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码中文字幕乱码一区,色偷偷av男人的天堂,一本到12不卡视频在线dvd,国产亚洲无线码一区二区

智能問答| 無障礙 | 移動版 | 繁體版

陽江市發展和改革局 陽江市生態環境局印發《陽江市關于進一步加強塑料污染治理的工作方案》的通知
來源:本網 作者:市發展改革局 時間:2020-11-03 09:40 【字體: 】 瀏覽量:-
轉載分享:

各縣(市、區)人民政府,市委有關部門、市政府各部門、市屬有關單位、中央、省駐陽江各單位:

  經市人民政府同意,現將《陽江市關于進一步加強塑料污染治理的工作方案》印發給你們,請結合實際認真貫徹落實。該文的部門規范性文件統一編號為“陽部規〔 2020〕23號”。



  陽江市發展和改革局            陽江市生態環境局

  2020年10月30日

  

陽江市關于進一步加強塑料污染治理的工作方案

  

    為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根據廣東省發展改革委 廣東省生態環境廳印發《關于進一步加強塑料污染治理的實施意見》的通知(粵發改規〔2020〕8號)要求,進一步加強塑料污染治理,建立健全塑料制品長效管理機制,結合我市實際,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全會精神,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牢固樹立新發展理念,有序禁止、限制部分塑料制品的生產、銷售和使用,積極推廣替代產品,規范塑料廢棄物回收利用,建立健全塑料制品生產、流通、使用、回收處置等環節的管理制度,有力有序有效治理塑料污染,努力建設美麗陽江。

  (二)基本原則。堅持突出重點、有序推進的原則,強化源頭治理,抓住塑料制品生產使用的重點領域和重要環節,針對社會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分類提出管理要求,綜合考慮各領域實際情況,合理確定實施路徑,積極穩妥推進塑料污染治理工作。堅持創新引領,科技支撐的原則。以可循環、易回收、可降解為導向,研發推廣性能達標、綠色環保、經濟適用的塑料制品及替代產品,培育有利于規范回收和循環利用、減少塑料污染的新業態新模式。堅持多元參與,社會共治的原則。發揮企業主體責任,強化政府監督管理,加強政策引導,凝聚社會共識,形成政府、企業、行業組織、社會公眾共同參與的多元共治體系。

  (三)主要目標。到2020年,在全市部分領域禁止、限制部分塑料制品的生產、銷售和使用。到2022年,一次性塑料制品消費量明顯減少,替代產品得到有效推廣,塑料廢棄物資源化能源化利用比例大幅提升;在塑料污染問題突出領域和電商、快遞、外賣等新興領域,形成一批可復制、可推廣的塑料減量和綠色物流模式。到2025年,塑料制品生產、流通、消費和回收處置等環節的管理制度基本建立,多元共治體系基本形成,替代產品開發應用水平進一步提升,塑料垃圾填埋量大幅降低,塑料污染得到有效控制。

  二、禁止、限制部分塑料制品的生產、銷售和使用

  (一)禁止生產、銷售的塑料制品。在全市范圍內禁止生產和銷售厚度小于0.025毫米的超薄塑料購物袋、厚度小于0.01毫米的聚乙烯農用地膜。禁止以醫療廢物為原料制造塑料制品,禁止生產和銷售一次性發泡塑料餐具。加大禁止 “洋垃圾”進口監管和打私力度,確保“全面禁止廢塑料進口”落實到位。到2020年底,禁止生產和銷售一次性塑料棉簽;禁止生產含塑料微珠的日化產品。到2022年底,禁止銷售含塑料微珠的日化產品。

  (二)禁止、限制使用的塑料制品。

  1.不可降解塑料袋。到2020年底,全市黨政機關、事業單位、國有企業等單位食堂帶頭停止使用不可降解塑料袋;全市建成區的商場、超市、藥店、書店等場所以及餐飲打包外賣服務和各類展會活動,禁止使用不可降解塑料袋,集貿市場規范和限制使用不可降解塑料袋。到2025年底,全市集貿市場禁止使用不可降解塑料袋。鼓勵有條件的地方,在城鄉結合部、鄉鎮和農村地區集市等場所停止使用不可降解塑料袋。

  2.一次性塑料餐具。到2020年底,全市黨政機關、事業單位、國有企業等單位食堂帶頭停止使用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餐具;全市餐飲行業禁止使用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吸管;全市建成區、景區景點的餐飲堂食服務,禁止使用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餐具。到2025年,全市餐飲外賣領域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餐具消耗強度下降30%以上。

  3.賓館、酒店一次性塑料用品。到2022年底,全市賓館、酒店等場所不得主動提供一次性塑料用品,可通過設置自助購買機、提供續充型洗潔劑等方式提供相關服務;到2025年底,實施范圍擴大至所有賓館、酒店、民宿。

  4.快遞塑料包裝。到2025年底,全市范圍郵政快遞網點禁止使用不可降解的塑料包裝袋、塑料膠帶、一次性塑料編織袋等。

  三、推廣應用替代產品和模式

  (一)推廣應用替代產品。全省黨政機關、事業單位、國有企業等單位帶頭使用可降解塑料制品或者非塑制品的義務性要求。在商場、超市、藥店、書店等場所,推廣使用環保布袋、紙袋等非塑制品和可降解購物袋,鼓勵設置自助式、智慧化投放裝置,方便群眾生活。推廣使用生鮮產品可降解包裝膜(袋)。建立集貿市場購物袋集中購銷制。在餐飲外賣領域推廣使用符合性能和食品安全要求的植物纖維餐盒等生物基產品、可降解塑料袋等替代產品。在重點覆膜區域,結合農藝措施規模化推廣應用可降解地膜。

  (二)培育優化新業態新模式。強化企業綠色管理責任,推行綠色供應鏈。電商、外賣等平臺企業要加強入駐商戶管理,制定一次性塑料制品減量替代實施方案,并向社會發布執行情況。以連鎖商超、大型集貿市場、物流倉儲、電商快遞等為重點,推動企業通過設備租賃、融資租賃等方式,積極推廣可循環、可折疊包裝產品和物流配送器具。鼓勵企業采用股權合作、共同注資等方式,建設可循環包裝跨平臺運營體系。鼓勵企業使用商品和流通一體化包裝,建立可循環物流配送器具回收體系。

  (三)增加綠色產品供給。塑料制品生產企業要嚴格執行有關法律法規,生產符合相關標準的塑料制品,不得使用未經風險評估及技術驗證的塑料回收生產食品接觸材料及制品,不得違規添加對人體、環境有害的化學添加劑。推行綠色設計,提升塑料制品的安全性和回收利用性能。積極采用新型綠色環保功能材料,增加使用符合質量控制標準和用途管制要求的再生塑料,加強可循環、易回收、可降解替代材料和產品研發,降低應用成本,有效增加綠色產品供給。

  四、規范塑料廢棄物回收利用和處置

  (一)加強塑料廢棄物回收和清運。結合實施垃圾分類,加大塑料廢棄物等可回收物分類收集和處理力度,禁止隨意堆放、傾倒造成塑料垃圾污染。在寫字樓、車站、港口碼頭等塑料廢棄物產生量大的場所,要增加投放設施,提高清運頻次。推動環衛部門、供銷部門、電商外賣平臺、回收企業等開展多方合作,在重點區域投放快遞包裝、外賣餐盒等回收設施。建立健全廢舊農膜回收體系;規范廢舊漁網漁具回收處置。

  (二)推進資源化能源化利用。推動塑料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的規范化、集中化和產業化,相關項目要向資源循環利用基地等園區集聚,提高塑料廢棄物資源化利用水平。分揀成本高、不宜資源化利用的塑料廢棄物要推進能源化利用,加強垃圾焚燒發電等企業的運行管理,確保各類污染物穩定達標排放,并最大限度降低塑料垃圾直接填埋量。

  (三)開展塑料垃圾專項清理。加快生活垃圾非正規堆放點、傾倒點排查整治工作,重點解決城鄉結合部、環境敏感區、道路和江河沿線、坑塘溝渠等處生活垃圾隨意傾倒堆放導致的塑料污染問題。開展江河湖泊、港灣塑料垃圾清理和清潔海灘行動。推進農田殘留地膜、農藥化肥塑料包裝等清理整治工作,逐步降低農田殘留地膜量。

  五、完善支撐保障體系

  (一)完善相關支持政策。加大對綠色包裝研發生產、綠色物流和配送體系建設、專業化智能化回收設施投放運營等重點項目的支持力度。落實好相關財稅政策,加大對符合標準綠色產品的政府采購力度。開展新型綠色供應鏈建設、新產品新模式推廣和廢舊農膜回收利用等試點示范。各地要支持專業化回收設施投放,消除設施進居民社區、高鐵站、車站和寫字樓等公共場所的管理障礙。鼓勵采取經濟手段,促進一次性塑料制品減量、替代。公共機構要帶頭停止使用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制品。

  (二)強化科技支撐。按照國家統一部署要求,開展不同類型塑料制品全生命周期環境風險研究評價;加強江河湖海塑料垃圾及微塑料污染機理、監測、防治技術和政策等研究,開展生態環境影響與人體健康風險評估;加大可循環、可降解材料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和成果轉化,提升替代材料和產品性能;以降解安全可控性、規模化應用經濟性等為重點,開展可降解地膜等技術驗證和產品遴選。

  (三)嚴格執法監督。加強日常管理和監督檢查,嚴格落實禁止、限制生產、銷售和使用部分塑料制品的政策措施。嚴厲打擊違規生產銷售國家明令禁止的塑料制品,嚴格查處虛標、偽標等行為。推行生態環境保護綜合執法,加強塑料廢棄物回收、利用、處置等環節的環境監管,依法查處違法排污等行為,持續推進廢塑料加工利用行業整治。行業管理部門日常監管中發現有關塑料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行為的,應當及時將相關線索移交生態環境保護綜合執法隊伍,由其依法立案查處。對實施不力的責任主體,依法依規予以查處,并通過公開曝光、約談等方式督促整改。

  六、強化組織實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各地、各有關部門要高度重視塑料污染治理工作,精心組織安排,切實抓好落實。建立專項工作機制,統籌指導協調相關工作,及時總結分析工作進展情況。開展聯合專項行動,加強對塑料污染治理落實情況的督促檢查,強化考評和問責。

  (二)強化宣傳引導。加大對塑料污染治理的宣傳力度,引導公眾減少使用一次性塑料制品,參與垃圾分類,抵制過度包裝。利用報紙、廣播電視、新媒體等渠道深入宣傳塑料污染治理的工作成效和典型做法。引導行業協會、商業團體、公益組織有序開展專業研討、志愿活動等,廣泛凝聚共識,營造全社會共同參與的良好氛圍。

  本方案自發布之日起實施,有效期5年。有效期內,可根據實際情況予以修改或廢止。


  附件:重點任務分工表

  

重點任務分工表

序號

工作任務

責任單位

1

禁止生產和銷售厚度小于0.025毫米的超薄塑料購物袋、厚度小于0.01毫米的聚乙烯農用地膜。

市工業和信息化局、農業農村局、市場監管局,縣(市、區)人民政府按職責分工負責

2

禁止以醫療廢物為原料制造塑料制品;禁止將回收利用的廢塑料輸液袋(瓶)用于原用途或用于制造餐飲容器以及玩具等兒童用品。

市衛生健康局、工業和信息化局、生態環境局、市場監管局, 縣(市、區)人民政府按職責分工負責

3

全面禁止廢塑料進口。

市生態環境局,陽江海關, 縣(市、區)人民政府按職責分工負責

4

按規定禁止生產和銷售一次性發泡塑料餐具、一次性塑料棉簽;禁止生產和銷售含塑料微珠的日化產品。

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場監管局,縣(市、區)人民政府按職責分工負責

5

按規定禁止投資淘汰類塑料制品項目,禁止新建限制類塑料制品項目。

市發展改革局、工業和信息化局,縣(市、區)人民政府按職責分工負責

6

公共機構帶頭停止使用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制品。全市黨政機關、事業單位、國有企業等單位食堂帶頭停止使用不可降解塑料袋、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餐具。全市黨政機關、事業單位、國有企業等帶頭使用可降解塑料制品或者非塑制品。

市發展改革局、生態環境局、教育局、衛生健康局、國資委、市政府機關事務管理局,縣(市、區)人民政府按職責分工負責

7

按規定在商場、超市、藥店、書店等場所以及餐飲打包外賣服務和各類展會活動,禁止使用不可降解塑料袋,集貿市場規范和限制使用不可降解塑料袋。

市商務局、文化廣電旅游體育局、市場監管局,縣(市、區)人民政府按職責分工負責

8

按規定禁止和限制使用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吸管、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餐具。

市商務局、文化廣電旅游體育局、市場監管局,縣(市、區)人民政府按職責分工負責

9

賓館、酒店等場所按規定不得主動提供一次性塑料用品。

市商務局、文化廣電旅游體育局,縣(市、區)人民政府按職責分工負責

10

郵政快遞網點按規定禁止使用不可降解的塑料包裝袋、一次性塑料編織袋等,降低不可降解的塑料膠帶使用量,提高免膠帶紙箱應用比例。

市郵政管理局,縣(市、區)人民政府按職責分工負責

11

推廣使用環保布袋、紙袋等非塑制品和可降解購物袋、生鮮產品可降解包裝膜(袋),推廣集貿市場購物袋集中購銷制,推廣使用符合性能和食品安全要求的植物纖維餐盒等生物基產品、可降解塑料袋等替代產品。

市商務局、市場監管局,縣(市、區)人民政府按職責分工負責

12

在各類商品零售場所推行塑料購物袋有償使用制。

市商務局、市場監管局,縣(市、區)人民政府按職責分工負責

13

推廣使用電子運單和環保箱(袋)、環保膠帶、環保填充物等環保包裝。郵政快遞網點和主要品牌企業建立綠色包裝推廣應用機制。提升包裝資源回收利用率。

市郵政管理局,縣(市、區)人民政府按職責分工負責

14

推廣應用全生物降解農膜。

市農業農村局,縣(市、區)人民政府按職責分工負責

15

制定先進環保塑料替代技術和產品推薦目錄,建立網絡化、信息化推廣平臺。

市發展改革局、工業和信息化局、科技局,縣(市、區)人民政府按職責分工負責

16

提倡“不留白色污染的旅程”的旅游出行模式。鼓勵賓館、酒店和餐飲企業主動提供可循環使用的住宿用品和餐具。

市文化廣電旅游體育局、商務局、生態環境局、市場監管局,縣(市、區)人民政府按職責分工負責

17

引導電商、外賣等平臺企業加強入駐商戶管理,制定一次性塑料制品減量替代實施方案。

市商務局、發展改革局、市場監管局,縣(市、區)人民政府按職責分工負責

18

推廣可循環、可折疊包裝產品和物流配送器具,建設可循環包裝跨平臺運營體系,建設可循環物流配送器具回收體系。

市商務局、工業和信息化局、郵政管理局,縣(市、區)人民政府按職責分工負責

19

塑料制品生產企業生產符合相關標準的塑料制品。推動塑料硬包裝“減輕、減薄和瘦身”。

市場監管局、工業和信息化局,縣(市、區)人民政府按職責分工負責

20

加強可循環、易回收、可降解替代材料和產品研發,降低應用成本,有效增加綠色產品供給。

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場監管局,縣(市、區)人民政府按職責分工負責

21

支持全生物降解塑料制品的研發、生產和推廣。

市工業和信息化局、科技局,縣(市、區)人民政府按職責分工負責

22

支持塑料生產企業加快實施技術改造,培育一批先進環保塑料生產龍頭企業。

市工業和信息化局、發展改革局,縣(市、區)人民政府按職責分工負責

23

支持可降解塑料原材料和制品產業化示范項目,打造可降解塑料產業全鏈條。

市工業和信息化局、科技局、發展改革局、生態環境局,縣(市、區)人民政府按職責分工負責

24

提高可降解塑料原材料生產能力,培育可降解塑料原材料和制品產業示范基地。

市發展改革局、工業和信息化局,縣(市、區)人民政府按職責分工負責

25

改進廚余垃圾收集模式,推廣非塑或可降解廚余垃圾袋。

市城市管理和綜合執法局、住房城鄉建設局、農業農村局,縣(市、區)人民政府按職責分工負責

26

在居民、商鋪、餐飲、學校、商場超市、集貿市場、飯堂、寫字樓、車站、港口碼頭等場所增加投放設施,提高清運頻次。

市交通運輸局、市場監管局、城市管理和綜合執法局,縣(市、區)人民政府按職責分工負責

27

在社區、商圈、高校等快遞外賣集中區域投放快遞包裝、外賣餐盒等智能回收終端設施。

市城市管理和綜合執法局、商務局、供銷社,郵政管理局,縣(市、區)人民政府按職責分工負責

28

建立健全廢舊農膜、廢舊農藥化肥包裝物、廢舊漁網漁具回收體系。

市農業農村局、工業和信息化局、市場監管局、供銷社、縣(市、區)人民政府按職責分工負責

29

推動塑料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的規范化、集中化和產業化,培育一批符合廢塑料綜合利用行業規范條件的行業骨干企業。

市工業和信息化局、發展改革局、生態環境局,縣(市、區)人民政府按職責分工負責

30

推進分揀成本高、不宜資源化利用的塑料廢棄物能源化利用。

市工業和信息化局、發展改革局,縣(市、區)人民政府按職責分工負責

31

垃圾焚燒發電企業各類污染物穩定達標排放,降低塑料垃圾直接填埋量。

市生態環境局、城市管理和綜合執法局,縣(市、區)人民政府按職責分工負責

32

打擊違法傾倒垃圾,防控垃圾“上山下鄉入海”。

市城市管理和綜合執法局、住房城鄉建設局、農業農村局、交通運輸局,縣(市、區)人民政府按職責分工負責

33

開展江河湖泊、港灣、海灘塑料垃圾清理行動。

市生態環境局、水務局,縣(市、區)人民政府按職責分工負責

34

推進農田殘留地膜、農藥化肥塑料包裝等專項清理整治工作。

市農業農村局、生態環境局,縣(市、區)人民政府按職責分工負責

35

將塑料污染防治納入相關法規規章予以規范。

市生態環境局、司法局、發展改革局,縣(市、區)人民政府按職責分工負責

36

適時更新發布塑料制品禁限目錄。

市發展改革局、生態環境局,縣(市、區)人民政府按職責分工負責

37

建立再生塑料、可降解塑料材料與產品的分級質控和標識制度。

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場監管局,縣(市、區)人民政府按職責分工負責

38

建立健全電商、快遞、外賣等新興領域企業綠色管理和評價指標體系。

市市場監管局、工業和信息化局、商務局,郵政管理局,縣(市、區)人民政府按職責分工負責

39

對包裝問題突出的商品開展包裝適宜度分級評價,提出差別化管理措施。

市市場監管局、商務局、文化廣電旅游體育局,縣(市、區)人民政府按職責分工負責

40

制訂塑料廢棄物資源化能源化利用的環境保護相關地方標準。

市生態環境局、市場監管局,縣(市、區)人民政府按職責分工負責

41

探索建立塑料原材料與制成品的生產、銷售信息披露制度。

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場監管局,縣(市、區)人民政府按職責分工負責

42

健全企業環保信用評價制度,將違規生產、銷售、使用塑料制品等行為列入失信記錄。

市生態環境局、發展改革局、工業和信息化局、商務局、市場監管局,縣(市、區)人民政府按職責分工負責

43

加大對綠色包裝研發生產、綠色物流和配送體系建設、專業化智能化回收設施投放運營等重點項目的支持力度。

市發展改革局、科技局、工業和信息化局、商務局、財政局,縣(市、區)人民政府按職責分工負責

44

對從事可降解塑料材料和產品生產企業、再生塑料回收利用企業按照現行政策享受優惠。

市財政局、工業和信息化局、商務局,稅務局,縣(市、區)人民政府按職責分工負責

45

開展新型綠色供應鏈建設、新產品新模式推廣等試點示范。

市工業和信息化局,郵政管理局,縣(市、區)人民政府按職責分工負責、

46

市級涉農資金對生產、使用全生物降解農膜以及廢舊農膜回收利用網點和企業給予適當支持,加大地膜回收機具補貼力度,培育全生物降解農膜應用示范基地。

市農業農村局、財政局,縣(市、區)人民政府按職責分工負責

47

開展不同類型塑料制品全生命周期環境風險研究評價。

市生態環境局、科技局,縣(市、區)人民政府按職責分工負責

48

加強江河湖海塑料垃圾及微塑料污染機理、監測、防治技術和政策等研究。

市生態環境局、自然資源局,縣(市、區)人民政府按職責分工負責

49

加大可循環、易回收、可降解材料和產品的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和成果轉化。

市科技局、生態環境局,縣(市、區)人民政府按職責分工負責

50

開展全生物降解農膜等技術驗證試驗示范和產品遴選。

市農業農村局、生態環境局、科技局,縣(市、區)人民政府按職責分工負責

51

加強日常監管,嚴格落實塑料禁限政策措施,嚴厲打擊違規生產銷售行為。

市工業和信息化局、農業農村局、商務局、文化廣電旅游體育局、市場監管局,縣(市、區)人民政府按職責分工負責

52

加大對塑料污染治理的宣傳力度,營造全社會共同參與的良好氛圍。

市生態環境局、發展改革局,市委宣傳部及有關部門,縣(市、區)人民政府按職責分工負責


部門規范性文件統一編號:陽部規〔 2020〕23號


公開方式:主動公開

文檔附件:

關于我們 | 網站幫助 | 網站地圖 | 隱私申明 |

主辦單位:陽江市人民政府辦公室

管理維護:陽江市政務服務和數據管理局

網站標識碼:4417000019 備案序號:粵ICP備16010311號-3

網站報障:0662-3367662   粵公網安備 44170202000121號

<del id="hnwhh"></del>

  1. <th id="hnwhh"></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