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5周年。75年來,中國的輝煌發展成就舉世矚目,中國人正以更加自信的形象走向世界、平視世界。在陽江,有許多人把個人理想與祖國命運緊緊聯系在一起,他們是祖國發展的參與者和見證者。在國慶節到來之際,本報記者深入采訪了歸國華僑、外貿從業人員、學成回國留學生、出國旅行團導游等群體代表,聆聽他們心懷祖國、擁抱世界、矢志奮斗的故事,感受他們濃濃的家國情懷。
華南理工大學教授、廣東海洋大學(陽江校區)商學院院長李力:懷留學報國赤誠 建設先進商學院
李力教授與學生在交流。
“月是故鄉明,在出國留學的日子里,每逢國慶,心情總是無法平復,學成歸國,不能辜負祖國的培養,這個信念始終支撐著我。”李力一直將個人的理想追求與國家的發展緊密相連,并把對祖國的熱愛轉化為一個個實實在在的行動。
1978年,李力考入東北財經大學(原遼寧財經學院),在國家助學金的支持下完成學業。畢業之后,他留校任教,歷任教研室主任、系主任、旅游與酒店管理學院創始院長。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在改革開放的推動下,各行業發展日新月異,對具有國際視野和專業技能的人才的需求也快速增加,催生了留學熱潮。作為高校中層負責人,李力經常思考的問題,是如何建設國際一流的大學學院、助力國家建設,國家經濟社會的發展變化也讓他意識到必須提升自身的知識儲備、拓展自己的國際視野。
2000年,李力作為國家高級訪問學者赴英國留學,在思克萊德大學商學院攻讀博士學位。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推進,中國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在國際舞臺上的影響力日益顯著,李力從老師、同學那里收獲了跨越國界的善意和尊重。“祖國的發展強盛是留學生最大的底氣。我必須珍惜留學的機會,學成歸國,報效祖國。”學習上,李力并不局限于所學專業,而是全方位吸納國外先進理念、技術及管理經驗。除了泡在圖書館學習,他還訪問了歐洲一些高校,特別關注了解國際商學院的建設情況,深入學習國外先進的辦學理念和管理方法。
2007年學成后,李力歸國任教于華南理工大學,應邀出任經濟與貿易學院副院長。2019年,陽江市啟動籌建應用型本科院校的工作。李力作為華南理工大學廣東陽江幫扶隊的成員,欣然挑起商學院籌建重任。“陽江的高質量發展需要源源不斷的高素質人才,陽江人民對這所高校寄予深厚的期盼。國家培養了我,用所學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我是義不容辭的。”李力說道。
立足陽江發展、面向粵港澳大灣區乃至全國,全力打造校企合作、產教融合與國際合作的國內一流的、最具特色的國際商學院。帶著這一愿景,李力竭盡所能,投入了大量的心血。短短5年時間,商學院高標準建成了教學和實驗設施,并面向全球招引、組建了一支學歷層次高、科研能力強的師資隊伍。學科設置緊密結合陽江產業特點,同時將數字經濟、數字旅游、海洋與能源經濟等新理念融入教學與研究當中,賦能陽江產業的轉型升級。明年6月,廣東海洋大學陽江校區將迎來首批本科畢業生,李力充滿了期待。
在建設商學院的過程中,李力發現,陽江的歐美留學歸國群體廣泛分布在商業、旅游業、科研等領域,若是能匯聚他們的力量,對陽江的發展將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為此他多方聯絡溝通,推動了陽江市歐美同學會的成立。短短大半年時間,已經有來自全市各行各業的152名留學歸國英才加入到歐美同學會。依托這一平臺,他們堅定弘揚新時代留學報國精神,充分發揮創新能力和專業優勢,全力參與到陽江發展建設中來,助力陽江的發展建設。
海外華人代表、陽江僑商聯合會副會長陳軍懇:凝聚海歸力量 助力家鄉建設
從國外回來,陳軍懇在陽江從事投資行業。
曾幾何時,一代代年輕人遠赴大洋彼岸,懷揣著好奇心和求知欲,在陌生的國度努力學習。他們總是心系家鄉建設,不忘回報祖國。這其中,就有陳軍懇的身影。
1998年,年僅15歲的“陽江仔”陳軍懇前往澳大利亞就讀高中和大學。雖走出國門,但父親的話語始終縈繞在他的耳邊:“無論何時何地,都要以身為中國人而驕傲,不能忘了自己的祖國。”
在大學時期,陳軍懇主修工商專業,出于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熱愛,他還選修了中國歷史文化這一課目。“身為中國人,不能忘本,應該了解自己國家的歷史和文化。”陳軍懇說。
身處異國,陳軍懇開闊了眼界,感受到世界的多元文化。在學業上,陳軍懇沒有讓父母失望,他刻苦努力,認真學習專業知識及管理經驗。大學畢業后,陳軍懇先后在國外從事過銷售、證券和LED燈具、汽車配件的批發等工作,讓他收獲頗豐。直到2013年,陳軍懇決定回國發展。
為什么要回國?陳軍懇告訴記者,在國外學習生活的15年里,他思鄉情切,每年都要回家看看。而每次回家,都會感受到家鄉面貌的巨大變化。“馬路變得寬闊,路上汽車多了,城南一座座高樓大廈拔地而起……家鄉的發展令我驚嘆。”陳軍懇說,祖國日益繁榮昌盛,發展機遇變多了,吸引了越來越多的華僑和留學生回國報效國家,他也想回國貢獻自己的力量。不僅如此,陳軍懇一直記得父親當年的話語,就像那句歌詞寫的一樣,“洋裝雖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國心”,在愛國情懷的驅使下,陳軍懇回到了陽江。
從國外回來,陳軍懇嘗試投資了養殖及風景樹種植,但都以失敗告終。“我就像‘打不死的小強’,失敗讓我總結了許多寶貴的經驗,積累了各行業的人脈。”陳軍懇告訴記者,借著國家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機遇,他回到老家雅韶鎮笏朝村,重建農場種植園林綠化苗木,并且在村口開辦了一家美食坊,經營陽江市的非遺文化美食“雅韶酹鑊罉”,把家鄉的美食宣揚出去,為家鄉的發展出一份力。
“回國創業這些年,我清晰感受到了國家發展的脈動。”陳軍懇說,最直觀的感受就是支付方式的變化,以前在國外購買東西需要帶現金或者刷卡,回國后,只需一部手機就可解決支付問題,方便了不少。此外,陽江建成了高鐵站,高速公路網越織越密,縮短了與大灣區的距離,對陽江未來的發展,他充滿信心。
2023年,陽江市僑商聯合會成立,陳軍懇當選為副會長,擔當起海外華人與政府部門的“聯絡人”。陽江港大橋、廣湛高鐵陽江段、《陽江市優化營商環境條例》……陳軍懇向他身邊的海外華人朋友介紹陽江軟硬環境的喜人變化,邀請他們到陽江投資發展。
在陳軍懇看來,陽江地理位置優越,產業發展強勁,有很多獨特的發展優勢,是海外華人回來投資創業的好地方。“希望大家多回到祖國、回到家鄉看看,見證和參與這個時代的發展。”陳軍懇說。
廣東木森日用品有限公司總裁黃思華:讓“中國制造”更有底氣走向全球
黃思華對自主研發各種保溫杯型充滿了設計靈感。
上周六凌晨4點多,黃思華和美國客戶視頻會議終于告一段落。將通宵的不適感壓下,中午,他又結束一通海外連線后,擠出時間與記者見面。
馳騁外貿行業20多年的黃思華雖非科班出身,但“勝在好時代、好政策”,背靠日益強大的祖國,加上事事不假手于人的創新拼搏勁兒,他帶領公司團隊將一家鄉鎮公司——廣東木森日用品有限公司,做到陽江餐廚用品行業的“單項冠軍”——2021年成為我市首家出口額突破10億元的企業。
“國際舞臺上,中國的實力肉眼可見地強大起來,我們企業家也更有底氣走出國門,把‘中國制造’推向全球。”黃思華說,木森公司正在考慮到國外辦廠招工、買地建設跨境電商倉庫,推動陽江竹木制品、保溫杯壺等走向更大的國際舞臺,以前這些連想都不敢想。
2002年,外貿行業已經炙手可熱,黃思華果斷創業。2006年首次參加廣交會前,他三天三夜沒合眼,帶著上百個自主設計、做工精細的展品參會,出手就是“王炸”,一舉拿下兩三百萬美元訂單。“當時外國客戶的選擇不多,看到我們的東西外觀美、設計新,銷售人員簡單介紹幾句,客戶就下單了。”黃思華表示,隨著市場競爭愈加激烈,如今的海外市場對外貿從業人員的素質要求更高。
“優勝劣汰,落后挨打。”黃思華深諳其理。對外貿企業而言,團隊銷售能力和產品自主創新能力必須跟著市場“水漲船高”。這就要求外貿人必須具備前瞻性,能夠敏銳地洞察市場。因此,他堅持深入調研,了解市場流行趨勢,拒絕價格戰,埋頭出新品,爭做國際消費市場的引領者。
近年來,木森公司堅持以原創設計和多元產品打開更廣闊的海外市場,提高附加值的同時,更注重知識產權保護。“中國制造在海外越來越受歡迎,今年我們有款新品賣得很好,被歐洲一家企業搶先注冊專利。”黃思華說,公司合法維權最終勝訴。這一教訓,也敲響了他加強專利意識的警鐘。木森公司從集中在中美兩國申請專利,拓展為向世界各地廣泛申請專利,“估計專利申請費要花五六百萬元,但這個不能省。”黃思華堅定地說。
黃思華表示,近年來,各級政府對民營企業和外貿越來越重視,從中央到地方出臺了許多扶持政策,特別是退稅辦事效率大幅提升。“以前去排隊辦手續,最長1個多月才能拿到。現在線上線下結合辦,幾天時間就搞定退稅。”
從賣產品到國外,到進口國外木料、智能設備,再到與國外設計師、跨境電商運營平臺合作研發銷售,黃思華不落俗套、求新求變,成長為一名鏈接中外、買賣全球的新“外貿人”。
廣東光大國旅陽江江城分公司總經理譚珮君:堅定信心 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
譚珮君在給客戶介紹旅游路線。
免簽“朋友圈”不斷擴容,144小時過境免簽,跨境支付日趨便利化……在廣東光大國旅陽江江城分公司總經理譚珮君16年的導游經歷中,她見證了中國文化走出國門、“中國行”持續圈粉的歷程。譚珮君感慨道:“從看外語‘蒙查查’,到全世界都在學中國話,我為祖國的日益強大感到自豪。”
2012年,譚珮君第一次帶團到泰國旅游,面對陌生的環境和語言,她一時感到手足無措。“機場的引路標語都是泰文,我看不懂,不知道該往哪個方向走。”最讓譚珮君印象深刻的是,因為衛生間的指示牌沒有標注中文,所以她在公共場所如廁時,只有看到當地人進入后,才能安心地走進衛生間。
還有一次,譚珮君帶團到日本旅游,隊伍中的游客瘋狂搶購馬桶蓋、電飯煲等物品。回國之后,才發現這些物品許多是made in china。譚珮君回憶道:“那時的游客都抱有‘外國的月亮特別圓’的想法,每次跟團出境旅游,他們會把行李箱塞得滿滿當當的才能盡興而歸。”
近年來,隨著中國日益走近世界舞臺中央,譚珮君發現,以上現象已不復存在。現在,市民游客出境游玩時,不再以濃厚的濾鏡看世界,購物也更加理性,他們更熱衷于在旅途中深入了解其他國家的人文歷史,汲取優秀經驗,實現互學互鑒、取長補短。
譚珮君表示,我國護照的“含金量”正在逐步提升,中國與越來越多國家邁入“免簽時代”,中國公民的出境手續越來越簡便。“每次有突發事件發生,國家旅游局會馬上進行排查,確保滯留在海外的中國公民能得到及時撤離和救援。”譚珮君說,一本中國護照,是他們的底氣和安全感。
2021年,中老鐵路正式通車,進一步拉近了中國與老撾的距離。今年9月初,譚珮君與團隊到老撾踩點時,發現大街小巷均有中國元素,機場、商超等公共場所貼上了“中文標語”,許多外國人手拿華為手機,中國餐館隨處可見,且人氣爆棚。“一些當地居民見到我們是中國人,會主動上來攀談,感謝中國把現代化鐵路修到老撾。”譚珮君說,許多東南亞國家的服務行業從業者都學會了說中國話。她在老撾購買特產時,看到一個約莫六七歲的小女孩,用一口流利的中文向顧客介紹產品,這一幕讓她倍感驕傲。
不僅如此,隨著中國鄉村振興戰略的深入推進, 煥然一新的城鄉面貌,吸引了一批外國游客來華旅游。譚珮君回憶起最近一次帶境外旅游團到海陵島游玩的經歷,不少外國游客連連夸贊陽江是個好地方,美麗的海景和周到的服務讓他們流連忘返。
走過萬水千山,譚珮君反而更加確定:最暖是祖國,最美是家鄉。她說:“祖國的強大,帶來了日益優良的營商環境,讓我更安心地開拓海外旅游市場。我要堅定干事創業的信心繼續奮斗,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
關于我們
|
網站幫助
|
網站地圖
|
隱私申明
|
主辦單位:陽江市人民政府辦公室 管理維護:陽江市政務服務和數據管理局 網站標識碼:4417000019 備案序號:粵ICP備16010311號-3 網站報障:0662-3367662
粵公網安備 4417020200012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