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中國刀剪之都”,我市五金刀剪產業經營主體約4500家,從業人員接近20萬人,產品種類超5000種,產品遠銷130多個國家及地區。目前,全市五金刀剪全行業總產值超550億元,產量約占全國的70%,出口量占全國的85%,正朝著“世界刀剪之都”的目標奮力前行。
近年來,我市五金刀剪產業從未停下發展的步伐,無數行業精英投身于科技創新和工藝研發中,助推傳統五金刀剪產業實現轉型升級,在刀剪裝備制造業深耕的莫琳就是其中一員。從傳統的高耗能制造業向高端智能制造業轉型,莫琳是怎樣做到的?近日,記者對他進行了專訪。
莫琳,廣東科拓自動化機械設備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廣東科拓”)董事長、總經理,廣東銀嶺環保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莫琳早期從事鋼材貿易、建材生產以及房地產等相關行業,2017年開始轉向刀剪裝備制造業,并不斷加大投資、研發力度,擴大經營規模。如今,廣東科拓已成為我市刀剪裝備制造業的行業標桿之一,所生產的自動化智能設備應用于金輝、張小泉、十八子、拓必拓等知名刀剪企業,并遠銷歐美、東南亞等地,有力推動我市五金刀剪產業向著標準化、智能化目標實現轉型升級。
急流勇退 從高耗能產業轉向智能制造業
記者:您之前從熟悉的行業轉向從未涉獵過的智能制造業,其中有什么故事嗎?
莫琳:我從1989年大學畢業開始經商,至今已經35年,這期間經歷了兩次轉型。我的父親以前一直從事鋼材貿易生意,所以我從一畢業就開始接手。2007年,受政府邀請,我前往陽春市承包春潭水泥廠,這是我第一次轉型,從貿易轉向實體行業。管理人數一下子從幾十人增加到上千人,對我而言是跨越式的提升,也是一個很大的挑戰。那段時間我“以廠為家”,每天都在鉆研生產經營的門道,沒日沒夜地加班,最終按預期目標順利達標達產。
2009年,我又回到陽江市江城區創辦了廣東銀嶺環保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繼續在建材制造方面擴大經營規模。這些年來,我做的生意涉及建筑材料、房地產、運輸等各個領域,這些行業都與房地產市場息息相關。得益于房地產市場的高速發展,所有與之相關的行業都跟著水漲船高,建材的需求量每年遞增,我也在這個市場中得到了相應的回報。
后來,雖然房地產市場依然紅火,但我感覺增速開始減緩,于是我選擇急流勇退,在最鼎盛的時候轉讓了公司的大部分股權,轉而投向刀剪裝備制造業。之所以選擇刀剪裝備制造業,是因為我認為這是一個大有潛力的產業,而且自動化、智能化轉型是整個五金刀剪行業未來幾十年的必然發展趨勢。有時候,選擇比努力更重要,如果能做到順勢而為,契合未來的產業發展前景,那將大有可為。
記者:您剛進入刀剪裝備制造業時,遇到了哪些挑戰?
莫琳:從事智能裝備制造業,和此前一直打交道的建材、房地產等生意截然不同,這是一個需要創新和研發的行業,如果沒有領先行業的技術水平,那么再高超的經商能力也無法施展。我作為投資者加入廣東科拓,一開始對公司的技術研發方面并不太了解,只能一邊工作一邊學習。或許我在研發技術上并不算專業,但我對公司技術研發團隊的水平很有信心,可以放心將技術層面的工作交給他們。很快我就在公司中找到了自己的定位,我以自己的經商經驗,通過當好經營銷售的舵手,為公司的發展貢獻力量。
我剛加入公司時,公司正處于低谷期,研發投入較大,經營銷售方面也一直打不開局面。那時候,甚至要為了發工資而低價售賣設備,一些客戶專門等到我們公司發工資前幾天,趁我們缺錢來壓低價格,導致經營陷入惡性循環,處境很窘迫。公司的研發團隊所研發的產品質量過硬,領先國內的行業水平。但我認為,經營企業不能只是“閉門造車”,必須要有足夠的效益,才能支撐起研發費用和公司發展。于是,我牽頭將我們生產的所有機型和市場上的設備進行對比,從而尋找突破口。
和市場上其他品牌同類同質的機型,我們保持質量和價格穩定;而我們自主研發的新機型,其他品牌沒有的,那就是我們獨特的優勢,可以適當提升價格,并作為主力機型進行推廣銷售。經過一番篩選調查,我們發現公司自主研發的數控四軸單面磨床在市場上具有獨到的優勢,該機器主軸帶超高精密軸承,并首次引入行業獨創的二維DXF文件參數導入功能,在國內處于領先水平。于是,我大幅提高此款機型售價,并加大推廣力度。
最終,我們憑借這款機器扭轉局面,逐步走出了此前的困境,在市場上打響了名聲,還將積累的效益用于修建新廠房。如今我們搬進了新的研發生產基地,生產規模進一步擴大,公司總面積達1.3萬平方米,廠房面積達7000平方米,已成為一家集數控磨削機械和設備生產、開發與國際貿易于一體的企業。目前,公司年產值約為5000萬元,最高可實現年生產2000臺(套)設備的生產能力,可謂是“鳥槍換炮”,開啟了我們征途的新篇章。
“以機代人” 助推陽江五金刀剪產業轉型升級
記者:您覺得目前陽江五金刀剪產業的瓶頸是什么?
莫琳:從我們設備在市場上銷售的整體反饋情況來看,目前陽江五金刀剪產業的瓶頸主要集中在拋光打磨上,而我們的智能化設備主要也是在攻克這些工序。現在年輕人不愿意學習傳統的拋光打磨手藝,導致這些工序的人工成本越來越高,而且生產效率低。另一方面,依靠人工進行拋光打磨,產品無法實現標準化。產品質量的好壞,高度依賴工人個人的技術水平高低,這個師傅的手藝好,做出來的產品質量就好,換另一個師傅來做又變樣了,品控無法穩定。
陽江的五金刀剪產業想要實現轉型升級,改變生產模式迫在眉睫。要將傳統的液壓機床更換成數控機床,擺脫勞動密集型的生產模式,不再高度依賴人的主觀意識來決定生產效率和產品質量,才能實現五金刀剪產業標準化生產,提高產品的附加值。可以預見,“以機代人”是行業未來發展的必然趨勢,目前我市很多企業已經走在轉型升級的路上。
記者:在陽江五金刀剪產業轉型升級的路上,廣東科拓扮演著怎樣的角色?
莫琳:陽江的五金刀剪企業想要踏上轉型升級之路,打開高端市場,就必須更換先進的生產設備。道理大家都明白,但是更換智能化設備,需要投入大量資金,對于效益一般的企業而言難以承受。此前,企業購買用于制造高端產品的設備,要從德國進口,一組設備價格高達200多萬元,大多數中小型企業只能望而卻步。如果更換設備,可能掏空企業所有資金,都未必支撐得起;如果不謀劃轉型升級,就意味著在高端市場沒有一席之地,只能坐以待斃。
正當有的五金刀剪企業陷入兩難境地,逐步走向衰落時,我們本土的自動化數控機床研發出來了,僅需要20多萬元一組,不足德國進口設備價格的八分之一。這么一來,許多企業都能負擔得起,用可承受范圍內的費用,讓廠房內的設備實現更新換代,在市場上重新煥發競爭力。陽江的五金刀剪產業要實現轉型升級,我們勢必要先行,因為智能裝備制造就是陽江五金刀剪產業的新質生產力源頭所在。目前,陽江的刀剪智能裝備制造企業有四五家,我們公司的技術達到行業標桿的水平,在全國范圍內也處于領先地位,為陽江五金刀剪產業高質量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
順勢而為 五金刀剪產業與裝備制造業共生雙贏
記者:陽江五金刀剪產業如今呈何態勢,廣東科拓將如何順勢而為?
莫琳:目前,陽江整個五金刀剪產業都處于高速轉型升級階段,大家都有著“求變”的共識,“不變”意味著等待被淘汰。金輝、張小泉、美瓏美利、十八子、拓必拓等知名企業都已換上了我們的智能化設備,其他企業也正逐步發力,不約而同地將目光瞄向高端市場。實現生產標準化,提高生產精密度,降低耗能,是整個行業迫切需要攻克的難題,也是我們研發智能裝備所關注的重點。比如,通過使用節能電機代替傳統電機,減少能源損耗,提高能源轉化率。
如果從事裝備制造業的企業沒有突破,五金刀剪企業將難以順利完成轉型。我們一直致力于研發,從未停下創新的腳步。目前,我們公司擁有實用新型專利20余項、發明專利2項、軟件專利2項及自主技術研發20余項,每年投入約300萬元用于技術研發,研發費用占營收的7%左右。我們在成就公司自身的同時,也在為陽江五金刀剪產業不斷解決創新難題,謀求雙贏局面。在我看來,我投身于這個行業是非常正確的選擇,能從中證明自我的價值、企業的價值,一次次的攻堅克難,讓我很有成就感。
記者:廣東科拓發展到今天,憑借的是哪些特質?
莫琳:之前,陽江的五金刀剪企業剛開始摸索轉型之路,對智能裝備并不了解,而且當時的產品主要面向中低端市場,所以企業更加關注設備的價格,我們的設備在市場上并不亮眼。后來,企業逐漸將目光投向高端市場,追求生產標準化,對數控機床的了解也愈發深入,我們的優勢才得以體現出來。“是金子總會發光”,正是因為我們對研發創新和設備質量的追求,才經得起“大浪淘沙”的重重考驗。如今,我們的設備不僅在國內大受歡迎,而且還遠銷歐美、東南亞等地,受到海內外客戶的好評。
在我看來,其實從事這一行和其他生意是共通的,需要有股不服輸的韌勁。對于自己認準的方向,要“咬定青山不放松”,如果遇到逆風的局面,就輕易動搖初心,那發展的潛力將就此埋沒。同時,經營企業必須要有一定的情懷,主動承擔起相應的社會責任,為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營造良好社會風氣,貢獻我們力所能及的力量。我會繼續在裝備制造業上深耕,有朝一日,當陽江成為“世界刀剪之首”時,我會為我的貢獻感到自豪。
關于我們
|
網站幫助
|
網站地圖
|
隱私申明
|
主辦單位:陽江市人民政府辦公室 管理維護:陽江市政務服務和數據管理局 網站標識碼:4417000019 備案序號:粵ICP備16010311號-3 網站報障:0662-3367662
粵公網安備 4417020200012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