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處海面上煙波浩渺,船帆點點;一株株木麻黃樹迎風挺立,宛若一列列整裝的衛士,遠看猶如一道綠色長城;叢林外,海岸上,一隊民兵隱現……1973年,一代國畫大師關山月將獨具家鄉陽江海岸風情與時代色彩的《綠色長城》繪于紙上,也將那個時代沿海人民眾志成城、改造自然和保衛祖國海疆的精神與力量濃縮在筆墨之間。
47年彈指一揮間,《綠色長城》定格的經典畫卷,已經被描繪在祖國廣袤的海疆之上。在我市的海岸線上,綿延著一條300多公里長的沿海防護林帶,從空中俯瞰猶如一條綠色巨龍沿岸靜臥,默默守護著身后的一方百姓。而組成這條綠色巨龍的一株株“綠色衛士”正是漠陽兒女攜手守護祖國海疆、創建國家森林城市的絕佳詮釋。
艱苦奮戰在沙灘上的植樹人
4月30日,駐足海陵島十里銀灘,眼前一片木麻黃樹沿海岸線排開,巍立海邊,身姿招展,俯視著茫茫大海,與蔚藍天空對視,和澎湃濤聲對話,準備隨時抵御風浪的侵襲。
郁郁蔥蔥的樹林,濃縮了幾代人的堅守與付出。如今,植樹人的勤勞付出,讓這片黃沙之上的樹木也開始了“代代相傳”。在樹高10米左右的木麻黃樹林近旁,一片低矮的木麻黃樹苗整齊劃一,翠綠的枝葉在陽光中熠熠生輝,同大樹一道奏響綠色的希望。
“這些小樹苗是去年種下的,約4.2萬株,沿著海岸線綿延4.7公里。經過精心管護,成活率達95%以上,拓展了沿海防護林的寬度。”看著眼前煥發生機的株株幼苗,從事造林綠化20多年的曾憲潔笑逐顏開。
“樹苗種下后連續澆水5個月。”他坦言,在沙質海灘上植樹造林并非易事,而呵護樹苗存活更是“難上加難”。“不過與以前相比,算是好了。”曾憲潔話鋒一轉,望向那一片高大的木麻黃樹林,陷入回憶。
2005年,曾憲潔扛著鐵鍬第一次走進這片林地,和工友們頭頂烈日,腳踩黃沙,在海邊種植木麻黃。
那時的沿海防護林帶遠沒有現在的樹木茂密,環境惡劣,曾憲潔和工友們把樹苗栽種之后,從遠處一擔擔挑水,哺育著這些幼苗。
“就是很喜歡植樹,看著這些樹苗在自己的撫育下,一天天長大就很開心。” 為何會選擇造林綠化作為自己的職業,曾憲潔說不上具體原因,但就是覺得和樹有不解之緣。
“這些小樹苗前三年長得慢,這之后成長速度就非常快了。”作為一名老植樹人,曾憲潔對木麻黃的“脾氣秉性”早已了如指掌。為了讓樹苗更易成活,海灘植樹往往還要看老天爺的“臉色”,雨季沙灘淡水充沛,成了植樹的“黃金時期”。
“每年都會對這些小樹苗進行撫育,幫助它們更好地成長。”曾憲潔說,小樹新栽,在植樹人的照拂下,這些小樹苗將茁壯成長,有朝一日會與大樹并肩站立,共同抵御自然災害,為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保駕護航。
建設穩固的沿海防護林體系
海陵島十里銀灘的防護林帶是我市沿海防護林體系建設的一個縮影。
“作為一座濱海城市,且夏季多臺風暴雨,沿海防護林體系建設尤為重要。”市林業局相關負責人介紹,我市各級政府歷來重視沿海防護林體系建設,從上世紀50年代便開始建設,包括紅樹林建設,基干林帶建設和縱深防護林建設等,構成較為完整和穩固的沿海防護林體系。
近年來,我市進一步加大沿海防護林建設力度,在嚴格保護現有沿海防護林的基礎上,進一步完善基干林帶、建設縱深防護林,構建林帶縱橫、綠色成蔭、人居適宜的沿海防護林體系,逐漸形成堅固的沿海綠色生態屏障,成為我市創建國家森林城市的一大亮點。
創建國家森林城市以來,全市已累計完成沿海防護林體系建設3萬多畝,紅樹林生態修復3000多畝,基干林帶生態修復7000多畝,縱深防護林任務2萬多畝。數據記錄了我市沿海防護林體系建設的豐碩成果,也見證了漠陽大地生態環境的“蝶變”。
關于我們
|
網站幫助
|
網站地圖
|
隱私申明
|
主辦單位:陽江市人民政府辦公室 管理維護:陽江市政務服務和數據管理局 網站標識碼:4417000019 備案序號:粵ICP備16010311號-3 網站報障:0662-3367662
粵公網安備 44170202000121號