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夏之日,萬物并秀。走進陽東區那龍鎮亨垌村,一塊塊稻田、一畦畦秧苗長得青青翠翠,連片的農田綠意盈盈,像是堆放的一疊綠毯。田間地頭里,農戶們摘南瓜、割香蕉、打包裝車,忙得不亦樂乎。
“亨垌村通過‘土地信用中心’將分散的耕地資源進行集中整合管理,現在這一片片田地都種上了水稻、南瓜等作物。”看著眼前連片的農田,亨垌村黨總支書記鄧伯律喜上眉梢,預計今年又是一個豐收年。
散田變整田,小田變大田,規模化種植,亨垌村是如何做到的?這要從2022年說起。
亨垌村身處偏遠山區,全村青壯年勞動力大多外出務工就業,且耕地零散不易耕作。針對這些問題,2022年10月6日,在陽東區“書記面對面”首期活動中,陽東區、鎮、村(社區)三級黨組織書記面對面交流,碰撞出“土地信用中心”發展模式,建立收儲土地機制,由村統一規劃和管理流轉土地,解決亨垌村土地無人種、流轉難、效益低等難題。
有了思路就有了方向。亨垌村制定“土地信用中心”實施方案,農戶自愿將土地存入“土地信用中心”,由村統一對流轉土地進行規劃、招商和管理,而村民按相應比例參與租金分紅。同時,“土地信用中心”設置兩種耕地存入方式,一種是活期存入,農戶隨時可以提取耕地進行生產,解決個別農戶耕種用地需求;另一種是長期存入,農戶與“土地信用中心”簽訂長期存入耕地合同,合同期內不可取出耕地,滿足引進農業大戶種植用地需求,按照耕地存入合同支付農戶分紅。
“家里勞動力外出務工,家中耕地長期無人打理,我雖然只有2畝地,但丟荒了也很可惜。”亨垌村的鄧伯說,他將自己的2畝地存入“土地信用中心”,既解決了耕地撂荒問題,又能獲得一筆收入,家里人也能安心外出務工、創業,不會出現“打別人的工,荒自己的田”的窘境。
目前,該村已超過400戶村民(占村民總數七成左右)將土地存入“土地信用中心”,收儲土地超過2200畝,統一打包流轉給經營主體進行連片耕種,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和集約經營水平。
有了連片的土地,該怎樣發展農業?亨垌村給出的答案是引進龍頭企業,推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規模化、集約化、機械化經營。對此,亨垌村土地信用中心領導小組成立了招商團隊,以地招商,成功引進中農時代(廣東)農業有限公司和廣東景禾農業科技公司,著力打造“稻稻菜”輪作種植基地。
中農時代(廣東)農業有限公司的農產品主要銷往東南亞、粵港澳大灣區及長三角地區。該公司在物色連片農用地時注意到,亨垌村“土地信用中心”收儲了大面積優質土地,村的資源與該公司的需求高度契合。去年10月,該公司拍得亨垌村1020畝土地使用權,開展水稻、玉米、蔬菜等農產品種植及銷售,創建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示范基地。另一家龍頭企業廣東景禾農業科技公司則承包了800畝土地,發展優質水稻、玉米、南瓜種植,打造農業種植示范基地。
“土地信用中心”提供的大面積土地,讓農業龍頭企業有了施展拳腳的空間。兩家公司都有意向開展“農文旅”項目,發展農業觀光,更好助力鄉村振興。
此外,在推進“土地信用中心”模式過程中,那龍鎮設立由政府、駐鎮幫鎮扶村工作隊、亨垌村委會、第三方會計公司等組成的監管機構,明確監管職責,對“土地信用中心”的運營進行監管,處理解決運營過程中產生的問題。亨垌村經濟聯合社成立耕地合作部,承擔土地流轉的主要職能,引進專業企業成立耕地整治服務公司,對流轉土地進行統一整治規劃、土壤檢測和通基管理,為種植大戶實行規模化、機械化種植提供必要條件。
“‘土地信用中心’發展模式不僅提高了土地資源利用率,還增加了村集體和村民經濟收入。”鄧伯律介紹,2022年亨垌村集體經濟收入為59.6萬元,2023年達到140萬元,且直接帶動了200多名村民就業。
談起未來,鄧伯律和村民都信心滿滿。規模化種植,常態化管理,創新性經營等一整套組合拳,激活亨垌村農業產業,讓沉睡的土地資源重新煥發生機,真正實現綠青山,富百姓。
關于我們
|
網站幫助
|
網站地圖
|
隱私申明
|
主辦單位:陽江市人民政府辦公室 管理維護:陽江市政務服務和數據管理局 網站標識碼:4417000019 備案序號:粵ICP備16010311號-3 網站報障:0662-3367662
粵公網安備 4417020200012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