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色的燈光下,隨著機器人的手臂轉動,一道道無形的光刀閃過被夾具固定的鋼板,送絲管填充焊絲,保護氣管吹出的氬氣隔絕熔池與氧氣,操作臺上頓時火花閃爍。僅僅幾秒鐘,鋼板的激光自動化焊接工序便順利完成。近日,記者來到陽江市中烏巴頓技術研究院的激光加工實驗室,看到工作人員正戴著防護鏡調試設備。
作為落戶陽江的首家國際科技合作研究院,陽江市中烏巴頓技術研究院在專業人才和技術方面擁有得天獨厚的優勢。“我們以海上風電、合金材料、五金刀剪等產業需求為導向,擁抱海洋牧場、綠色能源等新興產業,與企業聯合研發‘智能’設備,為企業‘量身定制’技術服務,解決企業的技術難題。”該研究院院長韓善果說,這套激光擺動填絲焊接設備適用于五金刀剪產業,能夠批量開展焊接工作,有效提高生產效率,減少人力成本。
為企業“量身定制”技術服務的底氣在哪里?韓善果向記者娓娓道來,研究院“背靠”省科學院中烏焊接研究所,由中烏雙方專家教授組成的人才團隊參與建設,針對陽江產業發展的技術需求,設立了電弧增材制造、厚壁構件焊接與防護、激光焊和機器人智能制造四大技術應用研究平臺。如今,研究院先后研發了機器人CMT電弧增材制造裝備、三維激光焊接、機器人智能打磨關鍵系統等,裝備和技術已在多家企業實現轉化應用。
今年4月,粵西首套自主生產海上風電導管架下線,實現我市海上風電導管架建造技術和攻堅能力“零”的突破,也展示了該研究院攜手中國水電四局(陽江)海工裝備有限公司,在技術攻關方面結出的“碩果”。
“在焊接技術方面,我們聯合開展自動焊割裝備及數字化焊接管理系統開發,遠程控制焊接生產過程,運用自動化爬行小車進行精準焊割,推動實現風電結構高效焊接,助力海上風電項目提高生產效率、降本增效。”廣東省科學院中烏焊接研究所高級工程師任香會說。
“立足企業,瞄準行業,服務產業,是促進科技創新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的有效途徑。研究院目前已獲批廣東省博士工作站等四個省市級平臺,有效整合政、產、學、研、用各類資源,貫通研發、孵化、轉化等關鍵鏈條。”韓善果告訴記者,陽江市中烏巴頓職業培訓學校成立以后,為廣大焊接技工人員搭建提高實踐操作技能的學習平臺,也為風電、合金材料等產業培養高技能焊接技術人才。
記者在培訓學校的實操室看到,參培人員正戴著防護面罩,在老師指導下,手持焊接設備進行焊接。記者了解到,培訓學校是當前我市唯一一所可進行焊工培訓評價的民非機構,可向社會開展職業技能等級認定工作。學校現已成功舉辦了陽江市第一屆、第二屆焊工職業技能競賽,并開展一系列企業技能培訓,累計培訓人數近400人。
韓善果介紹,科技成果轉化要打通科技成果從樣品到產品再到商品的演化路徑,推動科技成果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面向陽江海上風電、海洋工程、海上牧場、合金材料等產業的技術需求,研究院將在結構優化設計、自動化裝備、物聯網遠程監控系統、異種材料連接技術等方面發力,持續推動科技創新與產業的深度融合,并推進高層次人才的雙向流動,將研究院建設成為陽江技術人才高地。
關于我們
|
網站幫助
|
網站地圖
|
隱私申明
|
主辦單位:陽江市人民政府辦公室 管理維護:陽江市政務服務和數據管理局 網站標識碼:4417000019 備案序號:粵ICP備16010311號-3 網站報障:0662-3367662
粵公網安備 4417020200012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