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背景
手足口病(Hand-foot-mouth disease, HFMD)是由多種腸道病毒引起的常見傳染病,以嬰幼兒發病為主。以發熱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或皰疹為主要特征。少數患者可并發無菌性腦膜炎、腦炎、急性弛緩性麻痹、呼吸道感染和心肌炎等,個別重癥患兒病情進展快,易發生死亡。目前我國已將手足口病列入丙類傳染病管理。為及時掌握我市手足口病的疫情動態,有效預防和控制手足口病在我市的發生與流行,保障群眾的身體健康,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和《手足口病預防控制指南(2008版)》的有關規定和要求,制定本工作方案。
二、目的
1、及時掌握我市手足口病病原體、毒株動態變異及疫情分布情況,分析流行態勢和了解流行規律,為制定我市手足口病防治策略提供科學依據。
2、迅速行動,科學地制訂和落實手足口病綜合性防制措施,有效預防和控制手足口病在我市的發生與流行,保障群眾的身體健康。
三、疫情監測
(一)病例定義
1、臨床診斷病例
急性起病,發熱,手掌或腳掌部出現斑丘疹和皰疹,臀部或膝蓋也可出現皮疹。皮疹周圍有炎性紅暈,皰內液體較少;口腔粘膜出現散在的皰疹,疼痛明顯。部分患兒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惡心、嘔吐和頭疼等癥狀。
重癥病例:①有手足口病的臨床表現的患者,同時伴有肌痙攣,或腦炎、急性遲緩性麻痹、心肺衰竭、肺水腫等。②手足口病流行地區的嬰幼兒雖無手足口病典型表現,但有發熱伴肌痙攣,或腦炎、急性遲緩性麻痹、心肺衰竭、肺水腫等。
2、實驗室診斷病例
臨床診斷病例符合下列條件之一,即為實驗室診斷病例。
①病毒分離
自咽拭子或咽喉洗液、糞便或肛拭子、腦脊液或皰疹液、以及腦、肺、脾、淋巴結等組織標本中分離到腸道病毒。
②血清學檢驗
病人血清中急性期與恢復期血清IgG抗體有4倍以上的升高。
③核酸檢驗
自病人血清、腦脊液、咽拭子或咽喉洗液、糞便或肛拭子、腦脊液或皰疹液以及腦、肺、脾、淋巴結等組織標本中檢測到病原核酸。
(二)疫情報告
1、自2008年5月2日起,手足口病納入丙類傳染病管理。全市各級各類醫療機構要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和《傳染病信息報告管理規范》的有關規定,對符合上述病例定義的手足口病病例進行報告。
2、報告內容與方法
全市各級各類醫療衛生機構發現手足口病患者時,要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報告卡》中“其他法定管理及重點監測傳染病”一欄中填報該病。實行網絡直報的醫療機構應于24小時內進行網絡直報。未實行網絡直報的醫療機構應于24小時之內寄送出傳染病報告卡。報告病例分“臨床診斷病例”和“實驗室診斷病例”兩類。如為實驗室診斷病例,則應在報告卡片“備注”欄內注明腸道病毒的具體型別,如為重癥病例亦應在“備注”中注明“重癥”。
全市各中小學校和托幼機構要嚴格執行晨檢制度,每天入校/園時注意觀察兒童體溫和口腔、手、足等處是否有散在點狀丘疹、水皰等現象,發現疑似病人、病人,要及時報告所在地衛生院或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和教育主管部門,并及時隔離治療。
3、局部地區或集體單位發生流行或暴發時,按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條例》、《全國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預案》、《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與傳染病疫情監測信息報告管理辦法》及有關規定,及時進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信息報告。
4、報告信息分析和反饋
全市各級疾病預防控制機構要對疫情報告信息進行逐級審核。縣級疾病預防控制機構應每日瀏覽并分析監測數據,發現異常升高或病例呈聚集性分布或出現死亡病例,應及時核實并向同級衛生行政部門及上級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報告。市級疾病預防控制機構應及時向縣級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及醫療機構反饋疫情分析信息。
四、流行病學調查
聚集性病例指同一托幼機構/學校1周內有5例或同一宿舍/班級/家庭1周內有2例及以上手足口病病例。
全市各級疾病預防控制機構發現手足口病報告病例數明顯增多、病例呈聚集性分布、重癥病例比例較大或出現死亡病例時,應組織開展流行病學調查。調查的主要目的:一是采集相關標本,開展實驗室檢測,明確病原并進行分型鑒定;二是收集臨床資料,以了解不同型別腸道病毒的致病性、毒力、所致疾病臨床類型及救治等;三是闡明本次流行/暴發的傳播方式及感染的危險因素等,以便制定針對性的預防控制措施;四是評價不同防控策略和措施的有效性。
五、實驗室檢測
根據當前手足口病的防治重點,全市各地應更加關注重癥病例、聚集性病例的流行病學調查和病原學檢測工作。全市各級疾控中心應及時收集上送以下標本和資料給省疾控中心:①病例糞便和血清標本,并根據臨床表現和病程采集咽拭子、皰疹液、腦脊液等標本。②手足口病個案調查表(見附表3)。③手足口病暴發疫情監測報表(見附表4)。④重癥、死亡手足口病病例診療過程的所有門診和住院病歷記錄復印件(含專家會診記錄、臨床檢查結果等)。
檢測結果的報告與反饋
送檢單位在接到反饋結果后的一個小時內,必須進行網絡訂正,如為陽性結果,“病例分類”選擇為“實驗室確診病例”,同時按要求在“實驗室結果”欄選擇相應病毒型別。
未經實驗室檢測的臨床懷疑手足口病死亡病例的病例分類,現暫規定統一選擇“疑似病例”,待實驗室有明確結果后才做相應訂正。
六、預防控制措施
1、加強領導,健全組織。正確分析判斷疫情形勢,將手足口病的防治工作及時調整到當前疾病預防控制工作的重要位置,加強領導,健全組織,明確責任,保障各項防控措施的落實。
2、成立防控工作小組。要成立防控手足口病領導小組和流行病學調查處理小組、醫療救護專家指導小組,負責手足口病的防治工作。流行病學調查處理小組,負責流行病學調查、疫情處理的技術指導及相關標本的采集指導;醫療救護專家指導小組,負責醫療救護的診斷、治療技術指導。
3、嚴格實行防控工作責任制。為確保把防治工作抓緊抓好,按照屬地管理的原則,衛生行政部門和醫療、疾病預防控制、衛生監督機構要層層建立工作責任制,積極主動地開展好各項工作。
4、加強疫情監測,嚴格疫情報告管理制度。全市各級各類醫療機構、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執行職務的醫務人員均為責任報告人。發現手足口病病人后,要認真填寫《傳染病報告卡》,及時進行網絡直報。
5、對病人實行隔離治療,嚴格管理傳染源。醫療機構要積極救治病人,不斷總結交流診治經驗,提高臨床救治水平,減少死亡病例發生。同時,積極配合疾控部門做好流行病學調查、消毒隔離和各種標本采集工作。進一步加強醫療機構感染性疾病科工作,落實預檢分診制度,設立發熱與皰疹病例專門診室,同時加強醫院產房、兒科病房的消毒,防止新生兒、嬰幼兒院內感染而導致嚴重后果。傳染源要按照腸道傳染病處理原則進行隔離,加強醫院消毒和污物處理,杜絕院內感染;對住院治療的患者,要限制其陪護和接觸者人數,強化洗消措施;對居家治療的病人及其接觸者,由鄉鎮、村、社區防保人員具體指導落實隔離措施和周邊區域的消毒處理措施。
6、及時進行流行病學調查,認真落實消毒處理措施。按照屬地管理原則,屬地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接到轄區聚集性病例、重癥病例或死亡病例報告后,要立即進行流行病學調查,深入分析疫情的三間分布和流行特點,隨時掌握疫情動態。認真落實疫點消毒處理措施,切斷傳播途徑。病例發生所在地的人民政府要及時組織開展愛國衛生運動,對垃圾、糞便、污水及時清運消毒,整治城鄉衛生環境。嚴格保護生活飲用水源,尤其對于農村地區集中供水的村莊,要整治水源地周圍環境,采取保護措施,嚴防水源污染。
7、采取有效措施,保護易感人群。對全市中小學校和托幼機構要加大管理力度,認真落實晨檢制度,對發現的病人及疑似病人一定要及早隔離治療。認真落實《消毒管理辦法》的有關規定,對患兒的糞便、呼吸道分泌物及可能受污染的物品(衣物、被褥、餐飲具、玩具等)要隨時進行消毒。必要時依法暫時關閉病例所在的學校、托幼機構及其他幼兒聚集場所,以保護易感兒童。
8、開展健康教育,提高群眾防病知識水平。以廣播、電視、報紙、網絡、宣傳單等各種宣傳形式,正面介紹腸道傳染病的防病知識,告誡家長流行季節不要帶兒童到人群聚集的公共場所,避免與患兒接觸;糾正兒童不良衛生習慣,對兒童玩具、餐具、衣物、用品要經常消毒,家長要注意孩子的個人衛生,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做到“洗凈手,喝開水、吃熟食、勤通風、曬衣被”等。
9、強化培訓,提高業務素質。全市各級衛生行政部門要盡快組織手足口病防治技術培訓,進一步充實、提高防治隊伍的技術力量。一是開展預防控制技術培訓,提高疾控隊伍的流調、采樣、檢測、監測和消毒等疫情處置技術水平,確保防控措施落實到位。二是開展診療技術培訓,加強對醫務人員手足口病的診斷、治療、隔離消毒等知識的培訓,使臨床醫生特別是農村地區的鄉醫、村醫盡快熟悉手足口病的診療技術,確保做到早發現、早診斷、早報告、早隔離、早治療。
10、加強衛生監督檢查。各地要采取切實可行的措施,加強對餐飲業、食堂、生活飲用水的監督檢查。餐飲單位要進一步落實原料進貨索證和驗收制度,嚴格原料采購,嚴禁采購、使用病死或者死因不明的畜、禽及其制品、劣質食用油、不合格調味品、工業用鹽或非食品原料和濫用食品添加劑。嚴格餐具、用具的清洗消毒,保證洗刷消毒設施正常運轉,確保餐具等公共用具的消毒效果。供水單位要嚴格按照制水工藝制水,加強飲水消毒,確保出廠水和末梢水符合《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二次供水單位要對二次供水設施進行一次清洗消毒,同時加強飲水包括桶裝水的監測。
七、職責分工
1、衛生行政部門:負責手足口病防控工作的組織、協調、監督和考核工作,做好技術培訓、人力、物資、車輛等方面的保障工作。
2、教育部門:學校、托幼機構負責落實晨檢、病假追查和傳染病報告管理等各項制度,做好手足口病的監測、報告、管理工作;開展健康教育、清潔消毒工作,預防手足口病的發生,并配合衛生部門做好對學校、托幼機構手足口病防控工作的技術培訓和指導。
3、疾控機構:負責做好手足口病防控工作的技術培訓和業務指導,加強疫情分析和預測預警水平,發現疫情及時開展流行病學調查和處理,有效控制疫情的蔓延。
4、醫療機構:負責對病人實行隔離治療,開展本單位人員的技術培訓,開展手足口病的監測、報告、治療和健康教育工作;協助疾控機構做好疫情流行病學調查、處理工作;做好醫院內感染控制,防止交叉感染。
5、衛生監督機構:加強衛生執法力度,重點做好學校、托幼機構和醫療機構監督檢查,確保手足口病各項防控措施得到全面落實,防止發生暴發疫情和醫院內感染,同時要加強對餐飲業、食堂、生活飲用水的監督檢查。
八、督導評估
由衛生行政部門和教育行政部門組成聯合督查工作組,定期對各醫療衛生機構、學校和托幼機構進行督查指導和評估,對發現的問題要及時解決。
附件:1、標本采集和保存技術要求
2、手足口病病例標本送檢登記表
3、手足口病病例個案調查表
4、手足口病暴發疫情監測報表
5、陽江市學校、托幼機構防控手足口病清潔消毒指引
6、陽江市醫療機構防控手足口病工作指引
7、陽江市家庭防控手足口病清潔消毒指引
附件1
標本采集和保存技術要求
一、病例標本的采集及要求
㈠腦脊液標本
1、采樣對象為住院的新發病例,尤其合并神經系統癥狀等并發癥的患者。
2、腦脊液標本的采集量為1.0~2.0ml,采集后,即裝入無菌帶墊圈的血清管中,-70℃以下低溫冷凍保藏或液氮罐保藏,或4℃暫存但需24h內送達實驗室檢測。
3、新發病例腦脊液由醫療機構負責采集,或部署到醫療機構在臨床檢測同時留存腦脊液。
㈡糞便標本
1、采樣對象為新發病例、或接觸者。
2、糞便標本采集量5~8g/份(約一瓷湯匙),采集后,立即放入無菌采便管內,-70℃以下低溫冷凍保藏或液氮罐保藏。
3、所有新發病例糞便標本必須采集雙份,第1份糞便標本要于入院當日采集,第2份糞便標本與第1份間隔24~48h。
㈢血清標本
1、采集對象住院的新發病例、密切接觸者或其他人群。
2、血清標本,采集靜脈采集3~5ml全血,置于真空無菌采血管中,自凝后,分離血清,將血清置于-20℃以下冰箱中冷凍保存。
3、病例需采集急性期和恢復期血清雙份或三份血清,急性期血清于入院當日由醫療機構負責采集;恢復期血清按照附表(手足口病病人樣品采集、保存標準一覽表)間隔要求采集,由醫療機構或縣級疾控機構到患者家庭追蹤采集。對可疑病例液需要采集血標本。
㈣咽拭子標本
1、采集對象為入院當天的新發病人,或發病3日內的現癥病人。
2、采樣方法:用專用采樣棉簽,適度用力拭抹咽后壁和扁桃體部位,應避免觸及舌部;迅速將棉簽放入內裝有3~5ml采樣液的采樣管中,在靠近頂端處折斷棉簽桿,旋緊管蓋并密封。-70℃以下低溫冷凍保藏或液氮罐保藏,或4℃暫存但需24h內送達實驗室檢測。
3、采樣方法同流感,詳見《國家流感監測方案》。
二、對典型病例或合并癥的病例,每例病例采集咽試子、糞便、血清(急性期1份和恢復期2~3份)、腦脊液、皰疹液的種類齊全,詳細記錄病人姓名、性別、年齡、發病時間、采樣時間、主要臨床表現、是否用藥等信息,同一病例標本的編號要與個案調查表一致。詳見下表。
手足口病病人樣品采集、保存標準一覽表
附件2
手足口病例標本送檢登記表
患者姓名 性別 出生日期 年 月 日(陰/陽歷)
家長姓名 家庭住址 市 鄉(鎮、街辦) 村(居) 號
家庭電話
發病日期 年 月 日
初診日期 年 月 日;初診單位 (省級/市級/縣級/鄉級/村級)初步診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住院治療(是/否),如住院,則:
入院日期 年 月 日,入院診斷
出院日期 年 月 日,出院診斷
病程 天
預后:痊愈/好轉/未愈/死亡/其他 ;后遺癥(有, ;無)
標本統一編號:
注:送檢標本編號為“標本統一編號+標本類型”,其中“T”為咽拭子代碼,“S1”為急性期血清代碼,“S2”為恢復期血清代碼,“F”為糞便標本代碼,“CSF”為腦脊液代碼,“H”為皰疹液代碼。
采樣人: 采樣單位: 送樣人:
附件3
手足口病個案調查表
編號: 調查單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按照國家標準編碼:省編碼+市編碼+縣編碼+病例序號)
一、一般情況
患者姓名 性別 出生日期 年 月 日(陰/陽歷)
職業 工作單位(就讀學校或托幼機構)
家長姓名 家庭住址 市 鄉(鎮、街辦) 村(居) 號
家庭電話:
二、發病及就診情況
1、發病日期 年 月 日
2、初診日期 年 月 日;初診單位 (省級/市級/縣級/鄉級/村級)
初步診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住院治療(是/否),如住院,則:
所住醫院____________________ ,
入院日期 年 月 日,入院診斷 ,
出院日期 年 月 日,出院診斷 ,
病程 天。
4、預后:痊愈/好轉/未愈/死亡/其他 ;后遺癥(有, ;無)
三、臨床情況
(一)臨床癥狀 如有請打“√”
1、發熱(有, ℃/ 無); 2、皮疹(有,主要部位: / 無)
3、口腔炎:口腔粘膜上出現紅色潰瘍型皰疹 是□ 否□
4、呼吸系統:流涕□ 咳嗽□ 咽痛□ 其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消化系統:惡心□ 嘔吐□ 腹痛□ 腹瀉□ 其他:_______________
神經系統:頭痛□噴射狀嘔吐□精神異常□嗜睡□意識障礙□昏迷□驚厥□
心血管系統:心律失常:有□ 無□
(二)體征
1、頸項強直:有□無□; 巴氏癥:有□ 無□;
克氏癥:有□無□; 布氏癥:有□無□
2、腱反射:正常□ 亢進□ 減弱□;
肌張力:正常□ 亢進□ 減弱□
(三)輔助檢查
1、血象:有,無。有則:WBC( ×104/L),N( %),L( %)
2、腦脊液:壓力( Pa),外觀(正常/異常),細胞記數( 個),
蛋白( )糖含量( )
3、X線檢查結果:有□,表現為 ,無□
4、心肌酶譜:肌鈣蛋白酶 肌紅蛋白酶
(四)合并癥及并發癥
合并癥:有□ , 無□;
并發癥:有□ , 無□
四、流行病學資料
(一)患者接觸史(填寫病例發病前7天內與手足口病、病腦、病毒心肌炎的接觸史):
無□;有□:填寫下表
備注:1、與病例關系,指本調查病例發病前與相關患者的關系。包括(填寫)家人、親戚、同班、同校、同村或其它等關系。
2、臨床診斷填寫:手足口病、病腦、病毒心肌炎、肺水腫等。
(二)病例密切接觸者,患者發病前7天以來,接觸的人群情況
備注:1、接觸患者的密切人員與患者關系,填寫家人、親戚、同班、同校、同村或其它等關系。
2、臨床診斷填寫:手足口病、病腦、病毒心肌炎、肺水腫等。
(三)發病前7天內是否有外出史(是,時間 ,地點 /否/不詳)。
(四)發病前7天內家中是否有外地訪客(是,時間 ,地點 /否/不詳)。
(五)發病前7天內飲食(水)史:
1、外出就餐:有□,時間 ,地點 ;無□;不詳□;
2、飲用生水或使用不潔水源清洗入口食物、洗碗、漱口等:水源類型 ,地點 ,頻率,一直□,經常□,偶爾□,無□,不詳□
(六)發病前7天內是否到以下場所
1、公園/兒童樂園/游樂場所:有□,時間 ,地點 ;無□;不詳□;
2、兒童預防接種門診:有□,時間 ,地點 ;無□;不詳□;
3、兒童保健門診:有□,時間 ,地點 ;無□;不詳□;
4、醫院/診所:有□,時間 ,地點 ;無□;不詳□;
5、其他場所(商場等):有□,時間 ,地點 ;無□;不詳□。
調查人_______________ 調查日期: 年 月 日
附件 4
手足口病暴發疫情監測報表
一、一般情況
疫情報告單位: 疫情報告時間: 年 月 日
首次調查時間: 年 月 日
疫情發生詳細地點: 縣(區) 鄉鎮(街道) 村(社區、居委會)
疫情發生單位名稱: 單位人數
發病人數: 住院人數: 重癥人數: 死亡人數:
首例發病時間: 年 月 日,末例發病時間: 年 月 日
二、流行病學調查
1. 年齡性別分布
2.地區分布
3. 時間分布
三、實驗室結果
四、結論
暴發原因及傳播鏈分析:
填表人 填表單位
附件 5
陽江市學校和托幼機構防控手足口病
清潔消毒指引
一、個人衛生
1、學校、托幼機構工作人員要勤洗手,負責晨檢的工作人員在檢查發現可疑病兒后,要用有效碘5000mg/L(0.5%)的碘伏擦手;工作人員在接觸幼兒及其用品前、替幼童更換尿布、處理糞便后均要用洗手液和流動水正確洗手。
2、兒童在游戲活動前后、飯前便后要用洗手液和流動水正確洗手。
3、不要讓兒童喝生水、吃生冷食物,避免接觸患病兒童。
4、教育幼兒不要隨意用手揉擦眼睛、挖鼻孔和吮吸手指。
5、在打噴嚏或咳嗽時應用紙巾遮蓋口鼻,用過的紙巾應丟棄到有蓋垃圾桶中,避免飛沫污染他人。接觸呼吸道分泌物后(如打噴嚏后)應立即洗手。
二、環境及物品清潔消毒
1、幼兒玩具用品定期清洗,可在陽光下暴曬至少2小時或用有效氯500mg/L的消毒液擦拭作用30分鐘,如室內安裝了紫外線燈,也可將玩具、書本散開后暴露于紫外線燈下60分鐘以上;玩具應避免相互交換使用。
2、 學生和幼兒的食具和飲水杯每天用開水煮30分鐘或消毒碗柜消毒,或用有效氯250mg/L的消毒液浸泡30分鐘后再用清水清洗;學校和托幼機構的廚房人員還要注意食品衛生和個人衛生。
3、被服勤晾曬,如出現患者,患者的衣服需要單獨清洗,可采用陽光暴曬2小時以上、或煮沸20分鐘或用有效氯500mg/L的消毒液浸泡30分鐘。
4、學校和托幼機構的廁所每天應清潔消毒,用有效氯500mg/L的消毒液進行噴灑或擦拭,清潔用品使用后還可用有效氯500mg/L的消毒液浸泡消毒30分鐘,應盡量保持干燥。如有幼兒使用的便器,應及時清理,并用有效氯500mg/L的消毒液浸泡至少30分鐘;工作人員接觸患者的分泌物或排泄物以及清掃或消毒工作要佩戴口罩和手套,處理完畢應及時清潔雙手。
5、對學校和托幼機構的物體表面如地面、桌面、門把手、扶梯等(尤其幼兒可接觸的地方)每天進行擦拭消毒,可用有效氯500mg/L的消毒液擦拭作用時間30分鐘。
6、學校和托幼機構內的嬉水池在使用中應每日補充新水,保持清潔無異味,池水應每日消毒,保持游離余氯濃度為0.3~0.5毫克/升,保證池水水質有良好衛生狀況。一旦學校、托幼機構出現手足口病暴發,則停止使用嬉水池并進行徹底的清潔消毒。
7、學校和托幼機構應注意開窗通風,保持空氣的流通。每天最少通風三次,每次不少于30分鐘。空調應定期清洗空調隔塵濾網,也可用有效氯500mg/L的消毒液擦拭防塵網表面。室內可使用紫外線燈進行照射,每天最少1次,每次60分鐘。
8、學校和托幼機構校園區開展環境清潔治理和滅蠅、滅蟑螂為重點的愛國衛生運動;若蠅密度較高,可用溴氰菊酯和順式氯氰菊酯按25mg ai/m2在廚房及周圍環境進行滯留噴灑滅蠅;廚房、兒童休息和活動場所可使用市場銷售的、有農藥登記證的滅蟑餌劑滅蟑螂。
附件6:
陽江市醫療機構防控手足口病工作指引
1、疾病流行期間,醫院應實行預檢分診,并專辟診室(臺)接診疑似手足口病人,引導發熱出疹患兒到專門診室(臺)就診,候診及就診等區域應增加清潔消毒頻次,室內清掃時應采用濕式清潔方式;
2、醫務人員在診療、護理每一位病人后,均應認真洗手或對雙手消毒;
3、診療、護理病人過程中所使用的非一次性的儀器、物品等要擦拭消毒;
4、同一間病房內不應收治其他非腸道病毒感染的患兒。重癥患兒應單獨隔離治療;
5、對住院患兒使用過的病床及桌椅等設施和物品必須消毒后才能繼續使用;
6、患兒的呼吸道分泌物和糞便及其污染的物品要進行消毒處理;
7、醫療機構發現手足口患者增多或腸道病毒感染相關死亡病例時,要立即向當地衛生行政部門和疾控機構報告。
附件7:
陽江市家庭防控手足口病清潔消毒指引
一、個人衛生
1、嬰幼兒看護人要勤洗手。在接觸嬰幼兒及其用品前、替幼童更換尿布、處理糞便后均要用洗手液和流動水正確洗手。
2、在公共場所活動之后、飯前便后、外出后要用洗手液給兒童洗手,避免共用毛巾抹干手。
3、不要讓兒童喝生水、吃生冷食物,避免接觸患病兒童。
4、教育幼兒不要隨意用手揉擦眼睛,挖鼻孔和吮吸手指。
5、在打噴嚏或咳嗽時應用紙巾遮蓋口鼻,用過的紙巾應丟棄到有蓋垃圾桶中,避免飛沫污染他人。接觸呼吸道分泌物后(如打噴嚏后)應立即洗手。
二、環境及物品清潔消毒
1、嬰幼兒玩具用品定期清洗,在陽光下暴曬至少2小時或用有效氯500mg/L的消毒液擦拭作用30分鐘;玩具應避免相互交換使用。
2、嬰幼兒使用的奶瓶、奶嘴使用前后應充分清洗;食具每天用開水煮30分鐘或消毒碗柜消毒,或用有效氯250mg/L的消毒液浸泡30分鐘后再用清水清洗。
3、被服勤晾曬,如家中出現患者,患者的衣服需要單獨清洗,可采用陽光下暴曬2小時以上、或煮沸20分鐘或用有效氯500mg/L的消毒液浸泡30分鐘;
4、盛放排泄物的便器應及時清理,并用有效氯500mg/L的消毒液浸泡至少30分鐘;接觸患者的分泌物或排泄物要佩戴口罩和手套,處理完畢應及時清潔雙手。
5、對家居的物體表面(尤其幼兒可接觸的地方)每天進行清潔擦拭,如地面、桌面、門把手、電話等;如家中出現患者,可用有效氯500mg/L的消毒液擦拭作用時間30分鐘。
6、家居應注意開窗通風,保持空氣的流通。每天最少通風三次,每次不少于30分鐘。空調應定期清洗空調隔塵濾網,也可用有效氯500mg/L的消毒液擦拭防塵網表面。
7、社區環境開展環境清潔治理和滅蠅、滅蟑螂為重點的愛國衛生運動;若蠅密度較高,可用溴氰菊酯和順式氯氰菊酯按25mg ai/m2在社區周圍環境進行滯留噴灑滅蠅;家居可使用市場銷售的、有農藥登記證的滅蟑餌劑滅蟑螂。
附錄一:消毒劑的配制及使用注意事項
含氯消毒劑是指溶于水后能產生次氯酸的消毒劑。最常用的有次氯酸鈉、次氯酸鈣、漂白粉、二氯異氰尿酸鈉、三氯異氰尿酸等。
1.消毒液配制:
根據不同含氯消毒劑產品的有效氯含量,用自來水將其配制成所需濃度溶液。
例如市場銷售的某種含氯量為12%左右、每包凈重為20g的消毒粉,一包20g的消毒粉加水5L即配制成有效氯500mg/L的消毒液。半包即10g的消毒粉加水5L即配制成有效氯250mg/L的消毒液。
2.含氯制劑使用注意事項:
應選擇有衛生許可批件的消毒產品。調配或使用時應開門窗,保持空氣流通。由于含氯制劑有一定的刺激性,應佩戴口罩和手套進行操作。配制時應有量杯或湯勺計算份量。消毒完的物品應以清水沖洗及抹干,最后清潔雙手。經稀釋的含氯制劑最好當天用完。如不慎接觸眼睛,應立即用清水沖洗15分鐘并求醫。消毒期間不隨意用手揉擦眼睛,觸摸鼻子或嘴,及時洗手。
附錄二:正確的洗手方法
正確的洗手方法是個人良好衛生習慣重要內容之一,能有效防止腸道病毒的傳播。在與患者接觸后,觸摸眼、口、鼻前,打噴嚏或咳嗽后,如廁后,戴口罩前及摘口罩后,接觸公共設施如扶手、門柄、電梯按鈕、公共電話后、從外面回家后等均應及時洗手。推薦較合理的五步洗手法:濕、搓、沖、捧、擦。
一、濕
在水龍頭下把手淋濕,擦上肥皂或洗手液。
二、搓
手心、手臂、指縫相對搓揉20秒:
(一)掌心相對,手指并攏相互摩擦;
(二)手心對手背沿指縫相互搓擦,交換進行;
(三)掌心相對,雙手交叉沿指縫相互摩擦;
(四)一手握另一手大拇指旋轉搓擦,交換進行;
(五)彎曲各手指關節,在另一手掌心旋轉搓擦,交換進行;
(六)搓洗手腕,交換進行。
三、沖
用清水把手沖洗干凈。
四、捧
用清水將水龍頭沖洗干凈,再關閉水龍頭。
五、擦
用干凈的毛巾/紙巾擦干或烘干機烘干。
關于我們
|
網站幫助
|
網站地圖
|
隱私申明
|
主辦單位:陽江市人民政府辦公室 管理維護:陽江市政務服務和數據管理局 網站標識碼:4417000019 備案序號:粵ICP備16010311號-3 網站報障:0662-3367662
粵公網安備 4417020200012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