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穩社稷,糧安天下。作為農業技術專家,全國政協委員、陽江市農業科學研究所所長黃顯良,扎根田間地頭30多年,致力于作物育種和農技推廣工作。今年的全國兩會,他將履職目光聚焦在糧食安全這個“國之大者”上。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始終把糧食安全作為治國理政的頭等大事。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堅持不懈抓好‘三農’工作,加強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穩產保供。作為一名基層農科人員,我感到十分鼓舞和振奮。”3月5日,黃顯良接受記者連線采訪時介紹,今年,他圍繞培育現代農民、加強耕地質量建設帶來了兩份提案,希望加快推動農業現代化,“始終把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
種子是現代農業的“芯片”。黃顯良深知,只有解決種業限制,才能提高產量,保障糧食安全。為此,多年來他帶領團隊躬身新型種子試驗種植,累計篩選推廣125個農作物新品種,成功轉化60項農業科技成果,通過新品種新技術帶動農民兄弟增收致富。
在鄉土里找提案線索,是黃顯良最重要的履職心得。在一次次調研中,他發現,除了要有“良種”,還得有耕種的“良法”“良田”。
原來,黃顯良去年在陽西縣程村鎮開展服務時,發現一個種植大戶育出的南瓜苗竟出現了藥害。這引起了他的注意。他深入走訪了解到,該種植戶是一名返鄉農民,但缺乏對農業生產的實際了解,對技術、銷售等方面知識一知半解,只知道沿襲傳統做法。
“因管理不善造成作物減產,這并非個例。做農業不懂技術,只能竹籃打水一場空。”黃顯良認為,隨著鄉村振興戰略和“百千萬工程”的深入推進,越來越多青年投身農業,但技術不足、人才缺乏仍是亟待解決的問題。
為此,他提出《關于大力培育現代農民,促進返鄉農民創業的提案》,建議加大現代農民培訓政策支持,構建農村基礎教育公共服務平臺,將現代農業新技術帶到農村地區,加速培育一批愛農業、懂農業、善經營、會管理的新農人隊伍。
“耕地是糧食生產的命根子,是糧食安全的重要基礎和保障,但當前對耕地地力提升的重視還不夠。”黃顯良說,當前我國耕地保護任務十分緊迫。提升耕地質量,確保高標準農田持續高效利用還有很多文章可做。
黃顯良表示,目前高標準農田建設偏重水利工程等設施建設,忽視了土壤改良、培肥地力等措施。全國已建成的部分高標準農田存在有效耕作層厚度不足、有機質含量低等問題,難以達到高產農田標準。
“同樣的耕地面積,土壤質量好,產量就更高。”針對這一現象,黃顯良在提交《關于加強高標準農田耕地土壤質量建設的提案》中建議:強化科技支撐,充分發揮科研院所和高校力量,加強對土壤質量監測分析,通過技術示范等解決耕地土壤酸化、貧瘠化等卡脖子問題。積極研發耕地土壤快速培肥等關鍵技術與產品,并進行示范應用。
“選育新品種、推廣新技術、培育新農人,我們要融合發力,真正實現藏糧于地、藏糧于技,讓每一寸耕地都成為豐收沃土。接下來,我將繼續結合自己的專業所長,認真履職盡責,助力農村農業高質量發展。”黃顯良堅定地說。
關于我們
|
網站幫助
|
網站地圖
|
隱私申明
|
主辦單位:陽江市人民政府辦公室 管理維護:陽江市政務服務和數據管理局 網站標識碼:4417000019 備案序號:粵ICP備16010311號-3 網站報障:0662-3367662
粵公網安備 4417020200012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