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縣(市、區)人民政府,市府直屬各單位:
現將《陽江市加快推進農業機械化和農機裝備產業轉型升級的實施方案》印發給你們,請認真貫徹執行。執行中遇到的問題,請徑向市農業農村局反映。
陽江市人民政府
2020年11月30日
陽江市加快推進農業機械化和農機裝備
產業轉型升級的實施方案
為貫徹落實《廣東省人民政府關于加快推進農業機械化和農機裝備產業轉型升級的實施意見》(粵府函〔2019〕428號)精神,推動農業機械化向全程全面高質高效升級、農機裝備產業向高質量發展轉型,現提出以下實施意見。
一、總體目標
到2020年,全市農機總動力超過110萬千瓦,主要農作物(水稻、馬鈴薯、花生、甘蔗)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到66 %,水稻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超過76 %。到2025年,全市農機總動力超過116萬千瓦,主要農作物(水稻、馬鈴薯、花生、甘蔗)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到76%,水稻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超過80%,丘陵山區縣(市、區)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到58%。薄弱環節機械化全面突破,其中馬鈴薯種植、收獲機械化率達到46%,花生種植、收獲機械化率分別達到65%和54%,設施農業、畜禽水產養殖和農產品初加工機械化要有較大提升。
二、積極推動特色農機裝備產業轉型升級
(一)提升農機裝備技術創新能力。目前,我市農業機械產業比較薄弱,農機裝備基本從市外購進使用。為推進我市農業機械產業發展,重點工作:一是對接國家農業機械協會,通過招商引資,引進國內前五的農機裝備企業。結合我市地理特點,重點引進適合丘陵地帶作業的小型農業機械生產的重點企業項目,海洋水產品、畜禽產品養殖機械裝備項目,帶動一批配套和服務企業落戶陽江;二是借力我市合金(不銹鋼)產業為農業機械裝備制造產業提供重要原材料,陽春新鋼鐵、廣東廣青金屬科技有限公司、廣東強力集團有限公司等重點合金材料企業可為農機生產制造提供高品質的炭鋼、不銹鋼和鋁材;廣東潤龍鑄造有限公司可提供優質的農機鑄件構件;三是引導現有的裝備制造企業與農機裝備產業相互支持發展,引導昌龍科技(陽江公司)、廣東凌霄泵業有限公司提供農業用泵和農業生產薄膜等配件、原料;四是鼓勵我市原有的農機生產小企業做大做強,通過省、市財政政策扶持農機裝備項目上馬建設。
根據我市企業的需求,積極支持和鼓勵企業與高校、科研院所進行產學研合作,共同開展農機裝備關鍵技術攻關,加快推動高校農機科研成果在我市轉化、示范和推廣應用。對優秀的產學研合作項目列入市級科技計劃項目中予以支持。鼓勵企業加大研發投入,加強農機裝備研發生產,提升農機裝備制造水平。積極推動我市農機裝備企業向高新技術企業方向發展。(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發展改革局、市科技局、市農業農村局等負責,列第一位者為牽頭單位,下同)
(二)產業發展保障措施。一是由工信部門負責指導扶持企業項目;二是充分調動政策的引導作用,通過工信部門的珠西裝備制造工作母機類產業政策,爭取省級工信部門的支持,充分利用省級專項資金,通過事后獎補或項目貸款貼息等辦法,積極扶持農機裝備生產項目的落戶投資;三是對于存量的小農機生產企業,通過工信或科技部門技改政策促進企業研發投入,加大產業升級改造,向“精、尖、特、新”方向發展。四是建立農業機械信息化平臺,利用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信息化手段,推動農機裝備制造與現代化信息的結合,健全農機流通體系和售后服務網絡,推動農機推廣應用,拉動裝備制造的發展。(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發展改革局、市科技局、市農業農村局、市商務局等負責)
(三)加強交流合作,打造品牌農機。一是抓住參與國家“一帶一路”建設的機遇,大力促進對外開放,引導企業“走出去”,貫徹實施國家“一帶一路”戰略,進一步加強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經貿合作,重點圍繞東南亞、中東、東歐等新興市場,組織開展經貿考察、投資推介、合作交流活動。鼓勵有實力的企業(例如陽春凌霄泵業公司)收購境外品牌和研發中心,在境外設立公司,加快我市農機技術及產品走出去,發揮其龍頭帶動作用,加強與周邊國家和地區溝通聯系,拓寬合作領域,提升國際化經營能力,提升我市對外開放水平。
二是利用好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平臺和廣交會拓展進口促進功能以及國家降低進口商品關稅總水平政策,擴大沿線國家先進農機技術設備、產品的進口。結合我市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引導企業加大進口沿線國家先進技術設備、關鍵零部件以及資源性原材料等進口,促進我市農機技術及產品的轉型升級。(市商務局、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發展改革局、市農業農村局、市科技局等負責)
(四)提升農機裝備產品質量。推動我市農機裝備產品企業積極貫徹實施國家及省現代農機裝備標準,積極采用國際先進標準,鼓勵企業主導或參與國家、行業、團體農機產品技術標準制(修)訂,提高農機產品的標準化、系列化和通用化率。依法實施強制性產品認證,推動自愿性產品認證。加強農機產品質量監管,強化企業質量主體責任和知識產權保護,完善農機質量投訴監督體系,提高農機綜合質量水平。(市市場監管局、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發展改革局、市農業農村局等負責)
三、加快推進主要農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
(一)加快補齊全程機械化生產短板。著力提升水稻機械化種植、烘干水平,加快農作物生產各環節機械化集成配套,探索陽江特色的水稻生產全程機械化解決方案。著力提升馬鈴薯、花生機械化種植和收獲水平。按規定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開展機種機收、統防統治等農機作業服務給予補助,大力推進全程機械化。(市農業農村局、市發展改革局、市財政局等負責)
(二)協同構建高效機械化生產體系。發揮各級農機、農技推廣機構的作用,加快推廣適合機械化作業、輕簡化栽培的主要農作物品種,促使良種、良法、良地、良機配套,為全程機械化創造條件。加快水稻、馬鈴薯、花生生產全程機械化示范推廣,推進主要農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示范建設,率先在水稻生產功能區等園區創建一批整體推進全程機械化示范園區,引導有條件的縣級地區整建制率先基本實現主要農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市農業農村局、市發展改革局、市科技局、市工業和信息化局等負責)
四、加強農業機械化示范推廣應用
(一)推廣先進適用的農機裝備與機械化技術。圍繞我市果菜茶、畜禽水產、南藥等特色產業主要生產環節,開展高性能、有特色的農機新裝備示范推廣。加快發展設施農業、農產品初加工和其他適用機械化技術,促進農業機械化全面發展。加強綠色高效新機具新技術示范推廣,支持秸稈還離田、病死畜禽無害化處理、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等應用。加大農機報廢更新力度,淘汰老舊農機裝備。利用廣東擁有無人機產業基礎的優勢,積極規范推廣應用農用無人機。積極實施農機購置補貼政策,加大農機新產品補貼試點力度。引導各銀行機構針對權屬清晰的農機裝備積極開展抵押貸款,提升貸款審批效率,合理控制利率水平,切實滿足涉農企業及農戶的融資需求。加強監管,督促銀行機構嚴格落實“七不準、四公開”及“兩禁兩限”等監管規定,不得違規收費。(市農業農村局、市財政局、市發展改革局、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金融局,人行陽江市中心支行、陽江銀保監分局等負責)
(二)加快推進智能農機示范應用。加強農機裝備的信息化、智能化建設,引導農業經營主體積極開展農用無人機、農業機器人、農機作業監測等方面的推廣應用,加快推動物聯網、大數據、移動互聯網、智能控制、衛星定位等信息技術在農機裝備和農機作業上的推廣應用。(市農業農村局、市發展改革局、市工業和信息化局等負責)
(三)提高農業機械化技術推廣能力。提高農業機械化技術推廣能力,強化農機推廣機構公益性定位。加強各級農業機械化技術推廣機構的能力建設。推行政府購買服務,鼓勵農機科研推廣人員與農機生產企業、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開展技術合作,支持產學研單位與農機服務組織等廣泛參與技術推廣。(市農業農村局、市工業和信息化局等負責)
五、創新發展農機社會化服務
(一)大力發展農機社會化服務。培育壯大農機社會化服務組織,提高農機社會化服務組織發展質量。支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開展農機作業服務,支持農機社會化服務組織及農村集體經濟組織開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推進覆蓋農業生產全過程的農機社會化服務體系基本建成。支持有條件的縣(市、區)選擇重點農機品種,納入政策性農業保險范疇。各保險機構積極配合當地政府開展重點農機品種的政策性農業保險。(市農業農村局、陽江銀保監分局等負責)
(二)推動農機服務業態創新。鼓勵農機服務主體與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組建農機農事服務聯合體,拓展服務范圍和半徑。支持農機服務主體通過跨區作業、訂單作業和農業生產托管等多種形式,開展農機作業服務,促進小農戶與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支持建設集中育秧、農機具存放以及農產品產地儲藏、烘干、分等分級等設施和農機維修中心。按規定免收跨區作業的聯合收割機、運輸聯合收割機和插秧機車輛的通行費。(市農業農村局、市財政局、市自然資源局、市交通運輸局等負責)
六、改善農機作業基礎條件
(一)加快推進農田“宜機化”建設。加快補齊農業機械化基礎條件薄弱的短板,推動農村土地流轉,發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完善高標準農田和墾造水田建設、農村土地綜合整治等方面的制度、標準、規范和實施內容,明確機耕路、田間道路、下田坡道、田塊長度寬度與平整度等“宜機化”要求。統籌各類資金及社會資本,重點支持丘陵山區實施農田“宜機化”改造,改善農機作業條件。(市農業農村局、市財政局、市自然資源局等負責)
(二)完善農機發展配套設施條件。落實設施農業用地、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建設用地、農業生產用電等相關政策,支持農機服務組織加強育插秧、烘干中心等生產設施建設。鼓勵有條件的縣(市、區)將烘干中心、機具庫棚等配套設施納入高標準農田建設范圍。加強農機安全監理能力建設,落實免費農機監理政策。將農機裝備應急救災復產能力建設納入全省農業救災應急體系中,鼓勵有條件的地區建設農機救災復產儲備力量。在高標基本農田建設、墾造水田建設中,盡量墾造大地田塊,方便農機耕作。各縣(市、區)自然資源局要快速審核農業設施用地報批,方便農業設施用地企業盡快開展工作。(市自然資源局、市農業農村局等負責)
七、大力培養農機人才
(一)健全新型農業工程人才培養體系。支持高等院校建設農業工程學科和設置相關專業,積極開展國內外交流合作,培養創新型、應用型、復合型人才。支持農機專業人才繼續深造、聯合培養,積極引進國內外農機裝備高端人才。引導高校面向農業機械化、農機裝備產業轉型升級開展新工科研究與實踐,構建產學合作協同育人體系。加強政校企合作共建共享工程創新基地、實踐實訓基地。(市教育局、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農業農村局等負責)
(二)加強農機實用型人才培養
1. 加大對農機人才隊伍的培養力度,提高農機管理、監理、推廣和鑒定等方面人員綜合能力。把培養農機大戶、農機合作社帶頭人納入高素質農民培育范疇,培養農機生產使用一線“土專家”;結合“鄉村工匠”工程,探索開展農機相關職業技能等級認定試點工作。加強基層農機推廣人員崗位技能培養和知識更新,打造一支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一線農機人才隊伍。支持大中專畢業生、退伍軍人、科技人員等返鄉下鄉創辦領辦新型農機服務組織。
2. 實施舉措:一是大力開展農機實用型技能人才培訓。全面落實職業技能提升政策,把農機修理工、農業技術員、農作物植保員納入職業技能提升補貼范疇,提高農村勞動力提升職業技能的積極性。二是根據“鄉村工匠”具體實施計劃,結合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職業技能等級認定相關文件,對符合條件的本地農機合作社、農機服務組織、技工院校進行職業技能等級認定備案,開展農機駕駛操作、農機修理等農機相關職業技能等級認定工作,并做好對開展農機相關職業技能等級認定單位的技術服務和質量督導工作,指導其制定工作方案、評價規范,提供命題指導、題庫建設和考評員培訓等服務。(市農業農村局、市教育局、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等負責)
八、保障措施
建立由市農業農村局、市工業和信息化局牽頭負責的市級農業機械化發展協調推進機制,統籌協調農業機械化和農機裝備產業轉型升級工作,落實部門責任,明確任務分工,重大問題及時向市政府報告。按照粵府函〔2019〕428號文件要求,落實省市縣三級財政保障責任,完善農機裝備購置和農機作業地方補助機制。各縣(市、區)要加強農業機械化和農機裝備產業轉型升級財政經費保障,加大涉農資金整合力度,支持開展農機作業補助,把農機推廣、培訓、主體培育和落實免費農機監理等相關經費列入財政預算。
關于我們
|
網站幫助
|
網站地圖
|
隱私申明
|
主辦單位:陽江市人民政府辦公室 管理維護:陽江市政務服務和數據管理局 網站標識碼:4417000019 備案序號:粵ICP備16010311號-3 網站報障:0662-3367662
粵公網安備 4417020200012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