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江市教育局印發《關于進一步做好中小學校內
課后服務工作實施方案》的通知
陽教基〔2023〕21號
各縣(市、區)人民政府,市發改局、市財政局、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
《關于進一步做好中小學校內課后服務工作實施方案》已經市政府同意,現印發給你們,組織實施過程中遇到的問題,請徑向我局反映。
陽江市教育局
2023年6 月6 日
關于進一步做好中小學校內課后服務工作實施方案
為深入貫徹中共中央辦公廳 國務院辦公廳《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廣東省教育廳關于進一步做好義務教育校內課后服務工作的通知》等文件精神,更好地滿足學生課后服務需求,進一步增強教育服務能力,促進學生健康成長,推進課后服務工作規范化,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導思想
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對廣東系列重要講話和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圍繞“辦人民滿意的教育”目標,深化教育領域改革,聚焦解決家長急難愁盼問題,遵循“公益普惠,學生自愿;社會參與,合理分擔;公開透明,接受監督”的原則,進一步創新管理模式和服務方式,扎實穩妥推進學生校內課后服務工作,促進學生健康成長,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增強人民群眾的教育獲得感和幸福感。
二、基本原則
(一)堅持公益普惠原則。開展課后服務要堅持公益性,學校要充分發揮校內課后服務主陣地作用,利用學校內部各種設施設備,為開展校內課后服務提供必要的支持和便利。
(二)堅持自愿原則。應遵從家長意愿,充分征求家長意見,主動向家長告知服務對象、服務時間、服務內容、服務收費、安全保障等,不得強制或變相強制學生參加。
(三)堅持合理分擔原則。 課后服務堅持以學校為主,社會參與。素質拓展類課程以學校提供為主,確實無法提供的,可通過引進校外教育機構、公益機構和專業人士等補充。
(四)堅持公開透明原則。課后服務應當提前公示服務內容、服務方式、服務時間、費用標準等事項,主動接受學生、家長和社會監督。
(五)堅持安全第一原則。校長是組織課后服務工作的安全責任人,家長是課后服務的重要參與方,學校要建立安全保障機制,明確安全保障責任,與第三方機構和家長簽訂責任書,落實安全保障措施,確保師生人身安全。
(六)堅持合理補償原則。為充分調動教師參與課后服務工作的積極性,體現教師的勞動價值,允許參與校內課后服務的教師按照服務項目予以一定的經濟補償。
三、服務對象和時間
(一)服務對象。全市義務教育階段中小學校在校學生。
(二)服務時間。上午放學起至下午上學前午托服務按2 課時計算,下午放學后開始,服務時間按2課時計算。下午課后服務結束時間原則上不早于當地普遍的正常下班時間后半小時。具體時間由各學校根據實際情況安排。
(三)各學校可根據實際,面向有需求的學生開展假期校內托管服務。服務內容以非學科類素質拓展課程為主。
四、服務內容
(一)為進一步提升課后服務質量,推進課后服務工作規范化,加強校外教育機構等教育資源的進入學校開展非學科類素質課程的引入和管理,市教育局依法通過公開招標引進第三方機構建設陽江市義務教育“雙減”服務管理平臺(以下稱平臺),并委托中標方對平臺管理服務,平臺向學生、家長、老師、學校、教育部門開放服務,中標方按協議收取一定管理服務費用。
(二)在校早、午餐服務。學校食堂能滿足學生早、午餐的,需由學校自辦食堂,向學生提供早、午餐,若無法提供的,由教育部門會同學校、國有企業或社會力量探索建立便捷、質優、安全的集中配送餐機制。餐費由學生家長承擔。
(三)在校午休服務。學校有宿舍的安排在宿舍午休,沒有宿舍的可安排在教室,或經過改造具備一定條件的圖書館、閱覽室、多功能室、體育館等場所,并均應具備消防安全使用條件。條件較為優越場所應優先提供給低年級學生使用。學校要多渠道創造條件讓學生午休“躺平睡”。
(四)課后托管服務。課后托管服務主要包括:1.基礎托管服務。以自愿參與課后服務的學校教師為主,組織開展學生自主閱讀、完成作業、答疑釋疑等服務。2.非學科類素質拓展課程。結合學校辦學特色和實際,以學校為主提供課后興趣類拓展課程,或按省規定由經教育部門、平臺審核通過的校外教育機構、公益機構和專業人士,到校內開展科普、體育、美育、科技、心理健康等綜合素質拓展類課程。
五、服務方式
(一)嚴格程序。各學校要逐級召開啟動會議,包括校行政會、教師大會、班主任會、家長委員會會議、班級學生家長會等,廣泛征求社會各個層面的意見和建議,充分尊重學生家長意愿,填寫《學校課后服務申請書》和簽訂《家校安全責任承諾書》,準確掌握學生服務需求,《簽訂課后服務合同書》。要科學制定學校課后服務實施方案(師資配備、勞務合同、設備配置、課時設置、服務時間、服務內容、安全保障 )。
(二)課程服務。各學校將擬開設的由教師或非學科類校外教育機構、公益機構和專業人士提供的課程上報至平臺,包括課程名稱、服務內容、服務時間、班額要求、收費標準、安全保障措施等,由平臺根據學校需求推送符合條件的非學科類課程,課程內容每學期更新。
(三)課程選擇。學生、家長自行登錄平臺,在平臺推送的課程中結合自身興趣和機構供給能力,自愿選擇需要參加素質拓展課程,線上完成報名。
(四)收費服務。在校早、午餐服務、在校午休服務、基本托管和非學科類素質拓展課程收費統一在平臺線上支付,收取的費用專賬管理。
(五)審核支付。學校通過平臺,對學生報名情況進行審核,及時公布審核結果。家長登錄管理平臺,確認選課信息,并在線上簽訂校內課后服務協議,明確服務內容、費用、各方權責關系,線上完成費用支付。
六、經費管理
(一)收費標準。1.各地各學校基本托管服務收費按照當地原收費標準收費。2.學校或引進非學科類校外教育機構等參與的非學科類素質拓展課程的收費,要堅持公益性原則,收費標準要明顯低于培訓機構在校外提供同質培訓服務的收費標準。對經濟困難家庭學生參與課后服務,應參照學生資助政策予減免。
(二)經費收取。1.學校按原收費標準收取的基本托管服務費,學生在校早、午餐費,中標第三方通過平臺代收取費用后全額返回學校,學校按原支付途徑支付課后服務相關費用。2.非學科類素質拓展課程按不同項目收費,由中標第三方通過平臺代收取費用,并按協議支付參與課后服務人員勞務等相關費用。
(三)經費使用。按照“公益普惠、學生自愿、社會參與,合理分擔”的原則收取課后服務費。課后服務經費主要用于參與課后服務教師的課時補助、績效工資分配、聘請的課后服務人員的勞務補助、為參與課后服務人員購買人身意外保險等,以及用于購買第三方機構服務、與開展課后服務工作相關的消耗品購置、設備設施維護、彌補相關運行經費等支出。
(四)經費管理。各學校制定本校課后服務經費具體管理辦法,報所在地教育部門存檔,建立經費臺賬,與平臺定期匯總服務學生名單、收繳費用和支出明細表,及時進行公示。相關部門要加大課后服務費用的審計和監督。
七、保障措施
(一)提高認識,加強宣傳。實施課后服務作為政府的一項民生工程,是順應群眾心聲,用心解決家長缺乏時間或能力對學生進行課后輔導的難題和滿足群眾對優質教育新需求而采取的有力舉措,事關中小學生健康成長和全面發展。各相關部門要統一思想,切實把它作為一項重要的民生工程積極穩妥地推進。各相關部門和學校要廣泛宣傳,營造良好的社會輿論環境,讓課后服務工作得到社會認可和支持。
(二)加強領導,完善機制。為切實加強組織領導,建立政府主導、部門聯動、學校主責、社會參與、家長支持的中小學課后服務工作機制,加強統籌規劃和組織領導。教育部門要加強對學校課后服務工作的指導、管理和引入的第三方平臺實施全面監管。財政、發展改革、人力資源社會保障等部門依政策給予保障支持,加大對課后服務經費的保障,確保中小學課后服務工作能夠順利實施。
(三)明確責任,落實管理。
1.各地各學校要明確責任,全面負責和落實本校課后服務有關工作,各學校要成立課后服務工作領導小組,制定本校實施方案和細則,做到一校一策,一校一案,實施方案要報送所在地教育部門。
2.中小學課后服務要根據服務學生實際需求,編排相應班級,特定周、月、期服務課程表,科學設計服務方案,精心組織,采取課后作業輔導與自主學習相結合、答疑釋疑與自主探究相結合、綜合實踐活動與社團活動相結合、學生必備品格培養與學生能力提升相結合、開發校本資源與整合社會資源相結合等多種形式,規范服務管理,要保證服務質量,讓社會、家長、學生滿意。
3.教育部門、學校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明確課后服務人員責任,加強對師生衛生安全意識教育。強化活動場所安全檢查和門衛登記管理,制定并落實嚴格的考勤、監管、交接班制度和應急預案措施。各學校要對入校參與課后服務的人員在教育資質和身體條件等方面進行審核,并將相關材料報所在地教育部門。
(四)加強監督管理,強化督導評價。
1.各地教育、發展改革、財政和人力資源社會保障等部門要按照職責分工加強對課后服務工作的指導管理,并按照相關規定對課后服務經費的管理使用情況進行監督檢查。
2.各縣(市、區)教育部門要會同相關部門建立校外教育機構參與課后服務的評估退出機制,對出現服務水平低下、惡意在校招攬生源、不按規定提供服務、擾亂學校教育教學和招生秩序等問題的校外教育機構列入禁止進入學校名單。每年公布不符合服務條件的校外教育機構黑名單。校外教育機構不得帶有任何商業推廣和商業隱含元素。
3.各地、各學校要定期對課后服務開展情況進行宣傳報道,發揮積極正面導向作用,引導全社會和廣大家長積極支持、參與并監督課后服務工作。
本方案自發布之日起施行,自施行之日起有效期3年。
部門規范性文件統一編號:陽部規〔2023〕12號
關于我們
|
網站幫助
|
網站地圖
|
隱私申明
|
主辦單位:陽江市人民政府辦公室 管理維護:陽江市政務服務和數據管理局 網站標識碼:4417000019 備案序號:粵ICP備16010311號-3 網站報障:0662-3367662
粵公網安備 4417020200012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