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陽東區北慣鎮臺丹村匯集了四個示范性家庭農場,其中兩家已入選省級示范家庭農場。在臺丹村半徑三公里范圍內,四方實現信息共享、互助互利、抱團發展,切實提高發展競爭力,同時發揮區域示范模范作用,輻射帶動村民就業增收,以“集群式農業”的發展模式助力鄉村振興。
日前,位于北慣鎮臺丹村的陽東區豐澤園農場里,一排排圣女果株苗枝繁葉茂,紅彤彤的圣女果掛滿枝頭,滿目春意盎然,十分惹人喜愛。工人們穿梭其中,熟練地采摘圣女果,隨后放入分揀機進行分級篩選,再將篩選出來的殘次果用來養雞。殘次品質的圣女果可成為雞的飼料,產出的雞糞也能轉化為圣女果的肥沃養分,形成綠色良性循環。
“我們的理念是原生態種植農場,農場流轉了400多畝土地,種植有圣女果、無花果、桑葚、葛根、水稻和一些荔枝。圣女果種植了約16畝,畝產是5000公斤左右,目前批發價是每公斤6至8元。”陽東區豐澤園農場場主譚庚明說,現在是高峰采摘期,家里人手是5個人,還會在周邊雇二三十人幫忙,既能讓村民增加收入,農場產品也能及時出產。
通過“農場+基地+農戶 ”運行模式,陽東區豐澤園農場實現了規模化種植、集約化經營,起到了積極的示范引領作用,實現了社會、生態、經濟共贏。該農場建于2015年4月,主要從事水稻、果蔬等農作物種植與銷售,配套農機用具11臺(套),總面積約400畝,年產值達400多萬元,能帶動周邊農戶用工200余人次,農戶年人均務工收入增加4000多元,2018年被認定為陽江市示范性家庭農場。
去年,陽東區豐澤園農場被評為省級示范家庭農場。譚庚明說,下一步,他計劃申請省級標桿家庭農場,同時多參加農業農村部門組織的培訓,學習更專業的種植技術,希望把農場做大做強。
集群性家庭農場可促進農場互相交流學習,錯峰農事互助,生產資料抱團購買,農產品流通信息共享。據了解,臺丹集群性家庭農場經營場所位于北慣鎮臺丹村委會行政區域內,該集群包含四個示范性家庭農場,涵蓋水稻種植、生豬和水產養殖等類別。其中省級示范家庭農場兩家,除豐澤園農場外,還包括以種植水稻為主的陽江市陽東區北慣鎮友瑜農場;區級示范家庭農場兩家,分別是陽江市陽東區北慣鎮農信達農場和陽江市陽東區洪福養殖場。該集群總面積約1335畝,其中流轉面積約1325畝,總年凈利潤約103萬元,四個家庭農場也均已申報2024年廣東省標桿農場。
陽東區農業農村局政策法規與改革股負責人表示,打造集群性的家庭農場有利于突出示范性帶動作用,通過鼓勵相近的家庭農場互相交流學習,組織他們參加省、市、區的技術培訓,給他們提供更專業的指導和政策解讀,讓他們朝著專業化、現代化方向發展。下一步,該局將繼續做好家庭農場的發展培育工作,同時指導家庭農場做好項目申報,做強做優做大家庭農場,助力農業農村事業高質量發展。
關于我們
|
網站幫助
|
網站地圖
|
隱私申明
|
主辦單位:陽江市人民政府辦公室 管理維護:陽江市政務服務和數據管理局 網站標識碼:4417000019 備案序號:粵ICP備16010311號-3 網站報障:0662-3367662
粵公網安備 4417020200012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