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排排圣女果長勢喜人,攀在竹架上的翠綠藤蔓,掛著紅彤彤的果實和黃色的小花……連日來,陽西縣西荔王果蔬專業合作社圣女果進入收獲上市期,農民們正忙著將成熟的圣女果采摘、分揀。
近年來,陽西縣通過土地流轉的“金鑰匙”,有力推動農業規模化、集約化、高效化經營管理,不斷激發農村發展活力,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打開了鄉村振興的“致富門”。
政策助力土地流轉
撂荒地化為“聚寶盆”
在塘口鎮高新村的豆角種植基地里,一排排整齊的竹架上掛滿了綠油油的豆角,為冬日增添了幾分溫暖的色彩。村民們忙著給豆角鋤草、施肥,一派忙碌的景象。“我們種植了80畝左右的豆角,還有60多畝的茄子。”該基地負責人表示,他與村委會積極跟村民溝通,盤活村里的撂荒地,以每畝400元左右的價格與村民達成協議,建起了豆角規模化種植基地。
“近年來我們依托縣里的土地流轉獎補政策,流轉了12000多畝土地。”塘口鎮農業農村辦相關負責人表示,該鎮積極盤活土地經濟,不斷完善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帶動村民規模化種植富硒大米、番薯、毛豆等各類富硒特色農作物,逐漸形成富硒產品的規模效應,助力鄉村振興。
土地是農村經濟發展的基本生產要素,土地流轉能夠有效改善土地配置效率,進一步激活農業剩余勞動力的轉移,推動農業規模化、集約化、高效化發展。截至2023年底,陽西縣農村承包耕地總面積約33.58萬畝,承包耕地流轉面積約15.75萬畝,承包耕地流轉率為46.9%。承包地流轉主要通過農戶自發流轉和村集體統籌流轉來實現,流轉用途以種植糧食、蔬菜、水果以及水產養殖為主。
“陽西縣的土地流轉工作之所以能走在前列,關鍵就是靠好的政策來推動。”陽西縣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表示,2021年陽西縣制定的土地流轉相關獎補政策,通過村集體統籌流轉農村土地并給予財政獎補,農民承包土地整合整治得到有效推進,農村土地資源要素配置不斷優化。
《陽西縣農村土地流轉財政獎補獎勵工作指引(修訂)》的通知標明,由村集體統一依法依規流轉、權屬清晰、有承包經營權的土地,流轉期限達3年及以上,流轉后合法連片發展產業經營面積達300畝及以上,且簽訂了規范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合同、不改變農用土地性質、實現土地增值的,由縣按照300元/畝/年的標準,連續3年,每年給予村集體一次性獎補。截至目前,“三個三”土地流轉獎勵政策推動1863.77畝土地流轉。
農業產業規模化發展
煥發朝氣蓬勃新活力
在織乑鎮谷圍村的水稻種植基地,金黃色的稻田連成一片,沉甸甸的稻穗壓彎了稻稈,隨風搖曳。收割機在田間來回穿梭,把連片成熟的水稻“收入囊中”。谷圍村駐村第一書記周高峰介紹,谷圍村目前已實現土地流轉約1200畝,種植了水稻、辣椒、五指毛桃、番薯等多種農作物。“我們通過土地流轉,把原來農戶零星分散的土地實行集約化、規模化連片經營發展,實現農業種植現代化,有效增加農村就業崗位,提高村民收入。”周高峰說。
近日,在溪頭鎮潮豐村廣東后羿作物生態鏈技術有限公司的五彩薯種植基地里,農戶正駕駛著收割機進行作業,收割機所過之處,一串串個頭飽滿的五彩薯破土而出,鋪排在田壟上,一派豐收的喜人景象。“近年來,我們積極發展以五彩薯為代表的農業品牌,推動特色農產品產業化、規模化種植。”潮豐村黨總支書記郭玉炎介紹,當地農業戶結合五彩薯喜沙質土壤、耐旱等特點,盤活撂荒鹽堿沙地進行種植。目前潮豐村種植五彩薯面積達1000多畝,已帶動該村90%撂荒地恢復耕種。
對此,溪頭鎮相關負責人也表示,近年來,為破解土地撂荒難題,拓寬村民的增收渠道,溪頭鎮堅持走家入戶向群眾宣傳耕地保護政策,鼓勵農戶自主耕種,大力推進土地流轉,推進朗下沙地蜜薯、英厚百香果、石港共享農場等特色農業產業規模化發展。“我們還積極引進有實力的企業,大力發展現代農業種植,并且優先聘用本地農戶,讓村民們在家門口就可以實現勤勞致富。”該負責人說。
絲苗米素有“中國米中之王”之稱,以其米粒潔白晶瑩、柔軟可口而飲譽海內外。廣東省絲苗米種植示范基地位于儒洞鎮邊海村,面積1000多畝。“合作社根據基地的種植條件和基礎,以種植水稻絲苗品種為主,同時與旱作經濟作物進行輪作。”陽西縣強農糧油作物種植專業合作社負責人易志強表示,他們實行標準化、機械化、信息化、規模化的種植方式,統一播種、施肥、除蟲,統一技術措施,使水稻產品往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的方向發展。
農業企業牽頭輻射周邊
聯農帶農找到“致富密碼”
“我今年入股種了26畝圣女果,昨天摘了25筐,賣了15000多元。”陽西縣西荔王果蔬專業合作社的合股農戶陳銳珍一邊整理著剛采摘的圣女果,一邊向記者娓娓道來,豐收的喜悅溢于言表。近日,陽西縣西荔王果蔬專業合作社種植的3300畝圣女果進入收獲期,畝產超過2500公斤,目前收購價每公斤12-14元。
“我是以勞動力入股的,合作社出成本,我們出人工,然后一起分紅。”陳銳珍介紹,圣女果的種植成本較高,每畝的周期成本需要2.2萬元左右,對一般的農戶而言很難承受。該合作社采取“合作社+基地+村委會+農戶”的合作模式,由合作社先墊出種植成本和人工費用,等收獲后扣除成本,再與農戶分紅,達成合作共贏的目標。
陳銳珍表示,現在行情好,摘多少都不愁銷路,合作社會幫他們聯系收購商,每天都有人上門收購。今年每畝毛利達1.5萬元以上,自己能分到接近每畝1萬元的利潤。他加入合股種植已經兩年了,靠自己的辛勤勞作掙到了錢,還買了小汽車。他還發動身邊的親人、朋友加入合作社,讓大家在家門口就可以勤勞致富。“我兒子也從外地回來了,在合作社合股種植,一年安安穩穩能掙到將近20萬元,又能陪伴家里人,比去外面打工好多了。”陳銳珍說。
陽西縣西荔王果蔬專業合作社項目經理陳龍舟介紹,2019年以來,該合作社已帶動601戶農戶入股合作種植,并為周邊村民提供了大量工作崗位。進入收獲高峰期時,一天有2000多名村民在基地里工作。因為這里離家近,而且工資較為可觀,每人每天最低酬勞130元,附近很多村民都愿意過來工作。“基地種植的農作物有毛豆、番薯、百香果等,一年四季輪作,土地沒有空白期,因此工作崗位也是長期為村民們提供的。”陳龍舟說。
“農業企業聯農帶農的主要方法,是建立農業企業直接帶動農戶發展生產的利益聯結模式。”陽西縣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介紹,龍頭企業和專業合作社通過訂單生產、托養托管、產品代銷、保護價收購等多種方式,與農戶形成相對穩定的產供銷關系。通過簽訂保價收購農戶產品合同,把有發展意愿和能力的困難戶吸納入產業發展中,充分發揮龍頭企業自身資金、技術、人才、管理等優勢,帶動周邊農戶共同通過農業種植增收致富。
關于我們
|
網站幫助
|
網站地圖
|
隱私申明
|
主辦單位:陽江市人民政府辦公室 管理維護:陽江市政務服務和數據管理局 網站標識碼:4417000019 備案序號:粵ICP備16010311號-3 網站報障:0662-3367662
粵公網安備 4417020200012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