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縣(市、區)人民政府,市府直屬各單位:
為加快生產性服務業的發展,促進產業轉型升級,根據《廣東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加快發展生產性服務業的若干意見》(粵府辦〔2015〕54號),結合我市實際,現提出如下意見。
一、總體要求
(一)發展思路
主動適應和把握經濟發展新常態,緊緊圍繞生產發展需求和提升產業核心競爭力,培育壯大生產性服務業,加快生產性服務業與生產制造的融合步伐,增強服務供給能力,推動我市產業結構優化升級。
(二)發展目標
到2020年,初步建立融合發展、優勢互補、結構優化的生產性服務體系,生產性服務業占服務業的比重達50%以上,形成一批具有較強競爭力的生產性服務業企業,發展一批引領性的生產性服務行業。
二、主要任務
以生產需求和轉型升級為導向,大力推動全市生產性服務業向融合式、專業化、集聚化發展,促進全市產業由生產制造型向生產服務型加快轉變,做強制造業產業鏈“微笑曲線”兩端。圍繞對產業發展具有全局性、支撐性的研發創新、科技成果轉化、信息服務等領域,實施三大平臺建設;圍繞有一定基礎且有較大提升空間的投融資服務、現代物流服務、節能環保等領域,提升三大服務能力;對符合發展導向、需加快發展的工業設計、電子商務、生產性服務外包、檢驗檢測、品牌培育等領域,扶持五大專業服務。
(一)建設三大平臺
1. 研發創新平臺。圍繞我市重點產業和關鍵技術,以鞏固提升現有各級各類研發設計及服務平臺為重點,積極引進科技創新資源要素,新建一批國家、省、市級研發設計及服務平臺,加強共性關鍵技術攻關和服務,構建和形成面向以市內需求為主的產品研發設計服務產業鏈;依托我市特色產業基地建設一批研發設計公共服務平臺,增強我市研究設計服務能力和水平。力爭到2020年,累計新增高新技術企業21家以上。(責任單位:市科技局、發展改革局、經濟和信息局,排在第一位的為牽頭單位,下同)
2. 科技成果轉化平臺。積極爭取省級重大科技成果產業化扶持專項基金,支持重大科技成果產業化項目。建立基于市場的科研成果轉化機制,健全科技成果、知識產權歸屬和利益分享機制,推動事業單位科技成果使用、處置和收益管理改革。鼓勵民間資本投資建設科技企業孵化器,推動孵化器與產業園區開展密切合作,力爭到2020年,全市孵化器數量達到7家以上。加快技術市場體系建設,著力培育市場需求,拓展服務領域,加快科研孵化成果產業化步伐。利用舊廠房改造建設科技孵化器可享受“三舊”改造政策。完善科技成果轉化激勵機制,推動事業單位科技成果使用、處置和收益管理改革。事業單位科技成果轉化后用于獎勵研發團隊的收益比例不低于70%;除涉及國家安全、國家利益和重大社會公共利益外,科研成果滿1年未實施轉化的,成果完成人或研發團隊可在成果所有權不變更的前提下自主實施成果轉化。〔責任單位:市科技局(知識產權局)、經濟和信息化局、三舊改造辦〕
3. 信息服務平臺。圍繞現代物流、要素市場、專業服務等領域,打造一批基于互聯網的公共信息服務平臺。積極建設面向生產服務各類工業互聯網信息平臺,培育平臺型服務產業,為企業提供研發設計、生產制造、經營管理、市場營銷等信息服務。推進工業互聯網創新融合,培育發展網絡協同制造、大規模個性定制、線上線下(O2O)、柔性制造等新型制造模式,推動形成基于用戶消費需求的研發制造模式。推進“智慧城市云”平臺建設,發展基于工業大數據分析的工藝提升、能耗優化、過程控制優化等智能決策與控制應用。鼓勵信息技術服務企業根據客戶需求進行系統設計和業務流程再造,提供軟硬件結合、管控一體的完整解決方案。(責任單位:市經濟和信息化局、發展改革局)
(二)提升三大能力
4. 提升投融資服務能力。鼓勵金融機構通過流動性貸款、進出口信貸、履約擔保、咨詢顧問等金融產品和服務滿足制造業融資需求,綜合運用銀團貸款、投資基金等多種方式為制造企業轉型升級、并購重組、“走出去”等提供全方位的投融資服務。積極開展重點領域融資租賃服務、引導企業利用融資租賃方式實施設備更新和技術改造。支持設立面向中小微企業的融資租賃服務公司。鼓勵裝備制造企業積極運用期貨、遠期、掉期交易和保險產品和保險產品對沖或規避風險。支持符合條件的制造企業發起設立企業集團財務公司、金融租賃公司等金融機構,加強資金管理和運用,促進產品銷售。到2020年,大中型企業普遍利用融資租賃方式實施設備更新和技術改造。(責任單位:市金融局、商務局、財政局、經濟和信息化局、人行陽江市中心支行、陽江銀監分局)
5. 提升現代物流服務能力。充分發揮我市地理位置優勢,把握國家實施“一帶一路”戰略,著力打通我市對接珠三角地區和泛珠三角區域的重要節點,加快發展成為粵西地區重要的物流樞紐。強化物流樞紐平臺和物流節點功能,加快推進加快高新區保稅倉現代物流基地、陽江粵運物流城、江城匯達保稅倉等一批綜合物流園和大宗產品專業物流園建設。統籌規劃綜合交通基礎設施,推進大宗散貨公鐵水聯運、集裝箱多式聯運。以提升陽江港口的物流集疏運功能為重點,推進陽江港泊位碼頭、陽江港港區鐵路、陽江港10萬噸級航道疏浚工程等項目建設,實現高速公路、公路、鐵路、港口運輸的無縫對接。積極推進信息網絡技術在物流管理方面的應用,提高物流企業配送的信息化、智能化、精準化水平,推廣企業零庫存管理等現代企業管理模式。支持企業通過流程再造、服務外包、資產重組等方式剝離物流業務,著力推進第三方物流的發展。(責任單位:市發展改革局、經濟和信息化局、商務局、交通運輸局)
6. 提升節能環保服務能力。積極推廣節能技術和產品的開發、交流、轉讓、推廣服務,以及“一站式”合同能源管理服務,著重推廣第三方合同能源管理模式,引導節能服務機構為各類企業提供節能規劃、融資、運營等專業化服務。加快建設以節能投融資、能源審計、節能技改、循環化改造、清潔生產審核、節能評估為主體的循環經濟服務體系。鼓勵有條件的單位在環保技術服務中開展系統設計、設備采購(制造)、工程施工、調試運行和維護管理等一體化的總集成總承包服務業務,推行環保服務總承包和環境治理特許經營,開展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積極推進重點領域、重點行業的節能環保工程,著重推廣高效節能電機、先進節能工業鍋爐、窯爐等技術(設備)、綠色建筑材料。加快列入省重點節能環保技術設備(產品)的推廣與應用,并列入政府優先采購目錄。積極推行碳排放權配額、污染排放權配額發放和交易工作,支持企業進行碳權和污染排放權交易,通過金融市場調整不同經濟主體利益,有效促進環保和節能減排。支持節能環保服務項目以預期收益質押獲得貸款。到2020年,我市節能環保專業化服務達到30%。(責任單位:市經濟和信息化局、發展改革局、環境保護局)
(三)扶持五大專業服務
7. 工業設計服務。積極引進國內外知名工業設計機構,積極培育壯大本地工業設計機構,研發具有陽江地域特色的設計產品,鼓勵在傳統工業、先進裝備制造業等重點領域開展創新設計示范。支持地方特色文化與時尚設計的融合,促進工業設計從產品外觀延伸至企業品牌形象和產品內涵的設計。鼓勵大型骨干工業企業分離工業設計機構,支持重點工業企業建設國家級、省級工業設計中心。到2020年,建設2個國家級、5個省級、5個市級工業設計中心。(責任單位:市經濟和信息局、科技局)
8. 電子商務服務。鼓勵大中型企業加強電子商務應用,發展網絡營銷實現品牌培育和市場擴張。鼓勵中小微企業依托第三方電子商務服務平臺開展業務,支持企業運用跨境電子商務平臺開拓國際市場。加強與國內外知名電商的戰略合作,大力在五金刀剪、農海產品、紡織服裝等具有地方特色領域建設電子商務平臺,規范并提升集交易、電子認證、在線支付、物流、信用評估等于一體的綜合服務功能,推進第三方電子商務支付平臺建設。推動工業企業電子商務應用,促進大宗原材料網上交易、工業產品網上訂制,推動工業企業供應鏈管理一體化電子商務應用。積極推動金融、保險等專業服務業與電子商務的融合互動,提高電子商務的應用水平。到2020年,規模以上企業電子商務應用率達到95%以上,電子商務在各領域中得到多層次的廣泛應用。(責任單位:市商務局、經濟和信息化局)
9. 生產性服務外包。以現有的國家和省級外貿轉型升級示范基地為載體,鼓勵企業開展或購買專業化生產服務,大力發展工業設計、品牌專利、供應鏈管理等外包業務。鼓勵有實力的服務外包企業拓展海外市場,培育一批生產性服務外包企業。加大生產性服務業招商引資力度。積極搭建對外招商引資服務平臺,支持企業與港、澳、臺地區的生產性服務業合作,加大對歐美等發達國家生產性服務業招商引資力度,拓展對外經貿合作的廣度和深度。(責任單位:市商務局、經濟信息化局)
10. 第三方檢測檢驗認證服務。依托重點企業和科研院所,建設高水平的工業產品質量控制實驗室、產品質量監督檢驗檢測中心。重點在高端不銹鋼、金屬復合材料、新能源裝備、節能環保裝備等領域建設國家級或省級檢驗檢測中心(站),提高公共檢驗檢測服務能力。(責任單位:市質監局、經濟和信息化局、發展改革局)
11. 品牌培育服務。實施質量強市戰略和品牌培育工程,引導企業樹立追求卓越的企業價值理念,推動企業從經營產品向經營品牌轉變。鼓勵中小企業培育和優化商標品牌,指導符合條件企業申報著名商標、馳名商標。支持規模以上企業進行商標國際注冊,提升企業利用自主品牌開拓國際市場的能力。鼓勵商標代理機構開展品牌管理咨詢、市場推廣等服務。按照“培育一批、爭創一批、打響一批”三個一批的品牌戰略實施方案,支持企業在技術開發應用、商業模式運作、關鍵業務流程再造等方面創建行業規范和標準,形成可復制推廣的經營模式。到2020年,爭取我市有1家以上生產性服務業企業獲得廣東省名牌產品稱號。(責任單位:市質監局、工商局、經濟和信息化局)
三、保障措施
(一)放寬市場準入。貫徹執行國家生產性服務業領域市場準入政策,營造公平競爭環境。清理和取消不利于生產性服務業發展特別是限制新模式、新業態發展的政府規章和規范性文件,簡化審批流程,取消不合理前置審批事項,加強事中事后監管。全面落實國家放開會計審計、商貿物流、電子商務等服務業領域外資準入限制。加快推進投融資體制改革,推進知識產權、股權、特許經營權等抵押質押貸款業務,鼓勵商業銀行提供適合服務業企業需求的各類商業信貸產品。
(二)加大財稅支持力度。落實“營改增”等結構性減稅政策,對實施“營改增”后稅負增加的企業按政策規定給予補助,落實國家對科技孵化器等生產性服務業的稅收政策,支持生產性服務企業發展。大力爭取國家和省對生產性服務業的扶持資金,多渠道整合及籌措我市生產性服務業發展專項資金,通過股權投資、PPP、貸款貼息等模式,引導和支持重要生產性公共服務平臺、重大生產性服務業集聚區的建設。引導社會資本創設生產性服務業各類投資基金,鼓勵社會資本重點支持先進制造業價值鏈“微笑曲線”兩端的生產性服務項目。
(三)加大用地保障。建立生產性服務業重點項目庫,實行動態化管理,優先安排項目用地。鼓勵各縣(市、區)在實施城鄉規劃和“三舊”改造中收購儲備的存量土地優先用于安排高端生產性服務項目。鼓勵工業企業利用自有工業用地興辦促進企業轉型升級的自營生產性服務業,對提高自有工業用地容積率用于自營生產性服務業的,經批準可按新用途辦理相關手續。鼓勵生產性服務項目用地采取租賃方式取得土地使用權,工業園區配套生產性服務中心可比照工業用地價格安排建設用地。
(四)嚴格執行價費政策。嚴格執行免征中央、省設立的涉企行政事業性收費省級收入的政策。對生產性服務業企業行政事業性收費進行清理,切實減輕企業負擔。
(五)加強人才保障。進一步完善引進高層次生產性服務業人才的戶籍和人事管理優惠政策,提高人才的政治待遇和社會保障力度;建立高層次生產性服務業人才需求數據庫,把握用人單位需求實現精確服務;進一步強化“陽江人才網”的網絡服務功能,加快建設“陽江人才網”為企業提供一站式人才服務,實現本地的企業和人才對接;加快建立以先進制造業實訓為主的高技能人才公共實訓基地和生產性服務業所需的高技能人才公共人才實訓基地,深化校企雙制合作,弘揚工匠精神,推進創業創新基地建設,加強高層次人才隊伍建設,為發展提供人才保障。落實高端人才安家落戶、出入境簽證、個人所得稅等政策。
(六)加強組織領導。市發展改革局要切實發揮好綜合、協調、服務職責,做好生產性服務業工作的綜合管理。市經濟和信息化局、科技局、商務局要結合我市實際、因地制宜,在職責范圍內各制定一個重點產業培育工程行動計劃。市統計局要完善統計指標體系,加快建立生產性服務業統計調查制度和信息管理制度。其它相關部門要按照市統一部署形成加快生產性服務業發展的強大合力。各縣(市、區)要抓緊研究提出符合本地實際的促進生產性服務業發展的政策措施,營造全社會加快生產性服務業發展的氛圍,全力推進我市生產性服務業的發展。
陽江市人民政府
2016年12月15日
關于我們
|
網站幫助
|
網站地圖
|
隱私申明
|
主辦單位:陽江市人民政府辦公室 管理維護:陽江市政務服務和數據管理局 網站標識碼:4417000019 備案序號:粵ICP備16010311號-3 網站報障:0662-3367662
粵公網安備 4417020200012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