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縣(市、區)人民政府(管委會),市府直屬各單位,中央和省駐陽江有關單位:
現將《陽江市推進氣象高質量發展建設實施方案》印發給你們,請認真組織實施。實施過程中遇到的問題,請徑向市氣象局反映。
陽江市人民政府
2023年8月11日
陽江市推進氣象高質量發展建設實施方案
氣象事業是科技型、基礎性、先導性社會公益事業。為全面貫徹落實《氣象高質量發展綱要(2022-2035年)》(國發〔2022〕11號),根據《廣東省加快推進氣象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和廣東省氣象局 陽江市人民政府《打造廣東沿海經濟帶重要戰略支點氣象保障工程建設合作備忘錄》(2021-2025年)相關工作要求,為推進陽江市氣象事業高質量發展,筑牢氣象防災減災第一道防線,特制定本實施方案。
一、總體要求
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氣象工作重要指示精神及對廣東系列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牢牢把握氣象工作關系生命安全、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戰略定位,強化科技創新和人才發展,進一步提升氣象監測精密、預報精準、服務精細水平,筑牢氣象防災減災第一道防線,建成適應需求、結構完善、功能先進、保障有力的現代氣象業務體系,為陽江高質量發展提供高水平氣象保障。
二、工作目標
立足陽江地形地貌復雜多樣、臺風暴雨等氣象災害多發頻發、氣候變化影響敏感特殊情況,圍繞氣象防災減災第一道防線建設,著力推進“五大工程、一支隊伍”(海上安全氣象保障示范工程、山區氣象保障示范工程、行業氣象服務保障工程、“綠美陽江”氣象服務工程、公眾氣象防災素質提升工程、氣象科技人才隊伍)建設。
到2035年,建成適應需求、技術先進、功能完善、保障有力、高效便捷的氣象現代化體系。核心業務技術取得明顯進步,觀測更加精密智能,預報預警更加精準,氣象服務更加精細,氣象實力更加雄厚,氣象治理更加有效,氣象與經濟社會各領域深度融合,氣象服務保障綜合效益大幅提升,氣象防災減災救災和服務保障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水平顯著提高。
三、主要任務
?。ㄒ唬┖I习踩珰庀蟊U鲜痉豆こ?/span>
1. 建設氣象類實驗室
依托陽江海上風電產業優勢,完善陽江海上氣象觀測網,整合南海近海氣象觀測資源,打造近海海域海氣交互氣象綜合觀測基地,集中力量攻關制約近海高影響天氣預報預警精準性和有效性的關鍵性科學問題,應用科研成果轉化為海上經濟發展效益。依托院士工作站,建設重點實驗室。打造海洋氣象科研業務領軍人才匯聚的高水平創新基地,建成集氣象觀測、科學研究、開放合作和人才培養為一體的海洋氣象類實驗室,為陽江積極探索完善“海上風電+海洋牧場”“藍色能源+海上糧倉”融合發展模式,努力為打造廣東(陽江)國際風電產業城和漁港經濟區保駕護航?!藏熑螁挝唬撼貏e指明負責的縣(市、區)外,責任單位均包含各縣(市、區)人民政府(管委會),下同,不再單獨列出;市科技局、市發展改革局、市財政局、市農業農村局、市氣象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2. 打造陽江海上氣象觀測系統
整合各風電企業現有的氣象觀測儀器,推動將企業以及氣象部門的實時氣象觀測數據納入海上氣象數據庫,推進風電企業與氣象部門的氣象觀測數據相融合,打通數據壁壘,推動在海上風電升壓平臺上建設氣象觀測站,建設海島氣象梯度觀測塔,織密氣象觀測網,聯合相關單位(企業)開展海上風電場氣象實時監測,提升我市海上氣象要素精細化預報和氣象災害預報預警能力。(責任單位:市發展改革局、市自然資源局、市財政局、市教育局、市氣象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3. 提升近海海洋經濟帶氣象保障能力
加強海上氣象服務信息化、智能化建設,依托海上氣象數據庫,打造海上應急管理綜合平臺,實時調用全市海上風電場氣象觀測數據,通過“一張圖”監測展示、“一個屏”指揮管理,實現海上應急管理工作的互聯互通。推進氣象+海洋牧場建設,在海洋牧場應用場景中探索開展氣象指數保險工作。推進與上川、博賀等探測數據進行內部實時交換,最終實現廣東省海上風電場大數據中心進行數據通信,數據共享,協同服務,將多部門、企業數據交叉印證,為預報服務、預判險情、科學決策提供支撐,為風電、港口、旅游等海洋經濟活動提供氣象保障。(責任單位:市發展改革局、市財政局、市農業農村局、市應急管理局、市金融局、市文化廣電旅游體育局、陽江海事局、市氣象局、市政務服務數據管理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二)山區氣象保障示范工程
1. 推進“村村有觀測”建設
目前陽江市江城區、陽東區和陽春市共有55個行政村建有自動雨量(氣象)站,自動站密度全省排名最后。夯實基層防災減災救災基礎,開展村村自動雨量(氣象)站建設,力爭“十四五”期間實現村村有氣象觀測。(責任單位:市應急管理局、市財政局、市水務局、市農業農村局、市林業局、市氣象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2. 建設X波段相控陣天氣雷達網
按照廣東省氣象局規劃,在全市范圍內建設X波段雙偏振相控陣雷達,彌補當前S波段天氣雷達監測時間和空間的不足,將近地層1km覆蓋面由30%提升為90%,提升本地龍卷、強對流等災害性天氣的監測預報能力。強化雷達自適應協同監測技術研究及數據融合應用,同時開展S波段天氣雷達、X波段天氣雷達、風廓線雷達和探空雷達等協同監測業務,實現災害性天氣的超精細時空分辨率、無縫隙、全覆蓋監測,提高氣象災害預警時效。(責任單位:市發展改革局、市財政局、市自然資源局、市氣象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三)行業氣象服務保障工程
1. 建設精細化氣象風險預警服務系統
針對臺風、強對流天氣、暴雨等災害性天氣機理研究和精細化預報技術研究,加強災害天氣預警能力建設。加密部署氣象觀測設備,借助區域數值天氣預報模式、人工智能、大數據分析等新技術,提升災害性天氣監測預報預警和氣象服務能力。(責任單位:市政務服務數據管理局、市發展改革局、市農業農村局、市應急管理局、市文化廣電旅游體育局、市住房城鄉建設局、市城管綜合執法局、市國資委、陽江海事局、市氣象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2. 推進多源場景化服務,提升重點行業氣象保障能力
針對重點行業特點,開展氣象專項服務,加密布設相關氣象要素站點,建立相關行業風險防控氣象指標和致災閾值,大力開展針對不同場景(“氣象+內澇”“氣象+旅游”“氣象+交通”“氣象+生態環境”“氣象+海上風電”等)的個性化、專業化氣象服務,提升氣象數據在城市重大建設項目安全生產和突發事件應對等領域中的應用水平。(責任單位:市應急管理局、市水務局、市農業農村局、市交通運輸局、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生態環境局、市金融局、市住房城鄉建設局、市城管綜合執法局、陽江海事局、市氣象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四)“綠美陽江”氣象服務工程
1. 保障大氣污染防治攻堅戰
開展空氣污染成因分析、污染氣象條件研判,研究污染控制應對措施。優化污染天氣聯合會商機制,建立精細化環境氣象預報預警系統,提升空氣質量預報空間分辨率、預報時效以及污染過程趨勢預測。建立在臺風過程等重污染天氣下應急聯動機制,密切跟蹤臺風最新動態并分析空氣質量變化態勢與趨勢。開展臭氧形成機制及污染預報關鍵技術研發,開發專業環境氣象預報模型,形成我市臭氧預報工作體系,為臭氧預報提供技術支持,提升我市臭氧污染氣象條件預報能力。加強面向多污染物協同控制和區域協同治理的氣象服務,提高重污染天氣應對氣象保障能力,推動陽江市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責任單位:市財政局、市生態環境局、市氣象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2. 開展碳達峰碳中和監測研究
構建覆蓋全市天地一體化的高精度溫室氣體濃度監測網絡,研發溫室氣體及碳中和監測評估系統,建立“自上而下”的區域碳排放核查評估(碳源/碳匯)技術方法體系,有序開展碳達峰碳中和監測研究。加強與生態環境部門的通力合作,共同做好溫室氣體及碳中和監測、氣候變化對陽江生態安全的影響評估和應對措施研究,為節能減碳、能源及工業、交通、建筑等重點領域碳排放碳達峰提供氣象保障服務,提升應對氣候變化科學評估和決策咨詢能力。(責任單位:市生態環境局、市氣象局、市財政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3. 完善陽春“嶺南·生態康養勝地”建設
完善陽春“嶺南·生態康養勝地”建設,繼續深挖以勾髻頂云海為特色的氣象景觀預報研究和以康養、休閑為主題的旅游氣象服務研究,進一步打響“陽春·嶺南生態康養勝地”金名片,助力陽春全域旅游和鄉村振興發展。一是完善生態氣象監測網絡,開展大氣負氧離子觀測以及生物舒適度觀測;加強與市水稻服務中心合作,加強農田小氣候觀測能力建設。二是建立陽春市生態旅游氣象服務平臺,提升生態旅游氣象服務保障能力。三是做好“陽春·嶺南生態康養勝地”氣候品牌宣傳工作。加大宣傳推介力度,強化宣傳效果,擦亮“生態康養勝地”金字招牌,進一步擴大品牌影響力,更好地帶動陽江生態旅游業和生態康養業發展,使之成為陽江生態產業新的增長點和閃光點。(責任單位:陽春市政府、市農業農村局、市文化廣電旅游體育局、市氣象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4. 創建陽江特色農優產品“嶺南生態氣候優品”稱號
開展“嶺南生態氣候優品”創建工作,進一步發揮氣候趨利避害功能,深度挖掘氣候價值,釋放氣候紅利,提高陽春春砂仁、陽西程村蠔、富硒米以及海陵珍珠馬蹄等特色農產品的知名度,增強陽江特色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助力產業發展壯大,不斷提升氣象為農服務質量和效益,為鄉村振興貢獻氣象力量。(責任單位:市農業農村局、市文化廣電旅游體育局、市氣象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ㄎ澹┕姎庀蠓罏乃刭|提升工程
1. 打造“曾慶存氣象科學館”
加強同各方面力量合作,建設“曾慶存氣象科學館”,打造以海洋經濟研究為中心,引進省各類實驗室,在曾慶存氣象科學館設立分中心。館內介紹曾慶存院士的生平事跡,以此作為激勵陽江人努力拼搏,勇攀科學高峰的平臺,以本土優秀科學家為引領,弘揚科學家精神,利用現代多媒體交互技術,聚焦海洋災害和人類利用自然資源,加強碳中和科普和風能、核能等清潔能源科普知識宣傳,提升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意識。(責任單位:市發展改革局、市財政局、市科協、市文化廣電旅游體育局、市氣象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2. 建設“陽春市自然災害科普教育中心”
建設“陽春市自然災害科普教育中心”,提高自然災害科普知識和防災減災救災知識宣傳能力,滿足群眾日益增長的災害應對能力需求。(責任單位:陽春市政府、市氣象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3. 推進公共服務個性化發展
推進氣象科普“五進”和校園氣象“一門課”等系列科普活動,將氣象防災減災科普納入到校園安全教育重要內容。加強“陽江天氣”新媒體科普品牌建設,運用互聯網傳播氣象科普知識,提升公眾參與度和覆蓋面。引導、培育社會力量參與氣象科普動漫影視、課件、展品等科普教育產品創作,培育精品,形成品牌,提高科普影響力。面向手機、網絡、電視用戶提供個性化、專業化氣象服務產品,提高災害風險區域人群獲取防災信息的及時性和便利性。(責任單位:市財政局、市教育局、市氣象局、市科協按職責分工負責)
(六)培養高質量氣象科技人才
堅持“人才是第一資源”,以科技人才“引得來、留得住”為人才政策出發點和著力點,著力提升重點領域領軍人才數量和質量,不斷豐富青年氣象人才梯隊儲備,努力夯實基層高層次人才隊伍,持續增強團隊協同創新能力,顯著提高陽江氣象人才集聚效益。推動建立陽江市氣象人才聯合培養、訪問交流、高層次人才引進共用機制。搭建氣象科技融合創新平臺,聚多方創新資源和人才,做大做強科技創新體量,建立高效協作的產-學-研-用科技創新模式,造就高水平人才隊伍,打造陽江地區氣象科技人才創新高地,提升我市氣象創新能力水平。
1. 開放協同,聯合攻堅氣象核心技術
堅持科技自立自強和開放創新協同促進,緊密圍繞陽江氣象發展的重點領域業務科技難題和創新發展需求,深化與城市全方位、多領域產業創新協作,深入開展與省氣象局各業務單位、科研院所、高等學校、地方技術部門等的科研合作,聯合開展技術攻堅,促進創新要素高效流動、為我所用,構建開放創新生態,著力突破一批氣象核心技術,為精細化智能化的預報預警和公共氣象服務提供支撐。(責任單位: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市財政局、市科技局、市氣象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2. 實施氣象引才育才用才計劃,激發人才創新創業活力
對接省氣象局“新時代人才計劃”,規劃實施新時代陽江氣象高層次科技創新人才工程,打磨在省內同行業具有學科優勢和影響力的研究型業務團隊,著力培養一批在省內外有競爭力的領軍人才和青年英才。建立業務人員雙向交流機制,強化人才聯合培養、技術聯合攻關和成果共建共享。優化人才工作機制,用好我市創新人才制度,完善氣象高層次人才引進、柔性流動和優秀畢業生引進機制,建立按需設崗、按崗聘用、人崗相適的激勵機制,完善以提高核心科技水平和實際業務能力為導向的人才考核評價機制。(責任單位: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市財政局、市科技局、市氣象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3. 推動氣象科技攻關,完善科技創新政策措施
統籌多方氣象科技資源,完善聯合攻關機制,集中解決制約氣象業務發展的關鍵問題和核心技術。成立陽江市氣象科研機構,搭建科研平臺,積極開展融入服務地方經濟社會需求氣象業務和服務研究,推進研究型業務建設。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完善科技成果轉化機制,加快氣象科技創新成果的應用和推廣。加快推進氣象領域產學研深度融合,促進陽江氣象科技產業鏈、創新鏈發展壯大。(責任單位: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市財政局、市科技局、市氣象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各地、各相關部門要加強對氣象工作的組織領導,加大對氣象高質量發展的支持力度,將氣象高質量發展相關工作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
(二)推動協同保障。氣象、發展改革、人力資源、自然資源等部門要形成部門協同、上下聯動的氣象高質量發展工作機制,形成合力,細化政策措施,著力推動解決制約氣象高質量發展的關鍵問題。
(三)健全規章體系。氣象、司法等部門探索完善氣象法規規章體系,規范氣象探測環境保護、氣象災害風險管理、氣象資料使用等活動。
(四)強化財政保障。氣象、財政、人力資源等部門要發揮雙重計劃財務體制優勢,細化財政投入機制,把氣象高質量發展建設項目、氣象干部職工屬地標準待遇等所需資金納入財政預算。
關于我們
|
網站幫助
|
網站地圖
|
隱私申明
|
主辦單位:陽江市人民政府辦公室 管理維護:陽江市政務服務和數據管理局 網站標識碼:4417000019 備案序號:粵ICP備16010311號-3 網站報障:0662-3367662
粵公網安備 4417020200012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