中20所,在校生51254人;中等職業技術學校 7 所(含技工學校1所),在校生21000人;義務教育學校268所(小學168所、初中100所),在校生371046人(小學259404人、初中111642人);幼兒園708所(公辦310所、民辦398所),在園幼兒107165人;特殊教育學校5所,在校生664人。全市專任教師34976人。

  (二)普及水平。學前教育毛入園率99.2%,適齡殘疾兒童少年義務教育入學率96.5%,小學毛入學率104.5%、升學率100%,初中毛入學率111.4%、升學率95.9%,義務教育九年鞏固率98.7%,高中階段教育毛入學率98.6%、普職比55.6:44.4。公辦義務教育標準化學校覆蓋率100%,民辦義務教育標準化學校覆蓋率86.5%。

  二、主要工作及成效

  (一)抓項目建設。一是大力推進中小學校建設。2021年,我市重點推進改擴建中小學校5所、公辦幼兒園2所,新增中小學學位3030個、學前教育學位1080個。目前,各個建設項目正在有序推進,已動工建設中小學(幼兒園)6所(預計年內可完成)。加快謀劃陽江市第一中學初中部、陽江高級中學等中小學校建設,計劃2021年內啟動1所普通高中學校建設。二是持續改善義務教育學校辦學條件。全面完成寄宿制學校建設和“改薄提升”項目(2019—2020年),資金支出率達100%。啟動實施新一輪“改薄提升”項目(2021—2025年),科學做好項目規劃,不斷改善義務教育辦學條件,城鄉間、校際間差距進一步縮小,義務教育更加均衡優質發展。三是鞏固學前教育“5080”工作成效。貫徹落實《廣東省教育廳關于落實2021年省民生實事任務鞏固學前教育“5080”攻堅成果的通知》,2021年計劃通過新建、改擴建幼兒園等形式新增公辦幼兒園學位2290個、普惠性民辦幼兒園學位5970個。目前,已完成新增公辦幼兒園學位2290個、普惠性民辦幼兒園學位3290個。

  (二)抓立德樹人。一是開展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每月至少開展1次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工作會議。組織全市40多萬中小學生參與2021年“陽光行動”評選活動、“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活動、“紅心向黨”等系列教育活動,傳承紅色基因,賡續紅色血脈。二是加強體衛藝和學校勞動教育。開展陽江市青少年校園足球夏令營最佳陣容選拔工作和美育教育教學工作指導及教研教學等活動,開展2021年中小學國防教育“心系國防、愛我中華”書畫作品評選活動、“美育浸潤計劃”活動。發揮省級勞動教育實踐基地、勞動教育特色學校的示范帶動作用,指導中小學校開發勞動教育課程。三是加強健康教育。配足配齊校醫等專職衛生技術人員,逐步落實專職心理教師的配備,加強兼職心理教師和班主任的專業培訓。繼續建立和完善有效的心理危機預警機制,采取有效防范措施,減少心理危機發生的可能性、突發性和意外性。

  (三)抓教學教研。一是推進市級教師發展中心建設,不斷推進發展中心完善功能場室和生活設施配套建設,提高發展中心的硬件水平和研訓服務支撐能力。構建市、縣、校三級聯動、層次分明、協同創新、互聯互通的教師專業發展支持體系。二是加強教育教學研究。以問題為導向,圍繞課程和教學改革等方面開展了各項教研工作。做好質量分析解讀及應用工作,各縣(市、區)召開質量分析會,對義務教育階段教學質量有待提高的學校進行專項調研,改進教學。三是開展教學技能競賽。組織開展2021年市級青年教師教學技能比賽和論文、課例等評比活動,聚焦改進課堂教學方式、提高教書育人能力,遴選優秀教學模式、教學案例,促進優秀成果推廣、轉化和應用。四是組織做好市級義務教育質量抽測,并加強結果運用,為提高教育質量提供科學依據。積極配合實施中考改革,完成初中綜合素質評價系統建設,做好初中綜合素質評價工作。

  (四)抓隊伍建設。一是加強師德師風建設,將師德專題教育貫穿2021年全年,突出明師德要求、強“四史”教育、學師德楷模、遵師德規范、守師德底線,注重融入日常、抓在經常,系統組織、分類指導。二是深入推進“縣管校聘”管理改革,常態推進教師交流輪崗,年內完成教師、校長交流數不低于省定比例。三是加大教師表彰力度。表彰了10個“陽江市教書育人先進集體”、50名“陽江市教書育人先進個人”,陽江市教育系統優秀教師、優秀班主任、優秀教育工作者共354人。另有26人獲授南粵優秀教師,3人獲授南粵優秀教育工作者,11人獲授省特級教師。四是抓好教師繼續教育工作,圍繞新高考、思政課建設、師德師風、教研能力、教學技能等開展分層分類分科的市級教師培訓項目,重點開展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2.0培訓,做好教師學歷提升培養培訓經費報銷工作。五是加大教師梯隊建設力度,組織評選30名“陽江名師”,開展陽江市中小學“卓越教師”(2021—2023年)培養培訓高層次研修項目。7名教師被認定為廣東省名教師、名校(園)長、名班主任工作室主持人,擴大名教師工作室覆蓋范圍,發揮名教師示范輻射引領帶動作用。

  (五)抓教育惠民。一是加大學生資助工作力度,開展“學子獻愛心”“圓夢行動”等活動,落實“不讓一個學生因家庭經濟困難而失學”的助學目標。二是組織開展營養改善計劃工作專項督查,確保學生營養改善計劃的食品安全和資金安全。三是落實“雙減”工作,加強培訓機構管理,嚴格校外培訓機構審批。2021年秋季起全市義務教育各級各類學校課后服務實現義務教育學校全覆蓋、有需求的學生全覆蓋。四是多部門協同推進兒童青少年近視防控工作,重點建設縣(市、區)試點和示范學校充分發揮示范引領作用。

  三、2022年工作計劃及思路

  (一)抓學位,加快推進學位規劃建設。一是對標目前基礎教育學位缺口和當前工作的新要求,根據各縣(市、區)建設規劃,做好全市中小學布點規劃,指導各縣(市、區)科學修訂中小學(幼兒園)建設規劃和年度建設方案,保障公辦學位供給。二是大力推進近期市直屬學校規劃建設,著力推動一批中小學校新建,增加公辦學位供給。三是加快研究出臺政府購買學位方案,推動政府購買學位工作實施。同時,通過政府購買學位、民轉公等多種形式,壓減民辦義務教育學校規模,增加公辦學位供給,力爭按時完成壓減任務。

  (二)抓改革,促進教育事業創新發展。一是落實“雙減”,切實減輕人民群眾負擔。進一步提高校內課后服務質量,進一步完善我市作業管理工作,不斷提高學校作業質量。指導各地各學校充分整合資源,開發個性化拓展項目,增強課后服務吸引力和有效性,努力滿足學有余力學生的其他學習需求,提高學生綜合素養。切實減輕校外培訓負擔,鼓勵引導現存的義務教育學科類校外培訓機構轉型為非學科類培訓機構。組織相關部門聯合執法,進一步規范校外培訓機構經營行為。二是推動民辦教育健康發展。全面貫徹落實《民辦教育促進法》《民辦教育促進法實施條例》以及國家和省對規范民辦教育發展的新要求,進一步強化服務指導和依法管理。嚴格規范民辦義務教育發展。推進民辦義務教育學校依法依規辦學,理順民辦義務教育學校“公參民”體制機制關系,全面完成不符合命名規范的民辦學校名字變更工作,逐步按計劃引導在民辦學校工作的公辦教師退出,積極推進國企舉辦的民辦學校轉制成公辦學校。

  (三)抓隊伍,加強教師干部隊伍建設。一是加強校長隊伍建設,培養一支教育思想領先、教學業務精通、管理能力較強和辦學實績突出的優秀校長隊伍。二是加強教研隊伍建設,保障市、縣教研編制,配備滿足覆蓋各學段各學科需要,適當提高教研部門高級崗位結構比例。三是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把師德師風作為評價教師隊伍素質的第一標準,推行師德考核負面清單和師德問題“一票否決”制度。深入推進“縣管校聘”管理改革,常態推進教師校長交流輪崗。深入實施“強師工程”和“名師工程”,構建分層分類的教師培養體系,加大教師梯隊建設力度,發揮名師示范輻引領帶動作用。

  (四)抓質量,努力提升基礎教育質量。一是強化質量監測,繼續組織開展監測抽測活動,不斷完善統測、抽測等評價方式,并加強結果運用,助力改善教學質量。二是推進結對幫扶,積極與相關地市、高校對接溝通,力保幫扶措施落實落細,同時也抓好市域內的結對幫扶工作,擴大學校結對幫扶規模,采用縣域內城鄉學校結對、市域內城鄉學校結對等形式擴大優質教育資源覆蓋面。三是推進集團化辦學,強化優質學校帶動作用,積極推進集團化辦學、學區化治理,推動優秀教師交流,帶動薄弱學校提高管理水平,深化教學改革,增強內生動力,提高辦學質量。四是加大教研力度,探索建立分級教育科研管理網絡,組織開展各種形式的教研活動、教師基本功“大練兵、大比武”,評選優秀論文和基礎教育優秀成果,加強教研員對一線教師課題研究過程指導,建立網絡教研平臺,推動優質資源共享。


相關文件:


文檔附件:

關于我們 | 網站幫助 | 網站地圖 | 隱私申明 |

主辦單位:陽江市人民政府辦公室

管理維護:陽江市政務服務和數據管理局

網站標識碼:4417000019 備案序號:粵ICP備16010311號-3

網站報障:0662-3367662   粵公網安備 44170202000121號

<del id="hnwhh"></del>

  1. <th id="hnwhh"></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