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7日,記者從市氣象臺獲悉,近期我市雷雨頻繁,降雨時間久,土壤含水量大,地質災害風險高。目前氣象部門正加強氣象監測,利用陽江短時臨近天氣監測預警系統、天氣雷達、衛星云圖等多手段,加強對山洪地質災害的監測能力,同時向市民科普地質災害防范知識,以提高防災減災意識。
記者了解到,今年4月4日以來,陽春市降雨量為304.5毫米,較常年偏多約3成,加上陽春屬于山區,地質災害風較容易發生。對此,氣象部門十分重視地質災害防范工作,通過加強氣象監測、織密氣象監測網、加密天氣會商、提升地質災害氣象風險預警能力、強化部門間協作聯動等措施,提升預警預報水平和服務質量。
除了地質環境和人為因素外,降雨是地質災害發生的主要自然觸發因子,是最重要的觸發條件。這是因為強降雨和長期降雨,導致山體土壤含水量迅速增加,使得土壤變得松軟,抗剪強度降低。同時,雨水會沿著巖石裂縫和土壤孔隙向下滲透,形成地下水流,進一步削弱山體的穩定性。當山體承受的力超過其本身的抗剪強度時,就會發生山體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
市氣象臺預報員表示,地質災害具有突發性強、隱蔽性強、破壞程度大、防范難度高的特點,沒有與其正面對抗的可能。要減輕地質災害的危害,重點在于預防。群眾應密切關注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及氣象部門發布的地質災害預警信息,避免前往已知的地質災害隱患點,包括山區、陡坡底部以及河谷地帶。今年以來,全市氣象部門聯合自然資源局聯合發布山洪地質災害風險預警共22次,在每日的氣象信息發布的同時宣傳地質災害避險常識15次,為地質災害防范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持。
了解地質災害的預兆,有助于及時采取措施,避免或減輕災害的損失。比如地面出現新的裂縫或原有裂縫擴大、井水、泉水突然變濁或干涸、山體出現新的滑移面或滑移跡象、巖土體發出異常聲響(如隆隆聲、噼啪聲)等現象,均有可能預示著地質災害的發生。
如何防范地質災害?市氣象臺表示,在日常工作中,相關部門要定期對地質災害易發區域進行監測,從而及時地發現異常情況。在城市規劃和建設中,應避免在地質災害高風險區域修建房屋和進行大規模建設。保護和恢復植被,增強土壤的抗侵蝕能力。完善排水系統,避免雨水積聚和地下水位上升。制定應急預案,確保在災害發生時能夠迅速有效地進行救援。
關于我們
|
網站幫助
|
網站地圖
|
隱私申明
|
主辦單位:陽江市人民政府辦公室 管理維護:陽江市政務服務和數據管理局 網站標識碼:4417000019 備案序號:粵ICP備16010311號-3 網站報障:0662-3367662
粵公網安備 4417020200012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