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耕作的間隙,我琢磨我的詩。”
陽春市八甲鎮具有濃厚的詩歌文化氛圍。在當地,各行各業都有詩歌愛好者,包括機關事業單位的工作人員、教師、個體工商戶以及田間勞作的農民……他們自發成立了田園詩社、鵝凰詩社等民間社團,積極開展詩歌創作活動。
是誰在寫詩?日前,記者前往八甲鎮,探訪在鄉鎮里寫詩的人,聆聽他們的故事。
群眾樂道
詩歌創作氛圍濃郁
在黨的二十大召開期間,八甲鄉村詩人創作的詩歌被黨代表廖高珍帶到了北京。廖高珍在廣東省代表團分組討論現場誦讀鄉親們寫的詩歌,借此傳遞八甲鎮近年來發生的可喜變化。今年,八甲鎮以打造“詩歌小鎮”為載體,舉辦詩歌晚會,借此推動當地鄉村文化振興。
詩歌在八甲鎮多次“亮相”,與當地深厚的詩歌底蘊有關。今年68歲的黃亞山是八甲鎮一名詩歌愛好者。他先后在陽春市大坡中學、八甲鎮政府任職,與文字打了半輩子交道。早在1999年,黃亞山就主編了一本《山花爛漫——陽春八甲詩選》,其中收錄了46位八甲籍和在八甲工作過的作者創作的380多首詩歌。這足以說明,八甲鎮的詩歌創作文化有著廣泛的群眾基礎。
如今,八甲鎮依舊活躍著兩個民間詩社——田園詩社與鵝凰詩社。兩個詩社還分別開辦名為《田園》《鵝凰文苑》的內部刊物,登載鄉村詩人們的作品,在當地廣為流傳。
劉傳練今年69歲,是八甲鎮大坡村官地坪自然村的村民,從小熱愛文字。2019年6月,劉傳練見村子經過美麗鄉村建設迎來蛻變,心中不勝欣喜。詩興大發的劉傳練立即回家拿毛筆寫了一首詩張貼在村場宣傳欄上,以表其喜悅之情。后來有一天,他到八甲鎮圩工作時,被朋友叫住,說他寫的詩刊登在《田園》詩刊。之后,他與田園詩社結緣,并成為其中一員。
其實,劉傳練寫詩的種子在他20歲時便已種下。那時的他入伍當兵,在一次休假期間接到歸營指令,又匆匆踏上征途。劉傳練有感而發寫了一首詩,登上了軍營的板報。“他們還獎勵了我50元。”劉傳練笑著回憶說。他清楚地記得詩的內容,當場把它念了出來。正因為有這樣一次被肯定的經歷,劉傳練退伍返鄉工作后,依然會創作詩歌——寫他的生活,及生活的地方。
農民與詩
琢磨詩句充實生活
田園詩社在八甲鎮維穩中心3樓一個辦公室設立了編輯部。這對田園詩社的創辦人吳華武來說,是個喜人的變化。
2007年,吳華武退休后,定居八甲圩。因為興趣相投,他結識了賴萬貴等一群詩歌寫作愛好者,并萌生了創辦詩社的想法。2013年,田園詩社成立時只有3名成員,且無經費、無辦公地點。吳華武他們只能自籌資金,自撰詩稿刊印《田園》。
“它來自農村,土生土長,生命力也很強。”這是吳華武在田園詩社成立十周年時,對《田園》的評價。時至今日,《田園》一共印發了209期,期間從未停更。田園詩社更是發展了60多名成員。這對他們來說實屬不易。
“寫詩是記錄時代的一種方式,也可以陶冶情操。”吳華武退休后認真研究詩歌,雖然已82歲高齡,但他一如既往地熱愛詩歌。聊起詩歌創作,他思維活躍、邏輯清晰,對詩歌有自己獨到的見解,并樂于將自己所學與詩友們分享交流。
56歲的黃龍現在是一名地地道道的農民。36年前,他是緊隨時代潮流進城務工的農民工,在廣州、東莞等地當過建筑工人,進過工廠流水線。2021年,他結束外地務工的生活,返回八甲定居。“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也是黃龍的真實寫照。
黃龍愛看書。在珠三角打工時,他常到舊書攤和書店逛逛,買點書回去看。他也愛寫,當時寫散文,不寫詩。他有三個筆記本,密密麻麻寫滿了他的思緒。回到家鄉后,他做回老實本分的農民,在家耕田。
同村的好友知他愛好寫作,向他說起田園詩社。黃龍加入田園詩社,慢慢接觸詩歌。他開始頻繁地往吳華武家里跑,向吳華武學習平仄、韻律等詩歌創作知識。吳華武說起黃龍時贊不絕口,稱他勤奮好學。
“在耕作的間隙,我會琢磨我的詩。”黃龍樂于把所思所想化作詩句。黃龍更想通過自身的學習,給他的兒孫做個榜樣。黃龍說,讀書可以讓人內心靜下來,用積極的心態去應對事情。每天晚上輔導孫子做作業時,黃龍也在學習寫詩。在黃龍看來,這是一幅很美的畫面。“他做他的作業,我想我的詩。”黃龍說,孫子時常會夸他學習認真。
黃龍在寫詩的日子里,充實地生活。
以詩傳情
敏感捕捉生活意趣
采訪當天,記者一行驅車前往位于八甲鎮俄頸村的鵝凰茶園。一路上,群山環抱,云霧繚繞,似乎在為此行備下詩意。茶園的小院處,藏著鵝凰詩社的創作生活基地。
鵝凰詩社成立于2018年,現注冊社員120多人,其中一半為八甲本土詩人。他們創辦了集詩詞、散文、書畫為一體的綜合月刊《鵝凰文苑》,用于登載社員們寫的詩稿。
鵝凰詩社社長楊清泰今年75歲,退休后,他到各處旅游飽覽祖國山河風光。每遇一景一物一人,每有所感所思所想,他便會寫詩記錄。“讓心靈生活在云端。”楊清泰聊起寫詩的緣由時說,他寫詩是為了抒發心中的情感,記錄思想,凈化自己的心靈,而且通過詩歌與他人分享生活,也是一種樂趣所在。楊清泰的詩更傾向于含蓄而非直白的表達。
黃亞山在鵝凰詩社擔任顧問。作為土生土長的八甲人,黃亞山對這片土地充滿了熱愛。八甲的自然景觀、風土人情,他都了如指掌。由于他長期從事文字工作,常常寫作記錄八甲的人和事。2015年,他把自己多年來所寫的散文、詩歌和紀實文章,結集成一本作品集,名為《文途足印》。其中,《八甲風光奇景(二首)》《游陽春山水》《八甲“瑤池”——仙家垌水庫》《八甲美景醉游人》等詩篇,無不表達他對家鄉自然風光的贊嘆。“這本作品集未印刷出版,是自娛自樂之作。”黃亞山說,也是對自己從文之路的總結。
“詩人的心是寂寞的,但不代表性格不開朗活潑。”王秋菊是八甲鎮一名幼兒園教師,她說自己性格比較感性,常會在微信朋友圈發一些短句表達心境,后來在詩友前輩的指導下,開始琢磨著寫現代詩。她在《鵝凰文苑》以葉之秋的筆名發表詩作,以詩記錄生活場景和她的心靈感悟。在她看來,文字給人以更大的想象空間,承載著心緒暢游。
詩歌,成為他們表達自己的一種方式。
記者手記
詩歌讓他們內心充盈
“當一個人在思考時,時間總是過得很快。”農民詩人黃龍說,詩歌讓他的內心充盈而安定。采訪中他提到,由于長期在外務工,他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長期“缺席”,對此他一直心懷愧疚。如今,他返回家鄉,也想用另一種方式補償他的孩子,即全力照顧和陪伴好孫兒。同時,他也想讓孩子們看到,生活中的許多困難都可以積極的方法去應對。“這是我從讀書中學到的。”黃龍說。
記者與田園詩社、鵝凰詩社的鄉村詩人們會面采訪時,一開始各人都略顯拘謹。聊起詩歌創作,他們的話閘子立即打開。他們對詩歌的熱愛,自信而堅定。他們每個人都會為一個詞、一句詩的靈感而驚喜,甚至半夜想到一個詞,會為此翻身起來記錄。82歲的吳華武至今依然會為“靈感”激動,他們都十分珍惜從腦海中閃現的每一句詩。
“你不記下來,很快就會忘記。”黃亞山笑著說,他經常從床上爬起來記錄一閃而過的念頭。采訪中,鄉村詩人們對這一共同的習慣心照不宣。他們真誠地喜歡著寫詩這件事。
寫詩的人是誰?在記者看來,是為生活而歌的人。
關于我們
|
網站幫助
|
網站地圖
|
隱私申明
|
主辦單位:陽江市人民政府辦公室 管理維護:陽江市政務服務和數據管理局 網站標識碼:4417000019 備案序號:粵ICP備16010311號-3 網站報障:0662-3367662
粵公網安備 4417020200012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