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值南國書香節,8月18日上午,陽江日報社舉辦讀者活動周“品味書香”讀書分享會。與會的本土作家代表共話閱讀之樂與文學創作,講述在陽西縣“百千萬工程”采風之行中的感悟,探討文學創作如何融入時代精神,服務中心大局。本報整理選登與會者發言觀點,敬請關注。
● 陽江市文聯兼職副主席、市詩歌學會會長張牛:
采風作品兼具本土煙火味和時代氣息
在陽江日報社和市作協的組織指導下,本土眾多作家詩人踴躍參與陽西縣“百千萬工程”采風活動,并創作出了一批質量較好的散文和詩歌作品,成效顯著,具有一定影響力。借此,我談談個人體會:
一是活動主題鮮明,緊扣時代脈搏。此次活動圍繞文學助力陽西縣“百千萬工程”開展一線采風,動情書寫了一方熱土上發生的種種變化,展現了可信、可愛、可敬的地方形象,為陽江推動鄉村振興,促進新質生產力發展,建設美好家園貢獻了文學的力量。
二是本土作家詩人積極參與,成果豐碩。作品突出思想引領,貼近現實生活,立足陽西的人文山水特色,情感鮮活,文風樸實,既展現了本土煙火味,又蘊含著時代氣息,呈現和揭示了中國式現代化奮進歷程中的一方表達。
三是活動為文學采風樹立了新的樣板。作家們深入企業、學校和鄉村,與基層群眾面對面交流,親身感受社會發展的脈動,釆摘和挖掘出一手新鮮素材,再以生動的筆觸在陽江日報的平臺上講述和分享地方風物故事,生動有趣又表現真實。
● 廣東省作協會員、陽東區作協主席梁宗強:
紙上得來終覺淺 絕知此事要躬行
此次陽西采風,令我對陽西有一個全新的認識。陽西在工業、農業、文化、旅游、教育等方面的發展取得了顯著的成效,其中蘊含的豐富創作素材,是文學創作的“富礦”。
作為一名陽江的本土作家,我認為在“賦能鄉村振興,助力百千萬工程”的過程中,需要做好觀察者、記錄者、思考者的多重角色,真實地記錄鄉村振興發展中鮮活的現實場景、鮮活的人物故事,用自己手中的妙筆,用真誠和接地氣的文字,留存下時代縮影。
寫好一篇文章不容易,要想寫好生態類的文章更難。為了寫好海洋衛士——紅樹林,我頂著烈日采訪了好幾位年紀較大的蠔農,并搭乘蠔農蓬叔的運蠔船,與程村紅樹林來了一次親密接觸。此外,我還查閱了2013年出版的《陽西縣志》,并在程村蠔協會了解了紅樹林的知識和記載資料。
新時代的作品,一定是從田野或海邊走出來的杰作,作家的任務就是用自己的寫作技藝和精美的文字,把老百姓所想、所盼的東西變成含溫帶熱的文字,讓文字反哺廣大人民群眾。同時,作家也會在寫作中不斷豐富和壯大自己,創作出更多有溫度、有深度、有廣度的文章。
● 廣東省作協會員、陽西縣作協主席何婉苑:
文學創作要貼近生活和人民
山海陽西,是一片充滿生機與活力的土地。深入基層的采風活動,讓大家見證了“百千萬工程”的推進給人民群眾生活帶來的福祉,深刻感受到了這項工作的深遠意義,激發了內心深處的創作欲望。文友們都寫出了很多具有深度的美文,尤其是東水山成為了多位文友的共同選題,各篇文章文采飛揚,各有千秋。
在創作過程中,我將目光聚焦于文化教育這一選題。近年來,陽西縣在教育領域全力投入并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尤其是陽西一中新校區的崛起,讓我看到了孩子和家長對這所學校“愛”的表白和對優質教育資源的認可,感觸頗深。此外,我參與了陽西一中新校區選址調研,參與了“文藝公益課”活動,并以家長身份深入了解孩子的校園生活,這些親身經歷共同構成了我筆下故事的堅實基礎。
通過此次采風活動,我深刻地理解了文學創作不僅要追求藝術的高度,更要貼近生活、貼近人民。我相信,通過我們的共同努力,陽西的文化事業定能更好地與“百千萬工程”同頻共振,共同譜寫新時代的輝煌篇章。未來,我愿意與各位文友攜手并肩,繼續用手中的筆,用心用情用力講好陽西故事、陽江故事。
● 廣東省作協會員、陽東區作協名譽主席馮瑤:
在書籍中找到創作的有效營養
一個優秀的作家,首先應是一個優秀的讀者。在浩如煙海的書籍面前,我們應該怎樣以最經濟的閱讀時間,在書籍里找到那些對文學創作最有效的營養?
愛因斯坦的“淘金式”讀書方法,值得借鑒。“淘金式”讀書方法的核心在于,找出那些對自己真正有用的書籍,放棄那些使頭腦負擔過重、遠離要點的一切東西。把我們的精力用在記憶實質性的問題、用在創新而不是背誦。把有限的時間,用于閱讀經典書籍,才會更有效率地提高我們的文學審美素養,從而提升我們的寫作水平。
一個寫作者,一定要有自己的思想體系。思想是抽象的,空洞的,世態是具體的,實在的。描寫世態,就是為了傳播思想。所謂具體的描寫并非是一種簡單的生活記錄,而應是以態寄意。
如何建立自己寫作的思想體系?我認為可以選讀哲學書籍來構建。中國人的思想體系從先秦諸子百家而來,西歐的思想植根于古希臘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等著名哲學家,閱讀《道德經》《莊子》《理想國》《形而上學》等經典是必要的。同時,選讀歷史書籍,對于深刻自己的思想也是十分必要。此外,應把世界文學史列為必讀書籍。閱讀世界文學史,有利于提升自己對經典的認知。
● 中國作協會員、陽西縣作協副主席鐘友梅:
立足嶺南之地 品味嶺南書香
文學創作如何服務好黨和國家的中心工作?我認為,文學創作者應明確新形勢下文學工作的地位和作用,明確方向目標、基本原則、根本任務,成為黨的文藝方針的堅定貫徹者、文學事業發展的積極推動者、行業行風建設的有力引領者。
要明確服務方向。文學文藝作品一旦只是為了取悅于人,就會失去其服務社會的意義,把握好文學文藝創作的正確服務方向至關重要。要在傳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基礎上,通過加強精品創作,讓文學文藝創作不斷呈現出巨大的生命力。
要積極探索新的文學傳播形態。推動文學工作積極融入現代傳播格局,利用現代技術和平臺,以及舉辦各種采風活動,來擴大文學作品的影響力和受眾范圍。
此次陽江作家助力陽西縣“百千萬工程”采風活動,我覺得是十分難得的學習交流機會,讓我們作家開闊了眼界,放飛了身心和打開了思路。我通過深入采訪和閱讀大量有關沙扒方方面面發展的資料和文章,花費了大量的精力和時間,創作了《美在沙扒》這篇散文,力求用文字的力量傳遞好陽西故事。今后,我會繼續立足嶺南之地,品味嶺南書香。
● 廣東省作協會員、陽西縣作協副主席何春燕:
文學與閱讀是源頭是根基
作為一個筆耕多年的閱讀愛好者,我認為今年書香節“品味嶺南書香,閱見文明之光”主題,言簡意賅,意義深遠,充分概括了“愛讀書、讀好書、善讀書”對人生的重要性。
喜歡閱讀讓我明白,我的文學之路,是興趣,更是我內心的選擇。文學與閱讀對于我來說,是開始,是源頭,是根基,是起飛的跑道,是起航的碼頭。
對于我這個土生土長的陽西人而言,此次陽西縣“百千萬工程”采風活動,意義非凡,感受良多。陽西的自然風光、民俗文化、人情味道、詩情畫意……所有這些,都是我們創作靈感噴薄而出的源泉。這次采風,我向著陽西風物的最深處探尋,先后創作了四首詩歌。
時代的潮流滾滾向前,文學創作如何服務好中心工作,賦能高質量發展,助力經濟社會實現新躍升?這是新時代給予作者的思考。陽江居于南海邊,對本土作者而言,海洋就是文學創作的“起心立念”,我們的創作源泉與賦能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密不可分。
悠悠漠江水,暖暖文學情。我們要扎根陽江、深耕本土,用“守心篤志,逐夢前行”的情懷創造出豐富多彩的陽江故事、陽江形象、陽江旋律,以文學創作作為“助力經濟社會實現新躍升”的橋梁和紐帶,共同書寫新時代繁榮發展新篇章。
● 江城區教育局辦公室副主任、區作協副主席馮瑞潔:
在閱讀中找到自己的寫作方向
林賢治老師告誡像我這樣的寫作者:“閱讀比寫作重要。”的確,只有通過大量閱讀有價值的書籍,打開眼界,積累語言,提高境界和語感,才能找到自己的寫作方向。
關于閱讀。我今年訂閱了《世界文學》和《詩刊》,購買了畢肖普、格麗克、辛波斯卡等外國女詩人的詩集,同時也看小說、散文,印象最深的是馬洛伊·山多爾的《燭燼》和若澤·薩拉馬的《失明癥漫記》。直至現在,今年已讀了有20本書,我佩服作家的想象力和敢于寫出自己的真實情感的勇氣,也被他們有力度的語言所折服。
關于寫作。這次陽西采風打開了我看陽西的新視角。采風前,我的選題是“織今昔”。對織,我并不陌生,雖早已感受到陽西的變化,但多停留在表面,沒有認真去思考。這次采風讓我看到了陽西嶄新的變化,身臨其境看到的場景是不可替代的,那種觸動更加深刻。
但如何寫好今昔對比,頗費思量。我搜集關于陽西縣的大量資料,不斷去篩選;之前留意到織鎮的梅花,且讀過譚夏陽寫七賢書院的梅花詩。慢慢地,物質上的豐衣足食和文化精神上的傳承就清晰起來,我想表達的主題變得明晰了。于是便有了《古鎮梅香》這篇散文,后來,我還創作了詩歌《為東水山投遞一封信》。
● 廣東省作協會員、陽江市作協會員陳活蘭:
深入細致了解生活 孜孜不倦追求文學創新
陽西縣“百千萬工程”采風之行,我收獲頗豐,感觸較大。而最大的收獲則是從文友們的作品中看到那種深入細致了解生活、孜孜不倦地追求文學創新的精神。
這次陽西采風作品,多數綜合運用了多種藝術手法和表達方式,敘事簡練又富于波折、寫景形象而意境深遠,寫人則形神兼備,介紹知識則親切明白條清理晰,將文學性、人文性和知識性結合得很好,有力地展現了陽西縣“百千萬工程”的成果,給讀者多方面的收獲和美的享受。從文章中,可以看出作家們為寫好文章都到實地做了深入的采訪,也翻閱大量資料和文獻。他們一絲不茍的創作態度和激情洋溢的文學情懷深深感染了我,令我敬佩,值得我學習。我從他們的作品中獲得的啟發也是深刻的。
比如,黃勁松的《東水硒雪》以清新筆觸描繪了優美的自然山水,深掘東水山茶的特質、歷史與人文,塑造了富于智慧、勇于創新的茶場主人形象,文字親切,跌宕自然如行云流水。梁小可的《神奇的陽西之海》以高遠視角展現陽西海岸與海洋壯景,融合海洋牧場、海上風電等人類智慧與自然之美,再聚焦沙扒小鎮的現代化育苗基地,展現陽西生產力與前景。鐘劍文的《山與海的陽西》則是對山海陽西的深情贊歌,意境深遠,語言流暢,巧妙融入古詩詞,文字清新有力,令人陶醉。
● 陽春市稅務局工會主席、廣東省作協會員黃世端:
閱讀是寫作之母
在集體采風的基礎上,我兩度深入采訪,走到田野和工作人員一起勞動,進入加工廠熟悉一加工流程。從一家企業的角度展現陽西富硒農業產品的發展探索和前景,“看似尋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卻艱辛”,如果沒有親臨其境,沒有深入細察當地的生活,寫出的作品也沒有生命力和吸引力。
閱讀是寫作之母。《肖申克的救贖》的作者斯蒂芬·金說:“我很難相信那些很少閱讀或者根本不讀的人竟然也打算寫作,并且期望別人喜歡他們的寫作。”今天,閱讀寫作生態已然變化,但斯蒂芬·金的閱讀寫作觀并不過時。
寫作者如何閱讀?創意寫作課的作家老師們總結出一套有效的閱讀方法,即讀懂寫作技法,化為己用。其中最為受人稱道的是拆解閱讀法,即通過學習,有效拆解一本書、一篇文章的結構,了解內容是如何構建的,角色是如何被激發和引導的,矛盾是如何設計和安排的,文字是如何敘述的。作家徐則臣說,一個寫作者要不斷加強閱讀,大量閱讀古今中外的文學作品,達到一個量的積累。當閱讀到了這個量,眼前就會豁然開朗,感覺一下子通透了,寫作時便下筆如有神。
《陽江日報》是當地作者施展文學才華、傳承文明文化的舞臺。在全媒體的浪潮下,副刊如何更好地生存和發展?我建議,堅持自己的特色和個性,鼓勵優秀作者堅守;以人為本,打造有生活氣息,有人文關懷,有溫度有情感的原創作品;發揮全媒體的作用,創新形式。
● 小學教師、陽江市作協會員麥曉珠:
閱讀讓我保持對生活的熱情
讀書時,學校的圖書館是我課后最喜歡去的地方。我在那里閱讀了作家三毛和巴金的書籍,以及其他經典名著。在閱讀的過程中,我為書中人物的命運起伏而流淚,也深深地被書里主人公跌落在生活谷底卻不言棄、自尊自愛、勇敢追求幸福的精神所打動。
雖然書里的內容隨著時間的推移大多都不記得了,但閱讀已經變成我身體的一部分,讓我在人生幽暗的時刻還能保持一種生活的熱情,生出敬畏之心、感激之情,向上向善、勤勉做人。
每年南國書香節,我都會抽空到現場走走看看、淘淘選選,其樂無窮。這幾年,我很愛惜在書香節現場精挑細選回來的書,比如路遙的《人生》、余華的《活著》,還淘到了本土作家的書,如陳世迪的《莫扎特的玫瑰》、陳麒凌的《回首又見她》、馮瑤的《月光皎潔》等。我平時也會讀兒童文學、詩歌、散文、小說,書中的真善美讓我感動不已。現實往往無比艱辛,閱讀卻有這樣的奇效:它治愈了我那些困惑的時刻,洗滌我心靈的塵埃。
生在這個瞬息萬變、流光溢彩的時代,我們并不缺書籍。紙質書和電子書非常多,連報紙也與時俱進,擁有可隨時隨地打開閱讀的電子報。嗜好閱讀,美好就會一直與我同行。
● 作家、廣東省作協會員陳世迪:
閱讀:反省書寫的精神
閱讀是愉悅的體驗,擴展人的知識、經驗和視野。對于作家來說,閱讀是必需的習慣、學習和激勵。
最近讀了兩本非虛構作品,J.A.貝克的《游隼》和羅伯特·麥克法倫的“行走文學三部曲”的第三部《古道》。貝克花了整整十年在曠野中觀察、追逐游隼的身影。麥克法倫則橫跨九年完成三部曲,從遠山、荒野到古道的旅程,充滿行走的新知、游蕩的詩意和人心的高度。兩部作品把對事物和自然的描繪化為“變成了令人顫栗的藝術”。閱讀其書,是寂靜而神游的過程,并反省書寫的精神:如何通過豐富而純粹的寫作,探索文字的力量和無限可能性。
地方風物容易滋養作家的精氣神,并賦予地域寫作的啟迪。關于陽西采風,我最先寫了兩首詩歌《翠竹》和《山茶》,查找資料,才知東水山有不少水潭,其中吊水潭給我印象深刻,于是寫了一首古詩《過東水山吊水潭》。一個故事的構思悄然來臨,東水山賦予我寫作一個古典意象:寒潭成為美的象征,我展開沉浸式想象,直到寫下短篇小說《青碧辭》,亦是致敬東水山的幽微。
在我看來,采風即是風物的遇見,從風物中感知地方色彩、時代變遷和人文精神,從而進行美的提煉,創造“雕刻時間”的語境。文學能賦予地方優質的宣傳效益和文化品質,滋養民眾的精神面貌。
● 陽西二中教師、陽江市作協會員周映:
挖掘特色文化資源 推動文化產業融合
這次采風活動,是一次心靈的洗禮,也是一次創作的靈感源泉。文學創作如何服務好中心工作,賦能高質量發展,助力經濟社會實現新躍升?我認為可以做以下嘗試:
深入挖掘陽江特色文化資源。陽江擁有悠久的歷史和豐富的文化遺產,文學創作可以讓更多人了解陽江的過去,增強文化自信。陽江的自然風光和民俗風情也是文學創作的重要源泉。我不是土生土長的陽西人,總會以好奇的眼光打量這片神奇的土地。比如,為什么陽西話很多用字跟文言文有點像?世界美就美在多樣性,作者的語言也應該是多樣的。
推動文化產業融合發展。文學創作可以與旅游業深度融合,打造具有陽江特色的文學旅游線路。同時,也可以將文學作品中的元素融入旅游產品中,增加旅游產品的文化內涵和附加值。基于文學作品中的故事和形象,可以開發一系列文創產品。
強化社會責任與擔當。文學創作應始終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和輿論導向,積極傳播正能量。通過講述陽江人民在奮斗中的感人故事和取得的輝煌成就,激發廣大干部群眾的愛國熱情和工作干勁,為陽江的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
● 陽春三中教師、陽春市文藝評論家協會秘書長、陽春市作協會員陳政宏:
見證山海陽西的繁榮
上次陽西采風的文章發表之后,辦公室一位來自陽西的老師問我:你對陽西有什么印象嗎?古風淳樸、詩意浪漫、物產豐饒……這些詞語很快在我腦海里一閃而過。如果要用一個詞來形容它,我馬上想到“山高海闊”。陽西,是一座面朝大海的城市,坐擁壯闊景象;是一座背靠大山的城市,洋溢著自然的韻律。這片充滿希望的熱土,不僅有著依山臨海的自然風光,更重要的是,通過這片海、這片天,我們也看到了這座城市在發展中呈現出的嶄新氣象和光明未來。
地方感的書寫要求寫作者具備敏銳的觀察力和感知力,能夠捕捉到每一個地方特有的味道,從紀實的維度、文學的角度,刻畫出一個具體的、充滿生命力的地理空間。
我深深地記得,在東水山的翠巒之巔,悠然品茗;在龍高山的巍峨懷抱中,徒步登頂;在紅光村的海濱之畔里,享受蠔宴。書寫陽西,不僅僅是對其外在風光的描繪,更是對其內在精神與文化的挖掘與傳承。陽西人以海為鄰,以山為伴,他們勤勞勇敢,堅韌不拔,用智慧和汗水書寫著屬于自己的故事。這些故事等待著有心人去發現、去聆聽、去記錄。我希望通過我的筆觸,讓更多人了解陽西這片熱土。
● 陽江市詩歌學會副會長、詩人、評論家、廣東省作協會員黃昌成:
在觀察中創作優秀的文學作品
這次采風之行,我把目光和心態放在吸引自己和產生共鳴的內容上。在塘口古堡,我關注的并不局限于古堡本身,還有種植在古堡庭院里一棵精壯的梅樹。我對這棵梅樹作長久的觀察,用鏡頭和記憶儲存它身上及其周遭環境等景象和各種關聯細節。同樣,在東水山,我關注的并不都是風景畫似的翠竹和蔥郁的茶葉,而是更多地投向、注視和記錄在山上一只久久盤旋和飛翔的鷹。
在采風與寫作的過程中,觀察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只有通過觀察,才有題材、細節和主題,才有不空洞的描述和敘述,才有恰如其分的表達深入。幾乎可以確定一個樸素而又實在的觀點:扎實厚重和優秀的文學作品必須從觀察中獲得。
通過這次采風,我感受和撫摸到事物的實際境況,直接進入事物的“現實”當中,從而達到觀察的深化與物化。采風某種意義上便是深刻地領悟事物、物象的風采,發現它們隱秘和內在的魅力,然后再拓展想象的翅膀,從這個平臺起飛,多層面多維度多角度地去翱翔,與之對應,所寫事物自然也就進入其生命的豐富的動態之中。
● 陽江日報社副社長、副總編輯、廣東省作協會員梁小可:
讀有興趣的圖書 寫有感觸的文章
我平時讀的書很雜,挑自己感興趣的書來讀。前段時間,我對雷電和云彩產生好奇,就買了《雷電之書——解密自然與生命的原始能量》和《云彩收集者手冊》兩本書。讀這方面的書,輕松愉快,能開闊視野,增長見識。我讀的書以文學類居多。細細品讀名作家的著作,可以欣賞他們的寫作風格,也能學到一些創作技巧,還能了解作家筆下的社會人生百態,可謂一舉多得。
讀書是一種輸入,寫作是一種輸出。通過讀書,能積累大量的知識與情感,而寫作則是把這些積累轉化為文字,形成作品輸送出去。對于提升寫作能力,讀書是最有效的方法。在讀書過程中,除了增長知識,我有時會產生創作的靈感和寫作的沖動。當把手放在鍵盤時,便有無數的思緒與情感在心中涌動,也寫出多篇感觸于心的文學作品。
要寫出優秀的作品,作家必須深入生活。參加這次采風活動,我深深感受到陽西近年來的迅猛發展和巨大變化,獲得了豐富的創作素材,并完成了選定的題材創作。通過這次活動,我深刻認識,作家只有俯下身子,深入現實生活,觀察時代,才會激發出靈感,創作出反映時代精神、彰顯文化自信、富有藝術感染力的優秀作品。
● 陽江日報社社長、高級記者、中國作協會員黃仁興:
讓“走”“讀”為生活添彩增味
人生,恰似一場絢爛的旅行,我們在旅途中不斷追尋、覺醒。書籍與旅行,作為兩股不可或缺的力量,為我們的生命之河注入無限活力。書籍,如同智慧的燈塔,引領我們穿越時空,與古今中外的智者對話,汲取文化的精髓,拓寬視野,深化思考。它們賦予我們堅韌與平靜,讓我們在生活的風浪中更加從容不迫。
而旅行,則是心靈的遠行,讓我們親身體驗不同地域的風土人情,感受大自然的壯麗與細膩。每一次踏上旅程,都是對自我邊界的拓展,對生命意義的深刻領悟。山川湖海、人文景觀,不僅豐富了自身的閱歷,更激發了對生活的熱愛與敬畏。
在陽西縣“百千萬工程”與陽東區“山海漁韻·和美允泊”的采風活動中,我們見證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與人文的深厚底蘊,感受到發展的脈動與文化的魅力。這些經歷,如同珍貴的珍珠,串聯起我們生命的項鏈,讓我們的生活更加璀璨奪目。
“走”“讀”,讓書籍與旅行相得益彰,為我們的生活增添了無盡的色彩與味道。它讓我們在靜謐的閱讀中汲取力量,在激情的旅行中釋放自我。在“走”“讀”的道路上,我們不斷探索、不斷發現,讓生命之樹更加繁茂,更加精彩紛呈。讓我們攜手書籍與旅行,繼續這場美妙的人生之旅,品味生活的每一個精彩瞬間。
關于我們
|
網站幫助
|
網站地圖
|
隱私申明
|
主辦單位:陽江市人民政府辦公室 管理維護:陽江市政務服務和數據管理局 網站標識碼:4417000019 備案序號:粵ICP備16010311號-3 網站報障:0662-3367662
粵公網安備 4417020200012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